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与一流牵手 向一流进发

2016-09-04 成都房地产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又引进了一所一流大学,成都的创新主体又多了强势一员。这是成都建强创新主体,在解决“谁来创新”问题上的又一次突破。可以说,在协同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上,成都又走出了坚实一步。


  毋庸置疑,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标准范式和实践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去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在四川省-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四川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挖潜和开放引进两个渠道,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成都本身有着富集的科研资源,但我市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存在着“多而不强”的问题,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形成科技创新的全国优势,推动成都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这还不够。在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语调铿锵:要把“建强创新主体”作为重要着力点,要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要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引进北航,正是这一思路的实施,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思路引领性下,好戏还在后头。


  事实上,系统创新中一个关键,就是要用政府之手强力引导、强势推动,促成政府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大跨度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组织,“成都十条”“成都新十条”正是除障的顶层制度设计。眼下,成都已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省“千人计划”专家374人、顶尖团队39个,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85.5万人,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已实现100余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创(领)办企业,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900余项。这,就是打通政产学研用通道之真义。


  “一个斯坦福能带出一个硅谷”。更多地引进清华、北航类的一流大学,就能集合形成成都的“斯坦福”,那么,离建成成都的“硅谷”还会远吗?离建成一流的成都还会远吗?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