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全文)

网信湖南 2022-09-03

    近日,《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5000亿元,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中小学校在用教室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数字新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达到中部地区前列。


   一起看全文↓↓↓


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湘网办发〔2021〕1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9月6日

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贯彻落实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编制《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我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构筑数字化时代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对照“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信息化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互联网有线宽带接入端口达到3277.3万个,其中,光纤接入端口达到3040.6万个,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37.38Tbps。光纤用户占总宽带用户比率为92.4%,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95.7%,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为101.4%。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改造全面完成,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建成2.9万座,实现14个市州城区5G网络覆盖。截至2020年底,建成规模以上互联网数据中心(IDC)42个,机架总规模达11万架。建成长沙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域名根服务器湖南镜像节点和国家顶级域名湖南解析节点正式启用。


2.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收入达到2904.4亿元,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18亿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产业链形成湖南特色,移动互联网产业成为湖南新名片。自主可控计算机、高端芯片及信息安全等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涌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飞腾中央处理器(CPU)+麒麟操作系统、高压高功率密度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芯片及其模块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互联网骨干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超过50家知名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在湖南设立全国或区域性总部。以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为核心,以特色园区为补充的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2020年湖南数字经济规模达1.148万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12,同比增长13.9%,发展增速排全国第四。两化融合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挖掘机指数成为国家衡量基础投资项目开工建设状况的景气指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上云”企业超32万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速,成功获得多张国家级牌照。农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建成了土地深松精耕作业监控服务系统等平台和省农业物联网中心,省信息入户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截至2020年底,122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9277个益农信息社完成建设。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300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140亿元。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长沙、株洲、郴州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长沙、岳阳、湘潭、郴州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共有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4家,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数量居中西部省份首位。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加速,社区电商、直播带货等成为电商发展新热点。智慧旅游加快发展,湖南公共文旅云、湖南旅游监管网、一部手机游潇湘等平台稳定运营。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湖南省地方金融征信与监管服务平台,为金融风险排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4.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省级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云平台一期扩容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完成。截至2020年底,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对接75个部门2513类数据,汇聚基础数据70.2亿条。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共享交换数据62.37亿条,基本实现上联国家、下联市州、横向联接省直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成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达到99.85%。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新湘事成”政务服务小程序、“一件事一次办”微信小程序等,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政府网站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任务圆满完成,统一协同的全省政府网站体系构建形成。搭建“红星云”手机平台,探索了一条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基层党建难题的新路子,截至2020年底,全省15万个以上党支部在“红星云”平台建设“网上支部”。


5.数字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和“多媒体教育全覆盖攻坚行动”顺利完成,“我是接班人”全省网络大课堂和“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网络联校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成效。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显著,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截至2020年底,41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初步实现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电子健康卡应用全面铺开,基本实现全省服务对象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社保卡持卡率达到85%,实现省内跨地区跨银行社保卡办理“立等可取”。文化惠民彰显担当,持续为全省特殊困难群体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有线数字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年均受益群体达到380万人,年均减免基本收视维护费达到1.05亿元。网络扶贫成效明显,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大数据在脱贫攻坚中的应用不断深化。智慧公安稳步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基本实现重点部位全覆盖。建成湖南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等,应急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智慧交通持续深化,建成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中心,市州城区和县市公交“一卡通”实现与全国交通卡互联互通。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自然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不断完善。空气、地表水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6.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出台《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湖南省区块链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年)》等规划,组织实施软件、工业互联网APP、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创新、超高清视频、区块链、中小企业“两上三化”等一系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湖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条例》制定加快推进,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强化。网络安全、网络空间、数据治理、平台经济等领域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健全。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围绕数字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断抬头,以信息化应对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区块链等领域加快布局,科技创新主导权之争日趋激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首要任务。


从国内看,构建“双循环”格局为信息化发展创造新空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多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成为信息化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从省内看,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对信息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为湖南发展锚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显著、产业基础坚实、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比较优势,全面发挥信息化全域赋能作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力支撑。


同时,我省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有待深化,数字化领导力有待提升,支撑信息化发展的领军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二是信息化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权责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解决。三是跨部门数据共享整合不到位、渠道不畅通、需求难满足的现象较为突出,数据开放开发不充分,数字便民惠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四是信息化创新发展和应用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第二梯队,与先进省份相比,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数字经济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信息化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有待深化。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全面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机遇期,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先机的重点窗口期,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速增效、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突破、数字红利充分共享的重大迸发期。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深刻理解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数字新湖南就没有现代化新湖南,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着力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赋能,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搭桥,奋力擘画湖南省信息化发展新蓝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建设数字新湖南为总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着力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着力发展壮大数字经济规模,着力深化数字惠民便民应用,着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协同融合,着力保障网络空间发展安全,努力打造创新活跃、数据共享、产业高端、服务优质、治理高效、运行安全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动力。


(二)主要原则


1.系统谋划,前瞻布局。加强信息化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形成纵横联动、多元融合、协调高效的发展格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南发展实际,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


2.数据赋能,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激活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产业生态。


3.共建共享,便民惠民。加强统筹协调,合力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集约共建、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水平。围绕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数字惠民应用,完善数字惠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保障数据资源安全,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创新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健康有序推进信息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新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达到中部地区前列,信息化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中的驱动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1.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超级计算、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生态日趋优化。


2.数据要素资源价值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统筹管理不断强化,实现政务数据全部汇聚、公共数据有序汇聚,数据资源开放和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在农业、工业、交通、教育、文旅、城市管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典型经验,数据资源共享协同、融合创新、开放应用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建成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千兆和百兆宽带接入能力,5G基站数量达15万座,5G和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进入全国前列。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智能先进、集约高效,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4.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丰富,数字消费持续扩容提质,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5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


5.社会治理和数字惠民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交通、公安、应急等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数字化治理模式基本形成。智慧社保、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电子社保卡普及率达到60%,医保电子凭证覆盖率达到60%,中小学校在用教室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覆盖率达到100%,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6.区域信息化发展高效协同。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长株潭智慧城市群建设持续深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能力不断提高,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协同联动水平进一步提升。


7.网络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法规制度更加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网络安全和密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展望2035年,数字新湖南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整体跃升,关键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社会普惠美好,数字区域融合发展,网络空间安全清朗,基本建成国家科技创新高地、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智能制造示范区、数字贸易试验区、数字化治理先行区,数字化全面支撑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实现数字技术新突破


1.开展关键核心信息技术攻关。立足湖南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信息技术领域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核心软件、高端实验仪器和试验设备等技术攻关,围绕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信息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专栏1  关键核心信息技术攻关工程

     基础软件。支持开展服务器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工控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与中间件技术,以及金融软件、办公软件等服务集成与行业应用软件研发,鼓励发展面向不同场景的专业软件和功能软件。


     工业软件。推动工业技术模型化、标准化、模块化,夯实工业技术软件化基础,发展高端制造类、运维服务类、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工业软件。强化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研发应用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培育一批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


     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及装备。重点推进碲锌镉单晶材料、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氧化铟锡(ITO)靶材等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研发。发展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装备,加快薄膜制备、掺杂、刻蚀、烧结、激光焊接等领域关键技术设备研发,提升集成电路国产化装备和成套建设能力。


     电子元器件。加强电路类、机电类、传感类、功能材料类元器件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电子陶瓷元件、印制电路板、电容器等电子元器件,鼓励开展轻型化、柔性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研发与规模应用。


     高端芯片。突破微处理器(MPU)、人工智能(AI)加速、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DSP)、固态硬盘(SSD)、超高清视频、5G、工业控制等领域高端芯片核心技术,提升面向高端通用芯片、行业专用芯片的研发能力,推进芯片及装备国产化创新体系建设。


     大数据。发展分布式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等技术,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发展面向工业、农业、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开展导航与位置服务、信号与信息处理、卫星导航增强、空间基准与精密定位、时间基准与精密授时、导航通信一体化终端和芯片、用户终端、测试评估、地面仿真验证平台等领域技术研发。


     智能网联汽车。加强全新智能网联整车架构、感知技术、决策技术、执行技术研发,开展基于蜂窝车联网(C-V2X)的“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协同技术研究,推动构建整车与关键产品技术验证环境与测试认证体系。


2.布局前沿信息技术研究。瞄准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重点突破信息化领域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及非对称技术,超前布局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加强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开展人工智能数学理论、自主可控新型计算架构等方向基础性、探索性研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加强第六代移动通信(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类脑计算、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领域前沿信息技术布局。


专栏2  前沿信息技术超前布局工程

     人工智能。开展超级智能芯片、通用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智能计算安全、群体智能、人工智能与生物学交叉、数字化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技术研究,促进智能装备、智能驾驶等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应用开发。


     量子信息。开展量子态调控、量子模拟与算法、量子材料与器件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鼓励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技术研究,支持参与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研制。


     类脑计算。加强类脑基础元器件、芯片和传感器研发,推进体系结构、基础软件、智能理论与算法等技术研究。推动类脑计算与数学、计算机、信息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开展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技术研究。


     区块链关键技术。开展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技术研究,加强跨链技术,以及链上链下数据交换、区块链互联互通等关键技术攻关。


     网络空间安全。推动网络空间安全一体化防护技术攻关,强化网络安全未知威胁检测技术、态势感知预测技术、网络攻击实时防御技术研发。支持开展信息对抗与密码技术研究,促进商用密码技术发展应用。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支持开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平台建设,鼓励参与传输、组网、服务、安全、管理、互联、节点等方向关键技术研究。


3.构建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构建以天河计算机、量子计算、同步辐射光源等大设施为支撑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各方创新资源,聚焦集成电路、自主可控计算机及软件、大数据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合理建设布局一批信息技术共性研发平台,提升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分行业、分领域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转移转化服务等功能,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


专栏3  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重大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沙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湖南(长沙)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湘江新区建设,加快培育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省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搭建符合湖南特色的集“PK”(飞腾处理器Phytium、麒麟操作系统Kylin)、“鲲鹏”体系、图形处理器(GPU)、图数据库(GD)、固态硬盘(SSD)等一体的国产化软平台,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开发环境、网络环境、技术支撑和适配认证等全面适配和运维服务。推广开源生态,支持中国软件开发者网络(CSDN)等开源社区平台创建开发者支持中心,举办开发者论坛、比赛、培训等活动。支持省内外优秀企业基于国产化平台进行软件兼容性移植、开发和适配,共建国产化生态圈。


     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汇集省内省外、线上线下网信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集信息共享、技术研发、测试服务、教育培训、创业孵化和人才交流等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国产软硬件等重点领域源头创新、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成果创新应用和产业化全链条发展提供支撑。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重大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为引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干、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有力提升网信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支撑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4.激活信息技术创新要素资源。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信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人工智能与计算等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成果转化孵化激励机制,优化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


(二)构建数据资源新体系


1.完善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加强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公共信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主题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全面梳理政务和公共数据资源,开展数据资源普查,编制数据资源目录,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加强数据治理,建立数据治理制度体系,探索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标准规范管理,制定数据分类分级、质量管理、脱密脱敏和安全管理等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资源采购目录,规范社会数据采购行为。


2.推进数据资源交换共享。落实《湖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构建全省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平台数据调度功能,实现跨层级、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按照“统一受理、平台授权”原则,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授权机制,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共享。编制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强数据共享服务运行监测,完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共领域数据资源归集,统一接入省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按需使用、安全使用”。


3.推动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建立统一的省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开展规范有序的开放服务。推动各地各部门广泛开放数据资源,建立政务数据对外开放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政务数据开放有章可循。开展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围绕公众办事需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主动化服务。研究建立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


4.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标准化、资产化和商品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数据资源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完善数据市场监管和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利用数据资源开发各类产品和服务。引入数据分析服务机构,建立数据运营机制,构建数据服务生态,提升数据分析应用水平。稳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构建规范有效的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模式,培育数据交易市场。


专栏4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优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研究出台湖南省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治环境。推进公共数据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探索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流通、交易等相关制度。探索建立全省公共数据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公共数据管理决策议事。


     创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依托省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探索公共数据社会化“授权运营”新模式,设立公共数据运营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公共数据运营机制。建立社会数据采购与使用机制,推动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对接融合、开发利用。围绕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城管、文旅等领域实施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形成若干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探索开展数据资源交易服务。建立湖南省大数据交易中心,搭建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创新数据定价、交易规则,研究构建数据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及收益分配方式,探索开展湖南地理信息大数据交易。建立数据交易监管体系,推进实现公共数据有序交易。


     深度发掘数据应用场景。深度了解和收集大数据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和需求情况,定期发布数据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大数据机会清单,在地标性区域建设新产品体验中心,引导新技术、新产品在湖南“首发首秀”,努力打造数据创新和数据应用的市场洼地和机会高地。


     到2025年,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经验和模式。


(三)夯实数字设施新基础


1.建设高效泛在信息网络推进千兆接入网建设,提升全省宽带网络承载能力。加快IPv6规模部署,推进IPv6网络、应用及终端建设。完善域名根服务器湖南镜像节点和国家顶级域名湖南解析节点。持续推进5G规模部署。升级完善电子政务网络设施,实现省、市、县、乡、村纵向全覆盖和横向全接入。推动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建设,鼓励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工业企业外网。推进物联网持续延伸覆盖,增强社会服务支撑能力。积极承接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建设任务,统筹布局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和卫星导航定位地基增强系统,完善天地时空一体化信息网络。


2.建设新技术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通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协同、应用广泛的新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在智能工程机械、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强化对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推进区块链与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建设安全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构建基础性区块链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国产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


3.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统筹规划数据中心、云计算设施建设,支持边缘计算中心按需部署,构建布局合理、连接畅通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鼓励建设国家级区域数据分中心,加快“天心数谷”等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存量资源,提高长沙、株洲、郴州等地大型数据中心利用率和运行效能,整合提升各市州低小散旧数据中心。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形成按需配置、资源共享、支持多学科应用的高性能计算集群。


专栏5  数字“新基建”部署工程

     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5G基站建设,按需有序扩大5G建站规模,促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布局合理。推进5G等网络设施与新建建筑物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动既有建筑物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各级财政投资建设的建筑物、道路、路灯、杆塔等向通信网络设施免费开放,加快建设多功能智能杆塔。


     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提升IPv6网络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推进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IPv6升级改造。增强固定终端IPv6支持能力,促进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引导应用生态向IPv6升级,推动各主要应用商店开展IPv6支持度检测与标识工作。


     完善域名根服务器湖南镜像节点和国家顶级域名湖南解析节点。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联通河西数据中心迭代升级根镜像服务器、路由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部署IPv6根镜像服务及域名解析服务。推进基础电信运营商建设边界网关协议(BGP)服务链路和传输链路,开展带宽租赁、地址代播等服务。推进国家级IPv6创新平台和南方区域域名解析研究中心建设。


     构建智慧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于北斗系统的卫星增强网,进一步优化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实现网络连续覆盖范围延伸至乡镇级,并与各地城市超级大脑对接互联,建设全域智慧感知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在建筑、市政、交通等场景部署感知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


     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机系统升级,前瞻布局新一代“天河”超级计算机研制工作,争取“天河四号”率先落户湖南。把握大数据、智能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建设智能算力中心,推动超算和智能算力的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


     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大基础数据平台、应用体验中心、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等的需求。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安全对抗测试验证平台,为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性测试验证平台。


     打造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可控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区块链服务网络对接。建设与国产软硬件相适配的自主技术区块链底层平台、国产化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区块链关键技术产业化平台。


     到2025年,建成高速、智能、泛在、绿色、安全的数字“新基建”,累计建设5G基站15万座,NB-IoT基站10万座,网络、应用、终端实现全面支持IPv6,域名解析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级区块链创新平台达到5个以上。


4.数字化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桥梁、隧道、管廊管道和水库大坝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各类市政、园区、社区、医院、学校和商业楼宇等城市设施互联感知能力。推进智能交通灯、智能潮汐车道、智能停车诱导等智慧治堵手段广泛应用。加快智慧公路建设,推进全省重点公路智能化、网联化改造,进一步推动充(换)电站、加氢站、智能充电桩等新型车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能源,提高能源供需匹配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推进物流园区、大型仓储基地等数字化改造。


(四)推动数字经济新发展


1.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信创、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巩固发展智能终端及配套、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电子材料、应用电子、电子陶瓷、印制电路板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做强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落实国家软件重大工程,研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和高端工业软件,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高端软件自主供给+核心平台高效服务+应用场景高度开放”的软件生态。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以移动互联网为先行,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智能型、融合型产业生态。统筹建设移动互联网、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区块链、卫星网络应用等数字产业集群,形成分工有序、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网信产业基地。发挥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大会、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高端峰会的平台效应,促进数字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专栏6  信息技术产业壮大工程

     信创产业。推动“两芯一生态”(飞腾芯片、鲲鹏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统)发展成为国内信创工程首选技术路线,持续打造“开放联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积极筹建自主可控计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发展省内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整机及外设、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等产品。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引导企业联合金融、教育、医疗、电力、交通等重要行业生态伙伴,围绕办公应用、一般应用、核心应用和专用机具等领域,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集成电路产业。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力争在通用芯片、专用芯片等高端化产业化上实现突破。发展离子注入机、刻蚀机等装备,持续推进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国产化验证平台、半导体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集成电路与功率半导体成套装备本地化供应能力。推动功率半导体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创建国家级半导体装备制造区域中心。


     新型显示与超高清视频产业。实施“强玻引屏补端”计划,推动玻璃基板、触摸屏单体和模组提质扩产,布局大尺寸显示面板、柔性屏、智能显示终端等项目,配套发展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装备,提升产业链整体配套能力。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生态平台优势,深化面板企业与终端企业跨界合作,发展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构建“制造+内容+传输+应用”全产业链体系。


      移动互联网产业。推动新型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智能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湖南特色消费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广工业电子商务,支持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便捷化办公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开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研发,发展高端通用软件、应用软件。面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大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开发应用力度。面向政务、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需求,推动软件即服务(SaaS)发展。支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等国家级数字产业园区,培育省级示范软件园。


     5G应用与物联网产业。培育5G相关元器件、组件、高端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等核心产业,推动5G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广电、生态环保、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典型场景和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加强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产品、传感网络设备等物联网产品研发制造,发展网络服务、传感网智能管理等物联网服务业,开发一批典型行业测控系统解决方案,发展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载物联网终端等产品,培育医疗物联网产业、能源物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产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培育面向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文创旅游等领域的智能服务和解决方案,依托先进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行业,带动汽车电子、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及位置服务等产业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鼓励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围绕政务服务、产业供应链、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版权、法律服务、大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区块链+”试点示范项目。


     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优化云计算中心布局,推动虚拟化、分布式、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依托重点企业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服务,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信创云服务,不断提升云计算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等软硬件产品,构建基础性、通用性大数据产品体系,建设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鼓励支持第三方数据资源提供商、数据应用提供商,培育数据服务、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治理等新业态。


     卫星网络应用产业。围绕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综合应用,建设北斗高精度数据中心,加快“北斗+通航”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实施。开发各类移动导航终端设备,以及地图、深度信息点、动态交通信息等基础数据产品,打造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北斗导航在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环境监测、应急救援、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优质企业牵头建设一批卫星与网络应用特色产业园(基地)。


     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湖南成为引领国家信创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软硬件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卫星网络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


2.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信息化行业组织作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行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广工业APP开发应用,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有序推动全省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省级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推进智慧商务建设,构建智慧商务服务体系和决策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健康养老、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大力拓展应用场景。


专栏7  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工程

     推进智能制造。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持续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发展具有深度感知、自主决策、智能执行、灵活组织等能力的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加快国产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先进工控设备等在生产制造全流程的推广应用,完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行业制造单元、加工中心、生产线和车间智能化升级,实现生产过程集约高效、动态优化、绿色低碳和安全可靠。打造以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为主导的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建设工业互联网。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平台测试验证,推动平台功能迭代、服务创新、行业落地和智能演进升级。依托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行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化及专业化应用标杆示范项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特定行业、集群、场景开发一批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工业APP。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


     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培具有软硬件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行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数字化转型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支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龙头企业梳理、沉淀自身数字化改造经验、工业知识、工业技术,打造行业系统解决方案。鼓励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工业软件、智能装备企业融通发展,提升解决方案专业化、集成化水平。


     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深化中小企业“两上三化”,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计划,培育“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华菱集团、黄金集团、湘电集团等国有企业先行先试,打造智慧冶炼、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省级示范智慧场景。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打造企业数字能力体系。


     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生态。推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上云上平台,加强集群内部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集群内制造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推动开展基于平台的集群内订单共享、研发合作、产能协同和品牌统一管理,培育在线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生态效应。


     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培育一批“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新型制造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打造1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4万个工业APP。


专栏8  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工程

     探索推动数据跨境流动。支持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等先行先试,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安全保护及风险管控机制,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设中非数据跨境通道平台,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通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持续推进长沙、岳阳、湘潭、郴州等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积极争取扩大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试点范围,探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线上到线下(O2O)业务。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逐步纳入出口退税、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事项,推动数据协同化、服务标准化。构建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重点国别、重点市场建设海外仓。发挥长沙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及企业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打造数字贸易服务平台。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为载体,建立数字贸易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优化企业展示、海外推介、信息共享、项目对接、金融服务等功能。健全数字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信息技术、数字文化贸易等专业服务平台,为数字产品与服务的展示、交流和对接等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服务。


     推进智慧商务发展。建设湖南智慧商务大数据及业务统一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共享和开放等服务,围绕全省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在商务数据检索与统计分析、监测与预警、科学研判与决策支持等领域开展商务大数据应用。


      到2025年,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数据跨境流通、数字贸易新业态培育、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保障更加到位,有力支撑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


专栏9  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

     建设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监测技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网络。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执法监管平台,形成尺度统一的全省农业农村数据底图。研制病虫害智能监测终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病虫害识别、分析和预警模型,建立覆盖全省的病虫害智能测报基层站点,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疫情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


     开展智慧无人农场示范建设。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农机智慧控制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研发推广,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园智能化示范工程。


     建设数字种业硅谷。依托隆平种业硅谷、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以及省内现代化良种繁育基地,融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建设湖南数字种业硅谷,构建湖南省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为品种选育、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提供支撑。


     推进“互联网+”农业品牌建设。建立全省一村一品大数据,引导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品牌建云上云,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核心业务精细化管理。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应用,建立“品牌辨识度高、产品有标识、信息可查询”的农产品“身份证”管理体系。


     到2025年,基本建成省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和应用体系,初步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的实时动态观测,基本完成全省主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基本实现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片区公用品牌和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生产、销售、采购全过程上云,农产品商品化能力显著提升。


3.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生产、产品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平台化生态,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微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深化共享经济在出行、餐饮、住宿、旅游、电商、制造等生活生产领域的应用,打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鼓励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服务。有序发展个性需求定制等新服务新模式,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体系。


专栏10  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提升数字文化精品创作能力。支持数字文化企业集成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提升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能力。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加快湖南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开发力度,创作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加强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领域原创能力建设,鼓励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方式,生产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推进马栏山中国网络文学小镇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艺名家数字影像工程、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建设湖湘文艺精品、文艺名家数据库。


     加大数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湖南)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高地,创新发展动漫生产、文创设计、数字文娱等产业,支持企业平台化发展,培育壮大数字文化湘军。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载体,建设超高清共享制作云平台、中国V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的4K内容生产中心、媒资智能存储中心、内容交易中心,建成内容创制及IP衍生商业链、高格式影视工业化技术链、数字孪生及视觉预演多场景应用链。


      打造数字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汇聚整合,形成覆盖文化娱乐、新闻资讯、专业细分、舆论动员、政务信息等领域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新型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打造全省主流媒体新闻及视频APP客户端群,促进主流新媒体集团发展,增强在主阵地和新兴传播阵地的综合优势,扩大主流舆论和优秀文化产品覆盖面、影响力。


     到2025年,建成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力、传播力持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


4.着力扩大数字消费规模。培育壮大信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便捷化线上办公等信息消费新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推进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与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及消费文化的有机融合。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丰富消费体验。开展“信息消费城市行”湖南站体验活动,支持长沙、湘潭等地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消费推广应用和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和社团组织打造信息消费共同体。鼓励开展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消费“下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培养百姓信息消费习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完善数字惠民新服务


1.建设高效服务型数字政府。强化顶层设计,统一规划部署,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接国家、覆盖全省的“数字政府”体系。持续强化“一件事一次办”品牌,深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政务服务融合发展,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和广度,全面推行跨县办理、跨市办理、跨层办理、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丰富服务渠道,推进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与PC端、移动端无缝对接,实现无差别受理、同品质办理。扎实做好“互联网+监管”系统,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升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应用水平。统筹推进市场监管、司法、财政、检察、金融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专栏11  数字政府建设工程

     夯实电子政务应用基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成统一规范、支撑有力的政务平台。统筹共性应用、深化业务应用建设,推动形成一体化办公体系,拓展安全移动办公体系。推广电子文件国家标准,深化电子公文、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凭证等在政务服务、财税金融、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电子文件资源开发利用。


     优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完善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平台功能,升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公共支撑平台,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政务知识图谱、政务算法模型、控件库和应用组件目录,部署湖南数字政府区块链核心网络,提高平台一体化数据、技术、业务应用支撑能力。加强省政务大数据中心与各地方各部门数据中心和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


      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逐步接入各市州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及省直部门业务数据,搭建全省政府治理联动指挥调度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强化实时数据汇聚、智能应用分析、动态监测预警,提高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快速响应、联动处置能力,提高宏观调控决策水平。


      强化“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品牌。迭代升级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全面应用,推进适老化改造,加强系统对接。建设完善无差别受理系统、协同审批授权系统、政务数字地图等,提高政务服务跨域全流程通办水平。加快“一件事一次办”“新湘事成”移动端建设,推动民生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建设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持续优化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服务。


      到2025年,全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政府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全面建成,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高效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更加完善,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加快形成。


2.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创建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和特色基地,聚焦教育、卫生健康、养老、社区治理等领域,搭建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智能社会治理难点、热点问题。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发展共享交通,培育“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开展智慧司法建设,为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提供可靠智能化支撑。加快智慧应急建设,建立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空天地一体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应急大脑”。推进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水平,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省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专栏12  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升级工程

      智慧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统筹省市两级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平台,推动交通运输监测一体化、管理精细化、信息服务精准化,增强应急指挥决策分析能力,提高交通运输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推动科技治超,建设全省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治超工作“全站点覆盖、全过程记录、全业务上线、全链条管理、全方位服务”。


      智慧公安。升级新一代公安信息网、新一代公安物联网,优化公安大数据平台,完善公安大数据的网络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基础设施,构建公安大数据安全技术体系,建成公安信息化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重点推进公安业务应用智能化,实现社会风险防控、指挥决策、治安防控、侦查实战、道安管理、为民服务、监督管理和警队建设等信息化整合共享与业务协同。


      智慧司法。大力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省法院的智慧一体云网、主动安全体系和运维保障体系,深化以知识为中心、基于智慧法院大脑和司法数据中台的数据驱动和知识服务应用,提高司法业务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智慧应急。建设全域覆盖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全部汇聚、风险早期识别、预测精细精准、预警靶向发布。建设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系统,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省市县乡四级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聚焦大灾大震和断电断网断路,建设应急通信网络,构建空天地一体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汇聚融合与综合应用,建设反应灵敏的“应急大脑”。


      智慧市场监管。全面拓展法人信息大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法人信息社会化应用价值。加快建成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市场政务服务、消费维权、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建设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及质量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升级“两品一械”安全监管大数据中心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手段,创新探索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品种追溯、风险管控等非现场监管新模式。


      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快建设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按照省主建、市县共用、部门协同的处置方式,重点监测“7+4”类金融机构,全面监测涉众型非法金融活动的市场主体,构建新型“线索监测-预警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基层协同治理信息化。完善省、市、区(县)、乡(镇)、村(社区)五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推动基层网格信息与平台互联互通,提升社会治理协同化精细化水平。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至村(社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3.建设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加强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提高全省生态环境预警、决策分析能力。建设森林草原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提升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强化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智能应用体系,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专栏13  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自然资源管理智能化。探索建立“北斗+5G+自然资源”应用服务体系,提升高精度位置服务。建设区域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推进卫星遥感在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突发应急救援、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应用示范。建设湖南自然资源政务平台、湖南国土空间“一张图”、湖南自然资源“大数据云”,形成相互衔接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系。


     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完善湖南省生态环境感知监测体系,形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智能+”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中心,强化数据挖掘应用,提高生态环境事件预警、态势监测、决策分析能力。


     智慧林业。搭建林草“天空地”立体感知网,整合林草生态大数据“一张图”,建设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智慧林草综合应用系统,建立林草综合应用支撑体系,开展生物碳汇数字化监测等,形成政务管理智能协同、业务支撑精准高效、公共服务便捷惠民、基础保障坚实有力的发展格局。


      智慧水利。建立水情、水质、工情天地一体化感知网,大力提升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遥感影像资源,建设“水利一张图”,升级水利云平台,建立四水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体系,加速提升各系统的强监管支撑能力和综合智能决策水平。


4.构建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绩效考核等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电子社会保障卡应用,开展社会保障卡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智慧景区等,带动公共文旅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文旅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促进广电媒体、网络和生态体系发展。完善湖南智慧体育平台建设,实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体育行业“一张图”监管、产业资源“一体化”共享。深入推进智慧民政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民政业务服务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民政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体化整合网站、电话、新媒体、线下等渠道,构建覆盖司法行政全业务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


专栏14  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工程

     智慧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加快建设数字校园,推动农村地区建设支撑乡村教育振兴的网络联校,构建支撑教学、管理、服务和决策的教育大平台,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点打造“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思政教育)和“大国长技”网络大课堂(终身教育)等在线教育品牌,积极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智慧健康。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面向公众、行业、政府、社会开放服务。建立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健康大数据与公安、民政、海关、通信等数据融合,实现公共卫生应急监测预警、研判分析、防治防控、物资保障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形成智慧型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继续深化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


     智慧医保。建立全省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标准体系,推动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省级部署、统建统管,形成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数据库。建设集约高效的医保应用支撑平台,强化经办管理、智能监控、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四大应用系统的支撑能力。积极在全省范围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助力提升医保治理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智慧民政。加快民政信息化“1+1+1+N”建设,即1个基础支撑平台、1个综合全业务系统、1个民政大数据中心、N个网上服务应用,推进民政办事服务“网上办”“指尖办”,发展“智慧养老”“精准救助”“智慧关爱”,建设上接国家、下联市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政信息化服务体系。


     智慧人社。加快建设由公共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绩效考核等模块构成的全省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有效融合,实现跨地区异地业务办理,为政府部门提供宏观决策支持服务,面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加快电子社会保障卡推广普及,建立社保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应用服务体系。


     智慧文旅。构建文旅大数据中心,推动省、市、县三级文化旅游数据融合,完善全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文旅数据与发改、国土、交通等部门数据应用合作。开展数字文化创新和智慧旅游示范建设,整体提升文旅管理、营销、服务、体验能力,构筑智慧文旅生态体系。


     智慧广电。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着力构建湖南省智慧广电内容生产、传播网络、服务生态、安全监管等四大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集新闻资讯、视听节目、智能家居、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广电数字生活服务。


     智慧体育。建设覆盖全省的湖南智慧体育平台,完善全省体育事业数据资源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活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体育行业“一张图”监管、产业资源“一体化”共享。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中的应用,建设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


     智慧档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构建现代化数字档案治理体系。推进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逐步建立以电子档案为主导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全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互联互通,提高档案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六)打造数字区域新典范


1.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围绕城市总体发展需求,根据城市规模、特点和信息化基础,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大中小各具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城市“双千兆”(千兆5G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夯实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筑、电网等智能化改造,构建广泛覆盖城市生活和治安防控的智能感知体系。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序推动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智慧化水平。开展智慧建设、智慧住房、智慧城建等试点示范,提升住建监管服务一体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大脑”,汇聚城市海量数据,构建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枢,支撑城市日程运行、管理、决策和应急指挥。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专栏15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工程

     分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县域建设工作,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惠民、数字治理、地方特色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经验。支持长沙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创新试点工作。


     开展“城市大脑”试点示范。鼓励开展“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建设,提升平台物联感知、数据整合、算力算法等能力,优先在交通、应急、城管、文旅、公安等领域挖掘特色应用场景,有序推进其他行业系统与平台对接联通,逐步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城市全量数据为基本要素,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数字化手段,开展高精度三维城市建模,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开展基于城市场景、事件模拟推演的数字孪生应用服务,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


      推进智慧住建。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为支撑,推进“智慧建设、智慧住房、智慧城管、智慧城建、智慧政务”等建设。拓展升级省工程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一批省级基础平台,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统筹房屋网签备案、租赁管理、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相关住房监管系统,集成建设省住房领域信息化平台。推动全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监管平台及市县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到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整体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处置,城市精细管理和精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共建数字长株潭。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合建共用。完善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互通互认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信息服务一体化,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建设长株潭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引导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协同互补,提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以长株潭为中心,带动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的“3+5”智慧城市群有序发展。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全方位高层次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龙头效应。


3.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贯彻落实《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和光纤通达率,完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体系,推进5G网络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广村级“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统筹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程,优化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创业创新中心。探索推进“互联网+平安建设”“互联网+基层自治”“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监督”等,推进乡村振兴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党务、政务、服务有机融合的网络阵地。繁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专栏16  数字乡村试点扩面工程

     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邵阳市大祥区、永州市双牌县、湘潭市韶山市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


      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优化农村地区5G网络布局,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


      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整合构建全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污水在线监测系统和垃圾处理全过程智慧监管平台,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一体化,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智慧供销。探索建设湖南供销体系大数据中心,提升供销体系的数据响应、汇集和实时分析能力。在农业服务、冷链流通、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组织省供销合作社和下级组织及所属企业联合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推进“供销e家”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提升供销电商核心竞争力。


      到2025年,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整体规划设计、制度机制创新、技术融合应用、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带动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七)筑牢网络安全新屏障


1.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网络安全制度设计。推进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化、服务化、产业化,提升商用密码应用深度和广度。深化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工业、交通、金融、财税等重点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做好信息共享和预警通报。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检查和应急演练,增强安全风险“发现力”“防护力”和“处置力”。建设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组织开展“湖湘杯”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加大宣传培训,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专栏17  网络安全保障工程

      建设网络安全保障运营体系。加快建设省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程(二期),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市级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建立网络安全平台运营监控体系,推动平台运营者使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完善“平台+运营”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建设网络安全攻防对抗体系。开发部署仿真、虚拟、真实多种形式的多级靶标系统,建设网络安全核心资源库、攻防演练平台、测试验证平台、人才实训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依托网络安全靶场、自动化攻击平台、安全演练平台等,定期开展攻防实战演练。


      推动网络安全产品研发升级及新技术应用推广。开展面向移动互联网、政务、车联网等场景的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推动资产识别、漏洞挖掘、边界防护等领域网络安全产品研发迭代升级,推广零信任体系、软件定义边界、用户行为异常分析等新技术。支持网络产品和服务使用商用密码提升安全性。


      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工控安全应急机制,推动工控安全管理政策及标准落地落实。建设完善全省工控安全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重要基础信息和安全事件信息的统一监管。组织开展工控安全试点示范,培育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


      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组织开展全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指导相关单位做好安全自评估。加强对语音社交软件和涉“深度伪造”技术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力度,进一步发挥安全评估在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创建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长沙)。构建具有长沙优势和特色的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机制,优化网络安全产业环境,促进网络安全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引领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


     到2025年,覆盖全省的网络安全保障运营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攻防对抗能力明显提高,网络安全产品日益丰富完善,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共享高地,重点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加强数据安全治理,建立省级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坚持数据安全与数据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并重,支持开展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商业创新。研究制定省级重要数据目录,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加强重要数据安全保护。积极发展数据安全检测评估、认证等服务,培育一批专业机构,支持各类主体间开展基于数据安全风险的分工协作。强化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建设,提高数据安全态势感知、数据可视、数据溯源等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处置能力。构建安全可控的政务数据开放平台,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切实履行数据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数据安全审查,规范数据收集使用行为,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督查问责和依法处理。


3.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加快网络空间与法治体系深度融合,强化网信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打击网络攻击、网络电信诈骗、网络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监管手段,构建来源可追溯、趋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发挥网络社会组织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引导互联网从业单位加强自律,营造诚信健康、安全透明的网络生态环境。强化党建对互联网行业的引领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提高互联网行业党建工作质量。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共筑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生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数字新湖南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协调解决数字新湖南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建立重大事项会商、重大事项报告、重大事项督查、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估、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等制度,聚焦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重点领域定期会商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立数字新湖南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新湖南建设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提供决策支撑。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建立省市协调联动机制和地方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网络、系统、数据等信息资源整合,做到设施共享、平台共用、数据共享。


(二)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衔接,积极争取信息化领域国家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支持。统筹省内多方资源,推动设立数字新湖南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集中支持数字新湖南建设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专项资金支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创新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领域创业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强政银企互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化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三)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在加快出台《湖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数据开放、数据安全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湖南省信息化建设应用、平台运营管理、网络安全保障、数据整合共享等标准规范,推动系统互联、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集约建设。支持行业协会联合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企业认定标准。实施适合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探索面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监管方式与治理模式。


(四)强化智力支撑,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落实《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加大基础软硬件、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网络安全等网信领域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力度,推广灵活引才用才模式。加强新型高端数字人才智库建设,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掌握网信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信息化发展的领军人才。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省内设立分院(所),联合相关行业协会探索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大力推进湘潭大学网络安全空间学院建设,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类学院,创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引导省内技工院校开设数字技能类专业,加强技工院校数字技能类人才培养,推动建设网信职业技术学院和北斗应用学院。探索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评价标准,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做好网信工程专业职称评价工作。


(五)开展培训宣传,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将信息化知识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内容,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数字思维和业务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加大新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强化公共服务指导和科普宣传,让特殊群体敢用、能用、会用智能技术。强化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开展信息化知识公益性宣传,面向公众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技能培训。


(六)明确工作责任,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全省各地各部门制定出台本地区和本领域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完善规划实施任务分解、动态评估、督促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评估评价。组织研究信息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笫三方机构对各地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纳入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体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政策原文



推荐阅读湖南省网信办依法对长沙逻辑思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
今天,益阳市新媒体协会成立!
2021年度湖湘好网民新风大典评选颁奖仪式举行



来源: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李柯影

校对:夏熊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