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胡同党校”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小处着眼,通过系统化、有创新、有针对性的具体实践,用“小载体”发挥“大能量”、用“小角色”打造“大队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总有一天会发生质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咱村蜜桃种植历史悠久,环境适宜,一定要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发展果品和乡村旅游,提高老百姓的收入。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咱们要努力干,加油干!”11月9日,在衡水深州市小寺家庄村的休闲广场上,利用午饭前的闲暇时间,村里的“胡同党校”又开课了,作为“校长”,老党员吴世晨结合村里的实际,深入浅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11月9日,在深州市小寺家庄村的休闲广场上,“胡同党校”正在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

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怎样才能增强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下基层、接地气、冒热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胡同党校”作为宣讲的一种载体,就是从身边事出发,努力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变“书面语”为“聊家常”,这样的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增信心、又暖人心。深州是典型农业大市,每到冬季农闲,人们就有聚街头、围炕头喝茶聊天的习惯。针对这一习俗,在全市465个村庄建起了“胡同党校”,以农村街头、农民炕头为阵地,围绕群众所思所盼,采取谈话聊天的形式,宣传国家政策,共话农村发展。“胡同党校”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理论武装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胡同党校”为何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受到百姓欢迎?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是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还是看理论是否“接地气”,能否“种”到老百姓的心田上。只有植根人民的宣讲才是最成功、最有味道的宣讲。落实好“谁来讲”,从宣讲人员上看,主要是党性强、威望高、有热情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老教师)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他们在当地都有一定“知名度”,百姓信服;同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能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身业务相结合,起到很好的宣讲效果。承接好“怎么讲”,而是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乡话、庄稼话,生动活泼地宣传和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编排通俗易懂的快板、三句半、顺口溜等,用鲜活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党员群众,从“要我听”“让我听”到“我要听”“我愿听”的质的转变。只有贴近群众需求,真诚服务群众,才能架起党的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使科学理论植根于深厚的实践沃土。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搞建设,没有平台载体,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宣讲是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好平台,“胡同党校”是用好这个平台的有效抓手。打破生硬的宣讲方式,确保好“哪里讲”。宣讲场地不拘一格,做到灵活化、移动化和多样化,在田间地头、街头炕头、乡村集市等,都可以看到宣讲员与百姓互动……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可以增强宣讲的常态性、针对性。推动常态化,保障好“留得住”。讲好一次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下去。为使“胡同党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在大村选3至5个、小村选1至2个“胡同党校”作为规范化运行示范点,统一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及电话和上门等方式,随时随地掌握各“党校”运行情况,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打造了一支来自群众、影响带动群众的“平民理论家”队伍。“胡同党校”让理论走出深闺,为群众解疑释惑,为生产梳经理脉,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好阵地。

时代需要先锋的声音,民众需要理论的引领。“胡同党校”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小处着眼,通过系统化、有创新、有针对性的具体实践,用“小载体”发挥“大能量”、用“小角色”打造“大队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总有一天会发生质的变化。希望更多的地方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征程添砖加瓦!


制作团队

责编:秦锋亮   王坤瑶

校对:张    宁

编委:张宝安

编审:王兵伟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
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