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圳告诉雄安:因为抛弃,所以成功】

2017-04-19 亚美学堂

中央在京津冀规划出雄安新区,比肩深圳和浦东。


如果以深圳过去告诉未来的雄安,最担忧的是雄安过去得宠,是个新贵。


深圳为什么出了一个华为?


特区,为什么深圳最成功?


不是因为特区政策,是因为人。深圳人多是逃难到深圳,无依无靠,没有资源,大家只好做企业,做制造业,所以就成功了。


深圳最初是个弃儿,怕他是个姓资的养子,后来又在房地产大发展中被抛弃,深圳这才发展起来了。


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没有几个敢来深圳。即使是朱镕基从上海到北京当了副总理,要来给深圳开会,也是到了东莞住下,通知深圳的人去东莞开会,也不来深圳。


因为你来深圳,那些境外记者就会问深圳是姓社还是姓资,领导们都不敢回答。


深圳已经没有特殊政策,深圳也没有土地、资源优势,深圳人只能去做别人放弃的制造业,在劣势中创造出了优势和竞争力。


我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南下深圳的,香港回归的时候,国内普遍舆论,深圳失去了所有的政策和政治优势,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被冷落遗弃,人走楼空。为了回归前的安全,警察当时在街上检查,查到没有居住证的人立即装车拉走送回家,深圳大街上冷清了很多。


也就是说,深圳35年,我亲身见证了接近一半。


最初,深圳就怕过年,过年的时候记者就去写倒票的黄牛党,一票难求。大家都回家过年,深圳成了空城。2000年之后,深圳人回家过年的人少了,各个小区到深圳养老的老年人多起来,春节反而特别拥挤,全国的人都到深圳旅游。2000年春节前,我从广州回到深圳报社做记者,就是写黄牛党的稿件展露自己的能力,让报社看到我还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好记者,从此一直在采访一线写稿。


九十年代的蛇口


1997年,我到蛇口采访,蛇口人进深圳叫“进城”,整个南山是一个孤岛。现在南山已经全部开发,与深圳连成了一片,蛇口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成了房价最高的国际化社区。2000年,我从广州回到深圳到香蜜湖采访,那里的房价不到3000块钱,还是一块处女地,没有路,晚上没有路灯。几年的时间,那里的香蜜湖一号成了最贵的房子,房价早就普遍过了3万。香蜜湖对面的车公庙当时是有点败落的工业区,现在成了白领聚集的高科技园区,商业繁荣。


1997年,上海宾馆是深圳的边界,向西一直到华侨城,都是未开发地带。特别是莲花山下的中心区当时是一片空地。现在整个深圳从东到西全部开发,高楼林立。西部的繁荣反而盖过了东部。


2005年,有人说到龙华买房,那里的房价也是3000,去看过,很乱,很吵,没买,几年后,龙华房价过了2万,再去看,已经是现代化的城区了。整个特区外都发展起来了。今年龙华房价已经过了8万。


2015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的规划是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如果放在五年前,没有人会认可。现在没有人怀疑。


35年来,深圳是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城市。


有人说,深圳发展好,是因为是特区,是中央特别扶持,政策特别优惠等等。


可大家别忘了,35年前同一天批准的特区还有珠海、汕头、厦门。以后还有海南、浦东,北海。为什么只有深圳最好最成功。


有人说,深圳地理位置好,靠近香港,得香港扶持。但是直到前几还有学者认为,南有香港,北有广州,中间不可能再出现一个大城市。深圳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站起来的。这是城市发展最不利的地理位置,甚至被称为死地。


10多年前,深圳要搞高科技的时候,我在广州听到有领导从鼻孔里说,深圳那个小渔村还搞高科技?


显然地理位置也不最重要的理由。


为啥说深圳成功,因为深圳经济搞得好,产业搞得好。特别是越是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深圳反而大发展。别人的危机,成为深圳发展的机会。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出口受阻,外向性强的深圳影响巨大。但是看深圳的企业却在这一年的困境中大放异彩。富士康从65万人一下子到80万,现在已经接近百万大军。华为进了世界500强,成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长城、创维、比亚迪一年的增长都超过了100亿元,在香港的股票股价都升了10倍以上。制造中,康佳、创维、TCL、比亚迪、中集、艾美特、研祥、金龙鱼、百丽、安莉芳、富安娜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服务业中,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万科地产、招商地产、华侨城、盐田港等国内一大批龙头企业。深圳很多产业、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深圳还众多中小企业,一条200米的华强北商业街,成为中国手机、上网本、组装电脑、MP3等电子产品的“山寨大本营”,产品不但集散到全国各地,还销售世界各地。


深圳以一个县的小小地域,创造出一个中等省分的经济总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2008年,深圳国税、地税加起来2800亿元,按1000万人口计,每人也平均2.8万元。如果加上各种费,缴得更多,每人平均会超过4万元。这也是深圳对全国的贡献。2015年,2015年深圳国税税收收入达到4147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0.93亿元。地税近2300亿元。


同样都是特区,都同样的特区政策,为什么深圳办得最好?这说明深圳办得好有政策以外的因素。


前些年,海峡经济论坛在厦门召开的时候,我正在厦门。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海西经济区怎样才能成功?我感觉有阻力,并不是给你设一个特区,经济就好起来了。因为现在厦门、福州这些地方条件并不错,别人想进来,打破利益格局,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彻底打破这种已有的格局,不来一次利益包括权力的大洗牌,怎么会有变化?


深圳能够起来,就是因为深圳当时的条件最差,差到连人都没有。我曾经采访过第一任的一位深圳市委副书记。他介绍他从佛山调过来,深圳到处是无人村,有几个人也是走不动的老人。只有深圳河沿岸的村子人多点,白天过香港,晚上过河来。整个宝安县对外宣传5万人,实际上只有2万人。深圳条件太差,惠阳地区派干部到深圳,好干部都不来。广州和省里派干部过来,是来扶贫,说好干一到两年就回去。全国人都到深圳来,广州人到深圳来得最少。到现在广州人也瞧不起深圳:就是一个小镇子,没文化。


如此,深圳就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当时深圳到处是工地,百业待举,只要你有能力,又肯吃苦,那就干吧!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不管你干过什么,什么学历文凭,就看你能不能干,有没有能力。直到今天,深圳是中国唯一没有外来人概念的城市,只要你来到这个城市,你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不管你有没有户口,只要你在深圳做事,你就可以说:“我是深圳人”。就没有人岐视你。


因此,深圳是一个以能力建立起来的一个利益格局。即使是今天,如果你走进一个企业,你告诉老板我能干什么,能给你带来多少利益,我要求什么条件,这个老板一定能留下你,如果你做成了,该给的利益也会给你。深圳是一个讲契约的城市。


深圳当年也投资了一些国有大企业,现在大都没落了。反而深圳人自己创业,成长起了无数企业。1995年,深圳市列出十多家准备培育成百亿企业的公司,2005年,深圳第一次进行百亿企业排名时,只有康佳一家还在,其他十多家都是后起之秀。华强北一条街无名无分,过去根本就没有人管,现在刚刚成立了一个街道办事处。但它的活力甚至销售规模,可能会超过占了北京城很大一块,国家重点扶持,享有副省级级别的中关村。中关村有国家的扶持,有中国最知名的高校,最初还有四通、联想等一大批品牌企业。但现在基本上弄不清中关村能生产制造什么高科技产品。有一个汉王和爱国者还算不错。百度、新浪也在那里。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卖的产品,大多是从深圳华强北倒腾过去的。


深圳和上海比,上海是强势政府,深圳是弱势政府。反而这是深圳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事情,就怕有人管,一管就坏。弱势政府才可能有强势企业和公民社会。深圳经济好,财政收入不错,政府有钱花,官员就不到企业来骚扰滋事。这一点,没有一个地方可与深圳相比。


因此,深圳的活力在深圳人,是深圳人30年创业建起了这么一个城市。你来到这个城市,两手空空,最初你可能感觉很冷漠,没有人停下急速的脚步看你一眼,亲戚朋友也不太热情,不愿意照顾你,你要自己去打拼。找个工作,没有人给你做思想工作,一上来就要出业绩,工作压力很大,同事朋友也没有人听你倾诉,老板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你要适应深圳,否则就可能被这座城市抛弃。因此,只有竞争力强的人才能融入这个城市,并且发现这个城市的好处,这里有压力,但有机会。


这是一座高速运转的城市,城市每天都在变化,周围的人也在不停地变化,有的人买了房,有的人买了车,有的人开了公司当了老板,也有的人提升了。这些都压力,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因此深圳人都没有优越感,周围很多人都比自己强,只有更加努力。上海满大街都是小资,说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深圳就没有那么多星巴克,星巴克也很冷清,没有那么多人。深圳人哪里有心情小资,要拼命赚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人缺少人情,老乡、亲戚、同学,没有事,电话也不打一个。但是,即使你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打电话找你要跟你谈谈,你感觉可能有合作的机会,也会坐下来谈谈,并且直来直去,不会胡侃乱侃。


有生意,讲好条件,大家就做。深圳人也很多聚会,经常参加一些联谊活动等,甚至参加各种讲座、学习班,加入各种协会,其实目的性很强,都是想找到合作的机会和能合作的人和资源。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解放人,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而深圳正是在没有利益格局的条件下,由中国最优秀、最无拘无束,被解放了的这些人在特区干出了一番事业,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因此,想想一个城市和地方要建特区能不能成功?你能不能开放心胸,彻底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聚集起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并让这些人充分地施展才华? 答案就有了。


深圳的成功是人。是这些从全国各地闯深圳的人。


深圳人不也是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跟朋友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同感,如果回到老家已经不习惯了,看不惯了。深圳人就是不一样。


经过了近些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全国经济一片衰退,全国的目光又再一次看向被抛弃的深圳。中央媒体最近密集报道深圳的创业和科技创新。这才是经济之本。


深圳也是一个被开发商抛弃的城市,10年前,深圳开发中心区,第一个项目给了万科,万科请日本设计师来进行设计论证,最后的结论是不能做。把这个项目退给了政府。政府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项目拆开两半,再次招商。被 万科退回来的这个项目就现在的星河COCOPARK和对面的城市中心公园。


还有,李嘉诚在深圳中心区也有两个项目,他建了住宅项目,也把商业项目退给了深圳政府。深圳政府两次招拍挂,都流拍。


如今的深圳福田CBD


那可是现在深圳最火的CBD中心区。万科为什么把项目退回来,说到底是没看好深圳。连中心区的项目都不要,深圳还有什么项目可做?


另外就是全国进入房地产大开发的高潮,机会多多,项目比深圳好得多,赚钱比深圳多,为什么要在深圳浪费资源和精力。万科和深圳的大开发商都扑向了国内市场。


你想,这些大的开发商都不看好深圳中心区,其他开发商怎么敢往里进?所幸,潮汕地区那些商人才有机会挤进来,别人不做,我们做,一个公司能拿几个项目。


现在有人提意见,深圳中心区怎么没有一个国有开发商开发的大项目,全是民营开发商,有的开发商有十多个项目。有人说,这里头一定有腐败。


政府工作人员苦笑着一摊手:“人家那些大开发商请不来啊。没办法,只能给这些小开发商来做”。


2004年,一个内地到深圳没有找到工作很不如意的年轻人写了一篇文章《深圳你被抛弃》。全国都在大发展,深圳已经完蛋,被全国抛弃。


深圳已经没有特殊政策,深圳也没有土地、资源优势,深圳人只能去做别人放弃的制造业,在劣势中创造出了优势和竞争力。


现在全国都笼罩在房地产衰退的绝境中,只有深圳一片光明,产业优势在全国一枝独秀。


你放眼全中国,不就深圳还在做“低端”的制造业。全国都已经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了。只有深圳落后,还做制造业。


2015年,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3308件,相当于北京的3倍、上海的10倍,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6.86%,接近一半。


深圳的经验告诉雄安新区,如果受到过于多的宠爱,获得过多投资,有花不完的钱,就很难成功。

延伸阅读

深圳,你抛弃了谁?



14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盛世危言”引发了国内舆论震动。


但如今,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已然开启,作为发起点的重要城市——深圳,正迸发着新的活力,甚至有人预言,未来10年,深圳将一骑绝尘领跑中国城市,甩开北上广。


那么,十多年来,都有哪些企业来到了深圳?究竟是“谁”在真正抛弃深圳?除了房子,真实的深圳正在流露着怎样的新精神气质?


▌四大金刚成中流砥柱  更多名企纷至沓来


14年前,一位年轻的深圳居民“我为伊狂”(呙中校)在网上发出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长文,引发国内舆论震动。文章开篇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华为科技以及沃尔玛的“迁都”传闻说起,进而广泛而深入谈到深圳的人才引进、投资环境、行政效率、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问题,试图回答“深圳被谁抛弃”。

但今天,当年“抛弃”深圳的五大企业都还留在深圳:


平安集团打造了深圳第一高楼作为其总部大厦;距离平安总部3公里处便是招商银行总部;距离招行总部1公里便是沃尔玛中国总部;华为的总部在坂田,中兴的总部还是在科技园。就连当时迁出深圳的中信证券总部,也在2009年决定永久落户深圳。

  

▲ 2015年4月,高达600米(118层)的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的平安金融中心将成为平安的总部大楼,成为代表深圳的新名片。


事实上,这几年,深圳企业金蝉脱壳的到底有哪些?你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吗?倒是现在,深圳成为了吸引名企的金字招牌,不时能听到如雷贯耳的名字。随手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百度国际总部、中电集团国际总部、华润内地总部、中海油南方总部、中铁南方总部......


而就在本月(10月),更重磅的一条信息是:恒大集团已迁入深圳。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近三年来,恒大开启多元化经营之路,涉及互联网、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而这些业务的注册地也在深圳,并已租下后海卓越中心20层楼办公。


从2011年开始进入深圳后,恒大在深圳已拥有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79.2万平方米。


此外,据台媒东森新闻报道,郭台铭在近日表示,富士康将与中国深圳合作,在深圳建立8K显示器生态系统实验室,掀起一波新的产业革命,计划在2020年就会在深圳实现产品开发及测试,将会带动半导体、面板等产业的升级。


▌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已开始  究竟是谁在“抛弃”深圳?


近一百年来,全球的产业布局完成了4次明显的转移。上一次产业大转移发起点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迅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现在正在发生的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


有专家表示,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有两条线路,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的观点称,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发起点是中国东南沿海、传统制造业强的地区,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其产业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


事实上,早在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开始前,广东省就提出了“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具体是要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彼时,广东省委、省政府计划在2008年-2012年5年时间里,安排约400多亿资金推动“双转移”工作。


深圳市是率先响应的城市。深圳在粤东西北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深圳市核心区域传统企业的转移,来实现深圳市本部腾笼换鸟,以及产业园带动转移地区的模式。


2011年,当时深圳市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当时深圳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自身技术改造升级之外,同时也希望结合深圳周边的低成本洼地,形成总部和分支这种结构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


201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圳东进战略。深圳东进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内部东进,一层是向外东进。2015年9月开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深圳市委政研室一起研究深圳东进战略的课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料显示,过去36年,深圳的发展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从城市内部发展脉络看,深圳发展重心始于距离香港最近的中部罗湖区和西部蛇口工业区,然后沿着深南大道、广深高速、107国道等重要交通走廊,按照先原特区内、后原特区外和先西部、后东部的顺序向全市域外溢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西强东弱”的“偏心”结构问题日益浮现。


非均衡发展导致深圳大量资源和人口聚集在深圳的西部地区,这个地区不断拥挤、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深圳市的东部地区还有大片土地,人口较为稀少,产业也待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对比2015年深圳GDP数据,深圳西部的南山、宝安和光明新区GDP总计7026亿元,占深圳40.1%。然而,东部盐田、龙岗、坪山和大鹏新区的GDP合计3857亿元,占比仅为22%。从人口密度看,东部四区人口密度为2874人/平方公里,为西部地区的48.5%。

此外,整个珠江东岸地区,其实也呈现出显著的“西重东轻”格局。珠江东岸经济重心集中于深莞惠,粤东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粤东六市(河源、汕尾、梅州、揭阳、汕头、潮州)面积为深莞惠的3倍,是深圳市的23.8倍。2015年,粤东六市经济总量为7175亿元,仅为深莞惠合计值的26%,仅为深圳市的42%。


《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深圳东进计划将建造“一心两轴多点”发展框架。


“一心”是以龙岗中心城和坪山中心区组成的深圳东部中心,作为深圳第三个市级中心,承担深圳向东辐射和深莞惠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桥头堡功能。“两轴”则是深圳制造业转型的重要两条线路,一是沿长深高速建造深惠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北及赣南地区辐射的功能。二是沿深汕高速和厦深铁路建造深汕发展轴(东部沿海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及闽西地区辐射的功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对此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在深圳市转出企业的“转移原因”项下,排在第一位的是拓展市场,占比41.3%;排在第二位的是降低成本,占比29.1%;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用资源,占比14.8%。


该调查报告还称,从转移企业的行业分类看,深圳转移企业一般呈现劳动密集型特征,该类企业对要素成本变动的关注度比较高。在深圳市出现产业转移的前12位行业中,有一半以上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建筑建材、服装鞋帽、农副食品、塑胶制品、印刷包装等行业。此外,从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细分产品看,深圳转出企业数最多的是印刷电路板行业,占比为28.0%,该行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深圳上半年经济增速8.6%,高出全国经济增速1.9%。上半年,第二、第三产结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调整为38.9:61.1,这也是深圳的三产比重首次超过六成。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表明,深圳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在这一大背景下,东莞、河源成了重要的承接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获得的数据显示,深圳向广东省内其他地区转移的企业中,56.9%选择的是河源、汕尾等粤东北、粤东地区,26.4%选择在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进行拓展。


比如,经常被拿来炒作“抛弃深圳”的华为——早在2012年,华为就在东莞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而且,华为在5月22日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明确回应称,该公司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


再比如,《南方日报》5月29日报道称,中兴通讯将于今年7月将其生产基地从深圳北迁至河源,10月试投产,201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8年达到300亿元,5年内达到1000亿元。此次主要将通信设备制造及手机业务生产线迁入河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