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薪火相传:《人大法律评论》创刊20周年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

《人大法律评论》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自行组稿、自主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50周年,《人大法律评论》创刊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纪之交的1999年12月,曾宪义教授为本刊第1辑亲自撰写序言,嘱托《人大法律评论》“办成能够真实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水平的高层次的优秀理论刊物……为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法学院贡献绵薄。”2000年5月《人大法律评论》第1辑正式出版。2020年,值人大法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人大法律评论》也迎来创刊20周年。


2020年12月12日,《人大法律评论》创刊2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2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法律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伍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大旗,法律出版社法治与经济分社社长沈小英,来自《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东方法学》、《人民论坛》、《中国法律评论》、《国际法研究》等著名刊物的资深编辑,以及《人大法律评论》的新老编辑通过现场和在线的方式参与会议。本次会议由开幕式、新形象标识发布、合影、《人大法律评论》发展建议与法学刊物创新交流、新老编辑学术对谈、闭幕式等六个环节构成。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龑和法律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伍彪先后致辞。《人大法律评论》首任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做主旨发言。

张龑教授在致辞中对《人大法律评论》创刊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对这20年来的成长与进步予以高度评价,并对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伍彪社长在致辞中表示,法律出版社见证了《人大法律评论》从创办初期的摸索到如今成为CSSCI来源集刊的发展历程,推进法学学术、为人民传播法律是我们共同的初心,由衷希望《人大法律评论》会越办越好。

王利明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回忆了与老院长曾宪义教授共同指导、支持《人大法律评论》创刊的历史,肯定了《人大法律评论》创刊20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包括进入CSSCI来源集刊目录、发表的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等。王利明教授特别强调要继续推动编辑培养工作,带动、激励人大法学院在校学生做好研究,通过学术育人。王利明教授嘱托编辑部对标《哈佛法律评论》等国际一流刊物,发扬好《人大法律评论》优良传统,继续办好这一学生刊物,坚持政治导向,注重办刊质量,把握学术前沿,争取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更大影响。

开幕式由《人大法律评论》主编、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尹旭主持。他表示,寸草难报春晖,人大法律评论人一直努力践行前辈学者“为人大法学院、中国法学研究贡献绵薄”的殷切嘱托。今后,《人大法律评论》也将继续满怀感恩,朝着成为培养青年作者和编辑的丰壤、源远流长的学术长河而努力。

《人大法律评论》

 新形象标识发布

新形象标识的设计者邓楚韵女士对新形象标识的构思与寓意进行了生动展示。新形象标识主要借鉴了篆书和编钟的艺术特征,以简洁巧妙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一个具有人大法学院学术底蕴的优质评论期刊的形象,传达了设计师对本刊的美好祝愿。


新形象标识发布环节由《人大法律评论》编辑、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韵清主持。

《人大法律评论》

 20岁生日蛋糕

王利明教授和伍彪社长一起为《人大法律评论》20岁生日切蛋糕,共同祝福《人大法律评论》。

《人大法律评论》发展建议

 与法学刊物创新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大旗教授作为资深编辑,深切感受到创办刊物的艰难,同时为《人大法律评论》这样的学生办刊感到骄傲。他指出,办刊物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是达人利己,引领学术、创新思想、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事业,是一种非常值得付出、非常值得奉献的事业。最后希望编辑部的各位同学,志存高远、规划未来、精心打造,推动《人大法律评论》不断迈向新台阶,为中国的法学研究事业和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袁方女士从品牌定位、内容策划和新媒体运营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国法律评论》的心得。她特别强调期刊的服务意识、引领意识与传播意识,并讲述了一些《中国法律评论》与作者们的暖心故事,以及各栏目设置的背后故事。

中国法学杂志社中文编辑部主任强梅梅女士就刊物编辑过程中如何与作者交流、期刊加强选题并引领法学研究的目标、文章的问题意识锤炼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分享。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研究》编辑李强先生指出,集刊相比期刊而言有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但也在体量安排上更加自由,鼓励编辑部对自己的选稿和判断力要有自信。他又从作者定位、媒体传播、文章风格等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人民论坛》编辑邓楚韵分享了“政治家办刊、企业家经营、理论家思维”的办刊理念。她指出,编辑需要具备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刊物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以获取赞助,但也要避免过度商业化;质量是学术刊物的生命线,编辑部要千万保证稿件质量,文章质量才能支撑起刊物的价值。

社科院国际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际法研究》编辑谭观福先生从提升影响力、编辑工作和稿件选取三方面给出建议。他建议《人大法律评论》编辑部可以在自己已刊发的文章中找到学界关注度较高的文章,并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发文方向上应当注意学科和部门法之间的平衡。

本环节由《人大法律评论》编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子硕主持。

种木二十年,手开南野荒:

新老编辑学术对谈

第一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舒浩作出,主题是《什么是证据的客观性》。报告人首先梳理了学界对于证据客观性的学界争论,提出其论文的任务是说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客观性属性时,证据的客观性这一命题是成立的。报告人指出证据客观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证据客观性是从案件自身指向证据的决定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王雷老师评议。


王雷老师首先对报告人的选题意义、论证思路和图文并茂的表述形式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结合自身学术背景从民事诉讼法和民法的角度对报告人的主题进行了点评,最后建议报告人结合实务经验深化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黄忠顺老师评议。


黄忠顺老师首先认为报告具有理论深度、立意高远,同时建议报告人脱离“作者中心视角”,行文上考虑读者需求,便于读者理解。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高通老师评议。


高通老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后从论文对读者的可理解性和证据与案件真实性的关系两个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紫江青年学者、《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于浩老师评议。


于浩老师对论文的写作手法、行文逻辑、思辨意味、文献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称赞,同时建议报告人将问题简单化、行文友好化。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维锭作出,主题是《司法如何介入公司盈余分配?——强制盈余分配条款的解释论》。报告人回顾了强制盈余分配条款立法论层面的争论,从解释论角度指出现行强制盈余分配条款在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构成要件部分,认为“狭义积极滥权行为说”或“变相分配盈余说”当为正解;对于法律效果部分,提出应当“比照已分配股东的分配情况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雷震文老师评议。


雷震文老师对报告人的选题和案例搜集工作进行肯定,同时建议报告人从“公私边界”的角度进行理论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大法律评论》原编辑王美舒老师评议。


王美舒老师对报告人运用法教义学方法研究经济法的分析进路进行了肯定,并且鼓励报告人结合法教义学和经济法学科特殊进一步开展研究。

本环节由《人大法律评论》编辑、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郦梅主持。

闭幕式 

《人大法律评论》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会议总结中,侯猛教授感谢出席会议的来宾,肯定《人大法律评论》2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良好的编辑培养机制,殷切期盼《人大法律评论》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未来形成稳固的作者群,成为能够引导学术话题的一股清风。

本环节由《人大法律评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舒浩主持。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