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一百年前我们这样做书...
当我看见一百年前的人和我做的事情是用同样的工艺,也怀着同样的敬畏和沉静,我很受鼓舞和安慰。
赫达莫里逊 (Hedda Morrison),德国籍女摄影家。1933年到1946年她在中国度过了十三年时间,拍摄了大量高质量的纪实照片。1991年Hedda Morrison在澳大利亚去世,根据遗嘱,她在中国大陆13年间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幅照片全部捐赠给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莫里逊《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
我在莫里逊的照片里,找到一组很亲切的照片,是大约一百年前老北京的书坊里做书的场景。每一副照片呈现的都是线装书的单元环节,正如你所知道的,我现在经营着#器曰书坊#,以线装书的复制,小众图书的零售为生。当我看见一百年前的人和我做的事情是用同样的工艺,也怀着同样的敬畏和沉静,我很受鼓舞和安慰。
▲壹【藏版】古籍多是雕版印制,一部书的板片少则数十,多则上万,如一部《思溪藏》有近八万块雕版。有名望的书坊,通常都藏有自己的雕版。
▲贰【刷印】刷印之前需先在木板上涂上好松烟墨,然后覆宣纸,再以棕刷施力,墨匀之后,揭开即成。
▲叁【齐栏】齐栏是古籍制作工程做最费工时的一道工序,工人需按照栏口或是鱼尾把一张一张纸上下排齐,这样书从书口上看起来才整齐有序。
▲肆【折页】古籍都是单面刷印,从中栏处折齐。图中工人指上套有铁环,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也使书折得更为平整。
▲伍【黏口】古代的纸长度有极限,为了增加纸的长度,只能用浆糊将纸张首尾相黏,通常都要结合上图,工人似正做着一本经书,简称“经折”。
▲陆【糊面】纸折成后,通常还要码齐,切掉上下口的毛边,然后在首尾端糊上纸版,或木板。图中有“印经纸张”字样,可以应证我的推测,这是在印一部佛经。
▲柒【贴签】此图,已可大略见此经折的雏形。古书通常都以签条标注书名,不如现在的书籍那么花哨,讲究一些的会请名家题签。签条中“大乘”两字隐约可见。
▲捌【钤印】古人很重视印信,过手善本也多留款,今日无字无号无斋无款,只留下姓和名,实为精神的匮乏之一斑。有时候连“章”也是印刷,不是懒惰,而是不敬。
▲玖【成书】大殿中立佛祖像,工人埋首其中。晨钟暮鼓,此去经年。许多事情能相伴我们到老,唯有我们自己安享其中。
古代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等,它即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直到建国后,出版制度的改革,此权收归国有,书坊才淡出历史舞台。
古籍的制作有着非常繁复和讲究的工艺流程,莫里逊的照片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进到照片里,不止是另一个时代,也还是另一个世界。
作者:周小舟,前媒体人,独立图书策划人。2011年始,创办「器曰书坊」,潜心从事雕版印刷、非遗传承和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工作,以传统工艺,坚守一份拙朴的精神。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编辑 | 郭笑笑 郭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