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遍地喧嚣的智能音箱战场,究竟谁能做出中国的 Echo?

2017-08-16 认真的 CSDN物联网开发

作者 | 柠檬酱

责编 | 薄荷茶

微信公众号ID | csdn_iot


现今大红大紫,引无数公司争相跟随的亚马逊 Echo 智能音箱发布于 2014 年 11 月,这款当初连亚马逊自己人都质疑「能成吗」的智能硬件产品在当时可谓低调到尘埃里,甚至连一场像样的发布会都没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亚马逊的官网上。



Echo 本质上是一个蓝牙音箱,它内置了亚马逊的 Alexa 语音助手,这位基于云计算的声控个人助理可以让我们像和普通人对话一样与 Alexa 交流。亚马逊最初希望用户通过 Echo 来购买商品,但现在 Echo 俨然已经成为智能家庭的中枢。根据市场调查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给出的销量数据,截止 2016 年底,Echo 总共卖出了 820 万台,堪称是物联网领域最成功的硬件产品之一。


Echo 大热之后,国内厂商迅速跟进, 京东、联想、阿里巴巴、小米等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包括罗永浩都在公开的活动中表示正在做一款智能音箱产品,国产厂商对其趋之若鹜,除了希望能够复制 Echo 的辉煌,更想在下一个“智能音箱”的风口上抢占一席之地。但风云更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跟风式的“模仿”一定会在某个时间开始破灭,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副总裁李海波曾公开表示:涌入智能音箱市场的竞争者,明年会有 80%-90%的公司死掉。


尽管现在智能音箱领域泡沫严重,但泡沫破灭之后剩下来的真正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的产品是哪款?谁能做出中国的 Echo?不禁让人深思。


这一切,我们还需要从 Echo 为什么会成功着手。


首先,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Echo 是如何工作的 —— 将 Echo 连接电源放在家中的任意位置,进行简单的设置后,你发出指令,音箱进行识别,并分析你的语义,最终控制家中的其他智能设备,比如电灯的开关,洗衣机工作与否等。


我们从其中提炼几个关键词:音箱本身、语音识别、控制其他产品。接着,我们不妨从这三个词出发,以点窥面,逐层分析让 Echo 大获成功的原因。


所谓「智能音箱」,先是音箱,后是智能。


Echo 先是一款蓝牙音箱,后才是一位“智能语音助手”。亚马逊初期的宣传集中在了 Echo 的声乐控制、查天气、设闹钟等语音功能上,“会说话的音箱”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智能家居的中枢,通过语音交互作为媒介,音箱确实比其他智能设备都更合适。


从市场上讲,Echo 的畅销与使用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估计,今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将达到 200 万台,远低于美国的 1400 万台。美国的 Party 文化盛行,不少家庭都会都买小型音箱,音箱在美国家庭中是一种刚需的存在,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程度还有待考证。


从音箱本身来说,Echo 也非常出色,黑色的箱体扎实耐看,个头也相对较小。Echo 除了支持亚马逊自己的曲库,还增加了对 Pandora、Spotify 等音乐提供商的支持。不过在音质方面,Echo 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硬件制造本身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中美大环境的差异也无法避免,因此以下的两方面似乎更值得关注,也就是使用体验和生态圈。


先是体验,后是宣传的数字


Echo 采用了环形 6+1 麦克风阵列,多个麦克风收集到的信号可以将某一方向传来的声音增强或抑制,麦克风阵列可以将噪声环境中特定声音信号有效的增强。根据用户的反馈,Echo 准确识别的能力接近于 100%,而且识别距离较远,能够很好地避免其他噪音干扰。语音是 Alexa 唯一的交互方式,所以亚马逊对于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极为严格。



语音识别技术发展了多年,国内诸多公司也有所建树,据悉,科大讯飞、搜狗等语音输入可以达到 95%以上的准确率,但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


这里我们援引一段前锤子科技 CTO 钱晨的采访:


在前段声音处理技术领域,分为麦克风阵列(多个麦克风)以及两麦这两种技术流派,前者是亚马逊 Echo 所创,后者是 Google Home 研发。不管厂商怎么讲故事,都逃不出这两个。而在设备端,噪声抵消是首要难题,国内部分品牌如科胜讯、云知声、思必驰,科大讯飞等,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噪声抵消和后面的云端处理。目前语音设备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噪声抵消、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但在语义识别这块,与国外差距很大。


任何面向消费者的智能家居产品最终都会落入到实际的生活中,这也意味着产品体验远胜于宣传的数字。


先是开放,后是闭环


从亚马逊 Echo 到苹果 HomePod,智能音箱的玩法套路已经非常明显:音箱+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内容+互联网服务形成一整套完整服务,同时可扩展更多设备、内容的接入。


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微软官网悄然下架了 WP 手机。这意味着 Lumia 品牌逐渐消亡,至此,曾经被寄予希望抗衡 Android 和 iOS 的 Windows Phone(后统一改称 Win10)几乎正式宣告失败。Windows Phone 的视觉效果和流畅性有口皆碑,但面对 Android 和 iOS 强大的生态,应用匮乏的 Windows Phone 几乎毫无立脚之地。


当然这里的重点并非微软,只是借此表达:无法控制更多东西的智能音箱就像没有应用的系统,最终很难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化的产品。智能音箱之间的挑战最终将成为厂商“生态”的挑战。


Echo 控制智能家居最早是从灯泡开始,而现在,它能控制的智能家居产品越来多了,即使是无法直接连接的设备,也有很多可以通过 Yonomi 或者 IFTTT 进行联动。除此之外,Echo 支持广泛的第三方服务,第三方开发者为 Echo 开发了上万个插件。


目前国内厂商的智能产品表现出了很强的排外性,比如:通过米家的 App 无法控制阿里系的硬件。这从厂商角度来讲并没有错,但同时也禁锢了生态圈的扩大和发展。国内用户现在多数还停留在购买单个或者几个智能硬件的情况上,远没有实现全屋智能,如何让智能音箱产品与更多产品产生联动,或许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或如阿里巴巴发布多款自有的智能设备,或如小米生态链,在资本上布局,而这一切,都并非是小厂能做,最终成为智能音箱领域霸主的人,也一定是当下的大厂。


那么,在这遍地喧嚣的智能音箱战场,究竟谁能做出中国的 Echo?


国内智能音箱的大热并非从今年才开始的,Echo 发布不久京东就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叮咚音箱的制造商灵隆科技 CEO 魏强在七月初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相较去年 618,今年叮咚智能音箱的销量同比增长了 300%以上。


在入局智能音箱的厂商中,有的是手持技术,推出硬件;有的则有强大的生态链,需要智能音箱作为一个除手机之外的物联网入口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厂来说,智能音箱更像是一款战略布局的产品,毕竟谁也承担不起错失风口的风险。


回到文章的主题,当下那么多做智能音箱产品的厂商中,谁才能做出中国的 Echo?


综合以上,笔者将 Echo 的成功总结为:大环境使然、出色的使用体验以及丰富的应用。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改,因此我们可以主要关注体验和生态链。


前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语音语义识别的门槛较高,需要技术积累,细数国内做语音识别的公司:科大讯飞、云知声、出门问问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智能音箱市场一定有他们的份额或使用他们的技术。


另一方面,生态链的建设并非朝夕,国内做硬件又广建生态链的厂商不多,阿里、小米、百度等等,你更看好谁?



根据以往的经验,国外成功的模式或者产品,最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在国内成功复制。但如今Echo的模仿者层出不穷,在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模仿和复制”国外模式几乎失败。


国产智能音箱问鼎“Echo”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所有不希望掉队的公司都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一如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做智能音箱门槛较低,一场拼价格,拼参数的大战也不免将要到来。但市场的大浪终将淘尽那些黄沙,留下真正拥有创新力,给予消费者价值的产品。智能音箱是市场机会,也是灾难,谁能胜出,除了技术本身,似乎更取决于谁能更多的洞悉用户需求,看清国内市场。


我们无法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但仍然期待有一天清晨醒来,窗帘会自动打开,音箱会播放我爱的音乐。心怀期待,拭目以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