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位不守规矩的大神

2016-09-02 艺妹 ACG艺咖俱乐部

他是王澍

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中国首位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

2012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而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虽然获得这么多大奖,但是王澍在博士毕业十年内,都没有建一间房子。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在这期间,他收集了几十万篇砖瓦材料,也正因为这些,才会有他后来那些风格独特的建筑作品。



王澍上学期间就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呢,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王澍曾经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齐康说。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甚至在自己的论文里面把梁思成也批评了一番。

王澍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上学的时候,他喜欢哲学,他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喜欢书法,偶尔会做个装置艺术。人文气质让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找到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考虑。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其成名作之一。它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第一次看肯定不会想到它是个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有计划地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这不仅使建筑陡增了历史感,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旧瓦大部分是1970年代江南初步富裕时期大量建造的产物,而今在再度翻造运动中惨遭遗弃,旧瓦的回收再利用既是追忆正在逝去的建造传统,也是应对剧变现实的批判性策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也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学校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就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他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



王澍认为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它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 、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另一个重要作品是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中心广场西侧,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木。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因此这座建筑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远处看,这是一个方盒子,或者说,是在纪念性的大广场边的一堆杂砖。走近看,建筑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它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爿墙”,同时还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毛竹随意开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显现。


宁波博物馆


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博物馆建于宁波新区,算是在木无表情的新城建筑群中建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标志性建筑,有的人觉得它庄严,有的人觉得它反叛,有的人觉得它时髦,有的人觉得它大气,而对于普利兹科的国际评委们,看到这位并非海龟的本土建筑师作品,惊喜之余满心欢喜,一致同意将普里兹可奖颁给了王澍。


宁波博物馆


拿到建筑大奖之后,大家都在看王澍还会有什么新的作品。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改造出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浙江富阳文村


王澍和妻子拿着画好的图纸,挨家挨户地询问乡民的意见,乡民一旦有意见,他们就得改。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这些都是乡民的意见。不过,王澍也有自己的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


浙江富阳文村 


从农居房的使用上,建筑师针对家庭结构也有所考量:一幢房住上下三代人的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但是不同代的人总有各自年代的生活习惯,一起生活难免会有矛盾,而文村新农居房的结构是:大部分农居都有贯穿三楼的天井,而一楼与二三楼在屋内是不能上下走通的,一楼的人只能通过屋外的楼梯上楼,这就意味着二三楼的年轻人生活不会被一楼老年人打扰,但是通过内部的天井,两代人还是可以有视线和声音的交流。


浙江富阳文村 


浙江富阳文村 


“我很想知道文村会怎么发展。比如农民住进新房后,他们是否习惯?社会性的乡村建设力量的加入,如何引导乡村的经济业态转型?还有各种对乡村感兴趣的人,会给文村带来怎样的变化?”王澍说,“我们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也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乡村,这样,乡村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王澍表示之后会继续进行乡村的建筑改造。


浙江富阳文村 


浙江富阳文村 


在王澍眼里,想变成艺术家几乎是所有建筑师的梦,但绝大多数建筑师永远都当不了艺术家。想变成工匠是现在极少数建筑师的梦,其实也非常难以做到,大部分建筑师基本上是跟工程师或者办公室文员类似的角色,就是成熟生产线上的高级工人,为了快速生产的目的,画一些他们习惯画的图纸而已。这个时代建造的量特别大,规模特别大,这种规模已经到能够颠覆一个社会的传统,甚至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所以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要有自己真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需要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同时又知道具体如何做,真的会做,把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才是好的建筑师。




正如王澍所说好的建筑师需要有想法,有情怀,而不是一味追求潮流和风格。那么对于出国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来说,什么才算是一份好的建筑作品集呢?下面几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明确学校的要求。

欧洲,美国,日本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偏好和风格,制作之前应该对目标学校有个大概的了解。

2.找准自己的优势。

捻清自己的分量,明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理想情况下以个人兴趣、特点或优势作为作品集的主题。

3.逻辑清晰。

如果整本作品集想要表达一个连续的思考,那么从每个作业的标题到各个小标题再到每张图的先后顺序都要有逻辑关联。 如果是每个作业各自说明各自的问题,那么每个作业内的小标题,图的顺序也要有逻辑关联。

4.排版很重要。

排版是作品集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大块,会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这个方案是要放大平面让人阅读,还是剖面,还是街角透视,哪一部分是重点要很明确。以线框图的方式画排版布局并反复调整内容结构直至非常合理是个好办法

5.没有无意义的堆图

例如用一堆花花绿绿的分析图撑满一页,只表达了一个豆腐干大小的图的信息量;或者有几张图纸就扔几张进作品集,其实有些情况下比如立面这样的图反而会干扰阅读。


最后,如果还有什么关于艺术,留学,专业的问题,可以后台留言撩拨小编噢!!



精品推荐


女神级插画师走红,明明可以靠脸却偏要拼才华

3分钟看完【院校+专业+作品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