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儿时麦收的场景也只能在记忆中临摹,一幕一幕难以忘怀。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这首《观刈麦》,描写的正是农民夏季抢收麦子的辛劳场景。祖祖辈辈的农民就这样汗珠子摔八瓣儿土里刨食的过来了。二十多年前,一到麦收时节,我的父辈们也是如此,但近些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戴着草帽挥镰割麦的麦收景象已不复见。

“三秋不如一麦忙”,在我的印象里,麦收就是一场战役。芒种一到,家里便忙活开了,早早的要为“三夏”做好准备。夏收、夏种、夏管,可以说是北方农村最忙碌的季节了。爸爸要早早的磨好镰刀,轧好打麦场,准备好蛇皮口袋(大多是平时攒下的化肥袋子),就等麦子熟了,趁着天气好,赶紧的收到家里来,否则遇上阴雨天,半年多的辛劳可能就要泡汤了。

学校在这时候会放“麦假”(专在麦收期间放的假)。我还小,帮不上什么忙,麦子一开镰,爸爸就先割两捆,堆在一起放在树底下,然后把我放在上面睡觉。等我睡醒了,就蹦蹦跳跳的帮着拾麦穗,爸爸妈妈总是一个劲儿的喊:“别扎着,别扎着,当心麦茬儿!”

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装上驴车,一趟一趟的拉到麦场,再让毛驴套上碌碡,牵着它在麦场里一遍一遍的碾压,直到麦粒从麦穗上都脱落下来,再把麦秸收走,用大簸箕或者木锨开始扬场。扬场可是个技术活儿,有风高扬无风撒,风来时,铲一木锨带着麦壳的麦粒,直直地向上抛起,麦粒、麦壳便高高低低的腾起,风把分量轻的麦壳吹远,分量重的麦粒便如雨点般纷纷落下,成了金灿灿的一小堆。一铲、一扬、一落,反反复复的三重唱,是儿时麦收季节最动人的旋律。扬出的麦粒装在口袋里拉回家,爸爸把它们倒在院子里,铺开薄薄一层晾晒,晒不下的扛到房顶上铺开晒,等过几天麦粒咬起来嘎嘣嘎嘣响,就可以装到洋灰柜里储藏了。

后来,爸爸他们兄弟四个合资购买了一台打麦机和一台拖拉机,这下我家的毛驴可就下岗了。拉回来的麦捆,大铡刀拦腰一铡,麦秸堆起来留着烧火做饭,麦穗就一把把的送进了打麦机,出来的时候麦壳和麦粒就分好了,直接装口袋拉回家晾晒就行了。再到后来,爸爸口中多了一个新名词“联合”,是当地人对联合收割机的简称。第一年联合收割机到我们那里时,爸爸特意带上我们姐弟三个去地里看看新鲜。坐在地头上,“联合”轰隆隆的驶过,满地金黄的麦穗眨眼间就颗粒归仓,爸爸不用再一镰一镰的割了,我们姐弟也不用猫腰捡麦穗了,打下来的粮食直接倒在拖拉机上收回家晾晒,原本几个人忙活好几天的农活,现在连收带种,一个人两天就可以忙完。

今夏回家时,我问爸爸麦收的情况,爸爸说现在人们都学聪明了,地里麦子晒的干干的才开始收,机器一收,直接在地头过称就粜了,也省的拉回家来晒,一个人完全可以忙活过来。他不断感慨着时代的进步,声声句句都透着幸福感。

是啊,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儿时麦收的场景也只能在记忆中临摹,一幕一幕难以忘怀。那时候的麦收,虽忙、虽苦、虽难、虽落后,但正是那样忙、苦、难和落后的旧时光,才让我们倍加珍惜现在这样闲、甜、易和进步的新时代,不是吗?


制作团队

责编:曹    巍    蔡文慧

校对:张    宁

编委:点子正

编审:王兵伟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
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