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燕子窝”“飞机楼”“火箭楼”……花都这些老建筑,你了解多少?

OLD TIME

旧·时光 

说起碉楼、洋楼、骑楼

大多数人会将目光集中在

广东开平

或者广州东山口、上下九

其实

在我们大花都

同样存在着不少

精美别致的碉楼、洋楼

和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

它们都承载着花都

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时光的冲刷下

愈加散发出新的光辉



PART.

01

碉楼、洋楼——风情多姿


它们形似

燕子窝、飞机、火箭

其中不少还自带防卫功能

千姿百态

风情万种


01

五星村“燕子窝”

头顶“燕子窝”,屋内设“货梯”


万友楼始建于1931年,由楼主欧阳万友出资兴建,故名万友楼。万友楼楼高6层约18.25米,主楼楼顶为三个硬山顶屋面,青砖墙,墙上镶嵌着几排窄小窗户,比周围其他的楼房都要高出一大截。当地人称,这是花都区华侨所建的楼层最高的住宅楼,也作碉楼使用。


这栋楼在六楼顶层的四个角

均设有一个俗称“燕子窝”

半出挑角堡

这些“挂”在顶层的“燕子窝”

正是为了防止外人进犯

而建造的独特结构



每层大厅有“洞口”

有意思的是,主楼每层大厅的中央都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洞口”,上下位置一致,透过上面的洞口往下望可以层层贯穿。


原来,这里以前是用来吊运物品的,类似于现在的货梯。为了避免人跌落,这些洞原本应用盖子盖住,现在只被几条破旧木条封住,而用来转动缆绳将货物吊上楼的轮轴,已没了踪迹。


“燕子窝”四面八方无死角

为方便查看周边环境,碉楼一般建在村后或山边,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知道。万友楼正是位于村庄后方,前面是民居,后面是果林和农田。


万友楼不仅防御性强,还易守能攻。“燕子窝”是碉楼中最有特色的设计,所谓“燕子窝”,是个一米见方的小空间,内有五个射击枪孔,正面三个,地面两个。每个枪孔都开在不同的方向,透过它们可以观察到各个方位的动静。


令人惊叹的是,“燕子窝”的地面还有两个射击枪孔,原来,地上的孔可以监视楼下面的情况,即便敌人走到了楼下的视觉死角处,透过地上的孔,连有人贴着墙都能看到。透过地面的枪孔浇石灰、滚油下去,就能居高临下地还击。




知多D:

为什么要修建带有防御功能的楼房?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那时恰逢“淘金热”,不少人背井离乡到海外打工,经过艰苦奋斗逐渐有了些积蓄,衣锦还乡买地建房。


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土匪山贼众多,生活较为优渥的华侨们成了“大肥肉”。为抵御坏人入侵,保护家眷和财产安全,华侨纷纷建设这种带防御功能的楼房。


02

洛场村“飞机楼”

俯瞰似飞机,生活细节多


花都花山镇的洛场村是花都华侨楼最为集中的地方,19世纪中期远渡重洋的华侨,在20世纪三十年代纷纷回乡买地,建造了大量外表极具特点的碉楼,共计46多座。


在洛场村问起“飞机楼”

可谓无人不知

它原名叫“江梓桥楼”

建于1937年

以修建这栋楼的屋主命名



为什么叫它“飞机楼”呢?

因为这座楼的俯瞰造型似一架飞机——如果说主楼是机身,那两座副楼就是飞机的侧翼。“飞机楼”的主人江梓桥是洛场村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其子江宝卓留学美国,另一子江宝琨在美国开了“番衣店”(洗衣店),挣来的钱都寄回来补贴家用。后来,兄弟俩用挣来的钱设计建造了这座“飞机楼”。


至今仍留有当年生活用品

这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华侨建筑,青砖外墙保存完好。主楼是座三层半高的建筑,首层门口立着两根气派的欧式门柱,每层楼都有一个外飘的阳台。主楼的两侧各有一座副楼,用作厨房和佣人居住。


走进楼内,仍能看见各种中西合璧的细节。吊顶、扶梯是西式的,地板、门框还有窗户却很中式。一楼的楼梯旁甚至留存有当年的生活用品:舂米用的木头踏椎、一个蒙尘但精致的四脚架。


从二楼的阳台往上看,可以望见三楼阳台下精美的雕花雀替(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楼里的窗户均纵横交错着食指粗细的铁栏杆,想必是为了防盗。




知多D:

洛场村的华侨碉楼

洛场村位于花山镇的东部,毗邻新白云国际机场,是我区著名的侨乡,侨文化浓郁、历史底蕴深厚。


目前,洛场村现存华侨碉楼46座,这些碉楼大部分的布局、内部装修与陈设以中式为主,建筑造型则以西式为主,形态庄稳,装饰华美,兼具中西建筑风格,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彰德阁、江梓桥楼(飞机楼)、江梓球楼(坦克楼)、绍庚楼、彰柏家塾、鹰扬堂等。


03

洛场村“火箭楼

藏身学校,中西合璧


“火箭楼”是一座钟楼,位于花都洛场村美成小学内,实名为“彰德阁”,它建于1923年,1997年重修,首层为券廊,二层原为木楼板,后改为青砖混凝土结构。



这座钟楼的尖顶带有哥特式风格,钟楼顶有一口铜钟,外墙塑有各种中西式彩色浮雕又带有巴洛克风格,看上去十分“热闹”。


而二楼正中浮雕“彰德阁”和左侧塑“民国十二年仲春”,右侧塑“江绍甲书”,又是中式建筑中的“匾额”,可见中西合璧风格在当时的盛行。





PART.

02

骑楼——芳华百年


JOURNEY

花山“老字号” / 坪山骑楼


坪山骑楼

最初的记忆要追忆到清末

也就是百余年前


图/Hunk


清末民初,随着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岭南传统的“干栏”建筑形式相结合,开始在商业繁荣之处建设骑楼,花县许多美洲华侨也纷纷聚集于坪山,买房置地兴建当时最为流行的建筑,进而形成了坪山骑楼一条街,并成了当地约定俗成的固定墟场。


鼎盛时期,这条约800米的骑楼街有近200家商户,衣食住行一应俱全,每逢墟日,更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几不能行。


图/Hunk


城市、乡村、清末旧时光

就这样被一幢幢百年老建筑

串联起来

岁月如歌,百转千回

这座独具岭南特色的侨乡

还在不断续写着她的历史!



漫步于这些古色古韵的楼宇之中

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花都

看到那些

属于旧时代的记忆

快约上几个小伙伴

深入花都的这些“老字号”

来一场“穿梭之旅”吧~


来源:花都文旅

编辑:曦蕾

热文精选

来(返)穗,怎样报备?这些防疫盲点,不要忽略!

花都2人上榜!2022年第二季度“广州好人”发布

【二鉴】云游• “花漾年华”乡村生态打卡点

“笋王”出山!花都首届竹笋文化节太过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