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爸妈这么“潮”,你知道吗?——老照片的逆袭|趣看看

2016-07-20 人民文化

  有这么一个法国人,他在废旧品里打捞出了中国普通人一段段的回忆......

  他是来自法国的苏文(Thomas Sauvin),曾举办名为“北京的银矿”(Beijing Silvermine)的展览,并凭此连获新摄影年度大奖和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展出物是他从自己收藏的五十万张老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部分。这些照片均来自废品收购商,时间跨度为20年:从1985年普通中国人开始使用彩色胶片,一直到2006年数码摄影开始普及。


  

  2009年,居住在北京的苏文试图用互联网寻找购买胶片的渠道。他选了个关键词“买胶片”在网上搜索,结果频繁出现一个名叫小马的人。

  那年5月,苏文在北京见到了小马。“小马在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回收站工作,北京有一部分垃圾就在这里被处理。回收站里有些人专门处理塑料,有些人处理啤酒瓶盖,而他只专门处理含硝酸银的垃圾。所谓含硝酸银的垃圾,实际上就是医院的X光片、光盘,还有底片。他会把这些材料倒进一池制银酸,来收集珍贵的银。对他来说,医院的X光片和一个人在他20年的生活里所拍摄的生活照都是一样的,都是原材料。我觉得那么多照片就这样失踪非常遗憾。他同意按公斤把底片卖给我,‘北京银矿’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底片来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普通人的家庭相机。里面那些被人当作仪式一样记录下来的画面消失了20年,又在苏文的工作室里重新显现。因为照片底片里含有硝酸银,苏文把这个项目命名为“北京银矿”。


“北京银矿”展览现场



“柯达瞬间”



  这跟一个专业摄影师的探索方式恰好相反——摄影师通常会先设定一个主题。“这是专业摄影师没办法拍出的东西,朴实无华,还相当有趣。”但面对这些普通人拍摄的照片,苏文还是发现了一个人类普遍的主题:出生、童年、爱情、工作……

  从彩色相机在中国开始普及,到数码相机取而代之的20年里,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初尝摄影滋味,他们用相机对准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拍摄家庭聚会、外出旅游、孩子出生、恋人相爱、天安门留念、情侣合照、结婚纪念等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柯达瞬间”。


  ▼每个人的出生时刻都是那么重要!



  ▼呵呵,双胞胎啥时候都是焦点!






  ▼看到此图,我不禁想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20年前,人们这样秀恩爱......





家里的“新成员”



  六十万之巨的照片规模,让苏文发现了这个城市的集体回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北京人民经历着物质生活的飞升,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的家庭开始购入现代电器。

  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梦露与麦当劳大叔



  在家电背后的海报里,苏文常常看到玛丽莲·梦露。“在最早看照片的那两年,一看到人们家里玛丽莲·梦露的海报我就不高兴。我作为一个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照片,我不想看到任何跟西方有关系的东西。但是到了第三年,我发现这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情。我突然发现,太巧了,我有无数张包含玛丽莲·梦露海报的照片。这不是跟海报有关系,这跟对西方开放有关系”。


图片来自“北京银矿”



图片来自“北京银矿”


  罗纳德(即麦当劳叔叔)来到中国后,大家纷纷和笑嘻嘻的麦当劳叔叔合影。


图片来自“北京银矿”



出门看看大世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出门旅游观光,自然都会拍照留影。中国人出国旅游出现在90年代早期,第一站往往是泰国。

  来到法国的巴黎、卢浮宫,与名画合影留念,大开闪光灯,因此那些名画上通常会有一个因反光而形成的白点。






  苏文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他总能留意到一些中国人自己熟视无睹的摄影习惯,比如人们喜欢在城市里拍照,看到有意思的建筑会喜欢跟它合影,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很常见。有时候看着这个雕塑你就会想:这个雕塑怎么会出现在这儿?怎么会这么大?

  看着照片中的陌生人跟自己或者父母摆着差不多的姿势、穿着差不多的衣服在相似的情景下拍照,内心不禁惊呼:历史竟是这般相似!




  ▼来一次模仿秀,如何?



  ▼中国的旅游景点总有写着红字的大石头,而人们也热衷于与之合影。


图片来自“北京银矿”


  ▼这张照片,是一个三口之家站在一块写着“八仙过海”的石碑旁合影。照片下方写着“仙气”两个大字的干冰机缓缓喷出白色的烟雾,一侧的招牌上还清楚地写着:“每片收费一元,仙气收费一元。”

图片来自“北京银矿”


  苏文把这张照片发到微博上,戳中了很多人的笑点:“哈哈哈,构图不错!”于是,在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展厅,苏文放大了这张仙气腾腾的照片,并且做了一个和照片上一样的装置释放“仙气”,供观众合影。

  苏文凭借这些杂乱而有趣的废底片收获了那年连州摄影节最重要的大奖“新摄影年度大奖”。评委朱大可说:“它们记录了中国人经摆拍而选定的生活愿景。那些拥抱冰箱和电视机的幸福时刻,演绎着各种发噱的喜剧故事。没有任何职业摄影师的作品,能比这种大规模的影像人类学档案,更真切地表达80-90年代中国人的私人梦想。”


  时光随着清风逐渐飘走,我们却依旧细数着走过的岁月、唱过的歌曲、看过的风景、陪伴的人......这群最普通的人做着最平凡的事:这个故事关于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这个故事关于默默无闻、市井烟火;这个故事关于真真切切、沁人心脾。


  声明:本文照片来自“北京银矿”,如涉及肖像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参考 | Vista看天下和苏文微博@北京银矿  

人民文化 | rmrbwhcm

本期责编 | 文化君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直接回复微信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