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次中印边境对峙是中方设的圈套吗?】

2017-09-16 亚美学堂

【亚美导读】此次中印对峙的外交解决,真正难点不是洞朗那个地方怎么善后,而是给一个什么样的外交解释和说法。因为,像这样和平解决的话,真正洞朗那地方的善后动作其实很简单。印度也就几十个军人加一台推土机,只不过是撤回100多米以后的印度一侧,撤到不丹也不过2000多米,再怎么磨叽也就是1、2个小时就全解决问题的事情。中国方面实际为解决此事可以做点什么表示,也可什么实际表示也没有。

来源:纯科学(ID:chunkexue)


外交解决的艰难之处


那外交解释为什么这么难呢?这是因为:


既然是和平解决,中方肯定要多少照顾一下印度的面子,不能把话说得太显,从而直接否定印方给自己下台阶的说法。但是,印方这次是军人越界进入中方领土,性质的确非常严重,中方如果没有充分表示的话,自己又无法合理地交待。


事情如果没公开,回旋空间就会比较大,可模糊的余地也较大。但这次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前后2个月时间,全世界都高度关注这个地方,已经完全架到火堆上了,这样问题就非常麻烦。相关问题如果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法,是无法交待的。有时侯问题不是太显的话,外交辞令可以超脱到完全答非所问的地步,别人也无法再追究。但这次很显然有记者会问的尖锐问题不可能回避,不能不清楚地给出结果。尤其有两个所有人肯定死盯着的问题,必须得有相对比较清楚的交待。


一是中方是否“撤军”了,二是中方的路是否还在修。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是尖锐对立的。印度方面保住面子的说法一是双方都撤军了,二是中方不再修这段路了。前面第一个问题其实还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印军已经撤走了,曾与印军对峙的那些中国军人怎么可能还整整齐齐地待在原地不动呢?肯定不会再待在原地。至于不在原地以后去哪里,那就完全不重要了。只是中方不能表示出是为照顾印度不再继续待在原地的。


关键是第二个问题比较难。如果明确表示还在修路,印度政府无法向自己国民交待,如果表示没再修了,中国政府又无法向自己国民交待。最重要的是,中方在既如此占理,实力又如此占优情况下,还不能仅仅是可以向国民交待,还得把中方的优势和占理体现出来,而这种体现又不能让印度下不了台。之前中国明确表示印度必须首先无条件撤军才是外交解决的前提,无论中方做什么,都不能被当作是违背了这个前提。这一点又是必须明确的,因为如果不明确就等于我们自己本来没争议的领土变成有争议的了。


题目越难,挑战越大,问题越严重,意味着越会有更高水平的人介入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这个问题解决的中方外交回答,一定是一堆高手经过很长时间反复琢磨后的精品之作。从纯粹专业角度仔细品赏一下这个回答一定是有所收获的。如果自己写不出高水平的东西也不要紧,不要去硬编,会欣赏高水平的作品,同样是高手水平的体现。


华春莹回答赏析


当记者追问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区修路的问题时,华春莹是用一惯和风细雨的甜美声音这么回答的:


答:中方已经表明,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为了守边需要和改善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


“中方已经表明,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这一句只是清楚地陈述事实,其中的关键只是强调“全部”,这表明影响到中国领土主权的所有因素已经全部解除,单就此次事件本身已经全部解决了。


“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这一句就有一些味道了,只是这还是属于一般外交专业范围内的味道。因为中方既不能接受也撤军了,又不需要去否定印方将会宣传的中国军队也撤了的说法。“继续在洞朗地区”,这可以让人会心地一笑。洞朗地区范围可就大了。“在洞朗地区”,它可以理解为不在对峙的原地,这不会去与印度“双方同时撤军”相冲突,但这其实也没什么值得追究更深的,中方军队肯定没必要在原地待着,但也没说不能再去原地那个地方和曾经对峙的那一片中方领土范围内的区域(包括印度军队曾待着的区域),因为都是在洞朗地区嘛。


巡逻驻守”的用词更是妙不可言。这更是清清楚楚地坦率说明中方军队并非待在原地,否则怎么巡逻嘛。在边境上巡逻这当然没任何可说的。“驻守”,并且是在洞朗地区驻守,这又说明中国军队在完整掌控这个地方。前面几个词反复清楚地表达,看似认同了印度方面会说的中印都撤军的说法,但这个“驻守”就把中方的优势体现出来,而印度方面又没什么可说的。


这一句话两段文字,就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尤其“驻守”一词,为国防部发言人“印度应从此事中接受教训”的说法埋下伏笔。这马上会使我们联想到钓鱼岛问题解决上的过程。尽管两者差别较大,但有类似之处。这两个中方领土过去我们其实都实际掌控不足,甚至钓鱼岛过去完全没有实际掌控。“领土主权是属于我们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能不能实际掌控、尤其重要的是“在完整的意义上绝对掌控”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这些事件,中方都实际增强,或完全获得了相应主权领土的实际掌控,这才是最重要的方面。洞朗地区过去在中方掌控之内,但坦率地说并不是绝对地完全地掌控(不丹曾在这里修过哨所,后被中方拆除了)。因此,印军进入中方领土两个月,我们没有采用战争手段,但在事后对相应领土获得完全实际掌控,这样的结果还是客观上体现出了中方的优势。


对钓鱼岛原来中方是没有去实际掌控,而完全是由日本实际掌控的。经过日本一闹,中方实际掌控了,联合国也备案了,法理上又得分。

但为避免过度刺激美日,还没绝对排除日本来巡逻,中方自己也没有去登岛。这次洞朗对峙结果则完全不同,可以说经过这次一闹,中方是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绝对和完全意义上的掌控,并且国防部还可以很高调地说出印度需要接受教训的话。不仅把失的分捞回来很大一部分,真正的实际领土权益也完全实现了。


后面两句话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


“为了守边需要和改善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守边需要”“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不仅继续加强前一句话的“驻守”,而且军民生产生活都包括了。“长期以来”“包括道路在内”这两个词同样让人会心地一笑。这即超脱,又没超脱。这表明中方不仅在修,而且是“长期”就在修,不仅修路,还在修别的基础设施。这表面看似弱化了狭义上引起这次事件的特定修路问题,却通过将回答扩展到更全面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似退实进,即避免与印度说法冲突,又体现了中方优势。


“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这一句,尤其是最后“建设规划”一词,实在是天才之作。外交史上有很多类似的创造,可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例如“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词汇的发明等。“建设规划”并不是一个新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令人拍案叫绝。


谈到“建设规划”,这明确无误地表明狭义上此次修路行为显然是停了。本来这次路都修得快完了,怎么还搞“规划”呢?所以,这里就明白前一句话为什么要将问题扩展为“长期以来”和所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了,否则问题就无解。


前面说“综合考虑天气”,表面上看是要把这次停工向天气原因归结,实则不是。因为这里大雪封山还得1个多月呢,现在把停工的原因解释为天气不是有些让人感觉牵强吗?奥妙就在于,如果把问题定位成“长期”的话,那就不能在一年之内来理解,而是多年的了。可以理解为冬季要来就不开工,也可以理解为来年春季雪化重新开工。“规划”可以理解成狭义的这次修路停了,因为停了2个月打断了原来的规划、这样就需要重新规划,又可以理解成不仅是修这一段路,而且是还要全面地修整个洞朗地区包括道路在内的所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用建设规划一词没有去直接否定印度方面会宣传中方已经停工的说法。但表面看是大幅度地退,实则却又是全面地进,体现出中方的优势。


这道外交难题可以说解答得水平堪称是外交顶尖之作。如果不是印方进入中国境内,无论怎么解决总是让中国人还是多少感觉有点不爽的话,这个解题的答案可以说是用“完美无缺,精彩绝伦”来形容的。


但是,可能有网友还是不甘心,那过一段时间以后这段路我们修不修呢?难道为照顾印度人我们真就不修了吗?当然不是。


首先,这条路已经修得离吉姆玛珍山顶只剩2000米的距离,真有什么事情这段距离对坦克来说也就几分钟的事情。


第二,既然此次事情已经解决了,过一段时间双方都差不多忘掉此事后,中国再想怎么做其实也就没有任何约束了。所以该怎么进行建设规划就全凭中国自己按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进行即可。中方在整个中印边境应当以骨干交通优先,而后再修延伸到支线的道路策略为宜。这样一是可保证发生任何事情后重兵集团迅速到达,二可保全天候后勤交通支撑。实现了这一点之后,中国再做什么就完全游刃有余了。

第三,不仅要修路,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修建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使人可以在这里扎根住下。这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华春莹的回答并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也是实话。正因为是按实话来回答的,所以才最有效果。


破解难题的专业手法


如果更深一步地研究,以上回答外交部的高手是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的,可以清晰地总结出他们是极其精通“概念外延扩大法”的。尽管几个问题解答中略有差异,但基本都采用了该手法。如果把问题完全限制在特定的这次对峙和特定这一段路上,那问题就很难解决。但是把对峙的地域从特定的事件发生点扩大为整个洞朗地区,从“军队”扩大为“军民”,从特定修这一段路,扩大为修整个这一地区的路,从修路更进一步扩大为修建整个洞朗地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我之所以认为“建设规划”一词是天才之作,因为它不仅应用到了外延扩大法,而且组合应用了“概念相关转换法”,把“修路”这一概念,转换成修路的规划,并更进一步把修路的规划,扩大为修建整个洞朗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


前面也把是否撤军,转换成整个洞朗地区的巡逻和驻守。只有从中读出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学到点什么,而不只是看看热闹或表面看似高深的战略分析,实则只是毫无依据的编故事。如果连以上这些最基本的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大谈谁输谁赢、大谈该事件对中印未来关系影响的人,显然就表明他们是不着边际的。


外交与新闻是一对矛盾,新闻记者就喜欢用刁钻和内在尖锐对立的问题挖出些猛料,而外交回答则需要在给出合适必要信息的基础上,回避一些敏感的细节问题。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是成反比的,外延越大,内涵的细节就越少,也就越容易回避敏感的细节,并增加可操作的空间。所以概念外延扩大法可是外交最常用的法宝。


以后如果一个湖南人和一个四川人问一个河南人,你更喜欢湖南还是四川,你要回答“我最热受中国”。这样你就可以去考外交部的公务员了。


国防部要印度接受什么教训?


前面提到过国防部发言人说过希望印方从此次事件中接受教训。这只是说一句狠话,体现中方的威慑、从而只是简单地出口气?还是另有深义?当然,印度此次贸然派军队进入中方领土,这对双方的关系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的确不是一个明智之举,给印度说一下得从中接受教训,从中方角度来说当然也是合理的必要提醒。但如果只是这一层意思的话,这话也可以由外交部发言人来说,为什么是由国防部发言人这么说呢?


上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小细节,2012年是中印友好年,当年双方外交系统关于洞郎地区是有一个协议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这一次对峙全过程的话,中方自始至终一个字都没提这事儿,只是单纯强调1890年清政府与英国之间的协议。而印度方面是有很多人提2012年协议的。


这显然表明,2012年的这个协议被精明的印度人钻了空子,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协议。中国人以为的在国内签合同时双方理解的“友好协商",原来在印度人那里压根儿就没任何“友好”和“协商”的余地,全变成印度人可以随意理解制造更大争议的借口了。但无论吃亏还是占便宜,毕竟是中国外交部与印度外交部一起签了字的,虽然发生了这次不愉快的事情,中国外交部不好说直接就把这个自己签的协议给废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事件以后,如果将来中印外交谈判中印度人再提这个协议,中国外交人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这么说了:


你看,我们一直是很遵守这个协议的,2017年修路时也提前与你们反复知会沟通了。可是你们国防部不打招呼直接派军队就进入中国领土,这相当于你们国防部把这个协议单方面先给撕毁了。既然你们外交部没与你们的国防部协商好,我们国防部一看你们把这个协议事实上撕毁了,他们跑到柜子里拿出这个协议也顺手给撕了。我们当时也是花了好多差旅费和你们谈成这个协议的,但你们外交部与国防部是两个部门,内部协商不好,我们这里外交部与国防部也是两个 40 39588 40 16186 0 0 7286 0 0:00:05 0:00:02 0:00:03 7284部门啊,也就不好协商了啊。既然这个协议事实上已经被双方国防部给废了,以后还是别提这事儿了。


前面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的边防部队在这一地区“驻守”,换个完全等价的词也就是驻军。那就是本来我还想和你友好协商放弃争议慢慢谈呢,你这么一搞,那我只好结结实实地先“驻”了再说了。驻军数量是多少呢?驻100人是驻,1千人,1万人,10万人,50万人也都是驻,那就仅仅是根据需要的简单数量差异了。


这次是中方设的圈套吗?


网上有些大咖绘声绘色地分析认为这次对峙是中方故意设的一个套,就是引诱印度上钩,讲得逻辑一般人表面看起来也是天衣无缝。说实话,我刚开始也一直在怀疑此次是否为中方故意设的套。尤其中方短时间内两次知会印度中方修路的事情,这很像是故意在对印度说:我在修路,快来对峙,赶快来对峙啊。但是,我还是强调,一切认识必须依照科学的方法,得有确切的证据,以及符合科学的规律。有些阴谋论的分析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编让普通人看不出漏洞且感觉很过瘾的故事,因为普通人都喜爱听故事。


战略欺骗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战略欺骗的成本问题。兵法有云:饵兵勿食。这说起来容易,关键是怎么去判断是不是饵兵,怎么去判断是不是战略欺骗呢?投入产出比的原则是:战略欺骗的成本不能比设计这个计谋的收益还要大,或者说投入产出比要划算。你不能拿自己的主力部队当诱饵,把整个主力部队埋进去设计一个战略欺骗行为。


极高成本的战略欺骗案例也不是绝对没有,二战太平洋战争后期的莱特湾海战中,日本真的拿小泽率领的4艘航空母舰舰队的覆灭作诱饵,引诱美军哈尔西的主力舰队北上,从而好让栗田的舰队去消灭在莱特湾登陆的美军。这个诱饵的计划很成功,小泽的4艘航空母舰真就被哈尔西的舰队全给击沉了,这代价实在是太舍得了。但最后因通讯不畅,小泽作诱饵成功的电报栗田居然没收到,对登陆美军的攻击浅尝辄止,付出这么大代价的战略欺骗最终意图并未实现。当然也有人认为幸亏栗田没收到小泽的电报跑掉了,否则他要是坚持攻击登陆美军的话,哈尔西的舰队主力打残了小泽后,返回身去就此把栗田的舰队也全灭掉了。这是日本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马上面临亡国的危险时才想出此种烂到极点的下下策。


莱特湾海战油画


另一个原则是战略欺骗不能搞得太复杂,难以控制。如果操作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对方不上钩,而策略本身执行的成本又过高,那一旦整个过程失控,投进去的成本亏得就太大了。现在我们来看此次对峙的前后经过。中方会拿修这一段路作为诱饵去引诱印度军队来对峙吗?


从成本来看,在这种高海拨山区修10多公里的路,这得多么高昂的成本我们就不用细算了。如果印度军队不上钩不来对峙呢?难道这么多投进去的钱就白搭了吗?更重要的是,要修路需要准备很多修路机械设备、材料,这都是要很多钱的。印度军队过来一闹,整个停工期间所有设备、人工每停一天就得多一天的巨大成本。而印度军队就算几百人来这里对峙2个月,也没多少成本。这种杀敌1百,自损8千的事居然会是自己设计的战略计谋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修路本身就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个行动首先目的就是单纯地要修路。我想这个假设基本上也不会有人一定要站出来反对。至于后来出现的对峙,应该是出乎这个修路计划本身目的之外的事件。


那是不是修路本身也是目的,但也同时一箭双雕地设一个圈套呢?别想太复杂了,正如前面说的,一旦对峙停工了的话,就意味着主要的目的修路受根本影响了。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返回去分析之前的事情。谁能在事先肯定这次事件一定可以和平解决呢?如果是故意设一个圈套引印度军队来对峙,结果失控双方真打起来了,搞成中印间全面战争,这个圈套是不是演得有点太大方了?事后中方尽了巨大的努力和平解决了,这说明中方并不是事先就想进行一场战争的,而引诱印度军队来对峙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的就是双方的战争行为。


中方大量军队调动,军事演习,别说是打出一枚PHL-03火箭弹就是一辆宝马车扔到天上没了,光是大量运输车辆、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坦克进西藏,哪个不是油老虎?看起来一望无边的军车着实很是威风,但别忘了光是消耗掉的油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不要从现在事情和平解决了,就事后诸葛亮地说“我早就预测这个仗肯定打不起来”,万一最后实在没办法真打起来怎么办?那成本更是上天了。


虽说经过这么一闹中方对此地实际掌握获得完全解决,但说实在的,中方目前的战略方向不在这里,这地方能平安无事维持现状就可以了。有花这么大代价像没事儿干了似设一个圈套玩得这么心惊肉跳的吗?


两次通知印方更显示出这次中方的谨慎,因为2012年双方有协议,在这个地区各方要友好协商和沟通。中方短时间内两次通知印度和不丹,是在事前的确就担心对方挑理,表示对印度和不丹的尊重。这样才是符合逻辑和事实的。


相比之下,如果说班公湖那个既动了手,也动了脚的对峙可能是一个有预设的事情,这还是符合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比和可控性等原则的。当然这不是说它一定就是中方故意设的一个套,只是说这么猜测至少不会显然违反最基本的科学规律。


理解中印关系的“反1962标准”


“反1962标准”,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把中印关系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1962年战争基础上的人,都充分证明他根本就不理解中印关系的实质,也根本不可能有效和准确地把握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


对此次中印对峙会有什么结果,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认为它对周边国家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心理影响,认为印度派军队进入中国境内2个月,竟然可以全身而退,这会鼓励其他国家采用类似的方式讹诈中国。另外也有人分析认为此次中国通过实力不战而胜,有效威慑了周边地区,会使尼泊尔和不丹等充分看到中国的实力,将会倒向中国,甚至预测不丹与中国建交就是未来几个月的事情,这一事件突显了中国大国崛起势不可挡。


这些全都是想当然的瞎猜,你去对周边国家的人做过问卷调查,从而有确切数据支持这一事件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吗?完全没有,全都是自己根据中国人自己的想象在那里编故事而已。因此编出来的故事很多中国人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相比于其他国家间的历史,中国与印度历史上几乎就没有战争,算是属于“和平友好到极点”了。但是现在一提中印关系,怎么总是把1962年战争挂在嘴上呢?好象中印之间历史上打得天翻地覆似的。


证明自己对中印关系极其无知的最好方法,就是大谈1962。


2006年春节前,我参加了印度中国使馆举行的中国驻印企业的新春招待会,那时中国驻印度大使是孙玉玺。他是我见过的讲话水平最顶尖的人之一,当然了,如果没这水平当年他也不会作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他在招待会上的讲话具体观点你认同不认同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他在会上完全脱稿竟然讲了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用修改一个字,加上标点符号就是一篇精心打磨过的关于中印关系的经典文章,每一个字都极其讲究,听得当时参加招待会的人是如痴如醉,目瞪口呆。


我印象极深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中印之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不愉快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友好关系。他只是把当年的事件叫作“不愉快”。这才是真正理解印度的资深权威所作出的精确定位。原来我的脑子里一提中印关系也全是1962,但他这一句话非常深刻地点醒了我对中印关系基本的判断和看法,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当然,这不是说中印之间没有问题。印度仍然非法占据中国藏南地区,中印间有大段边界没有划定。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尽管还是有很多中国人不太甘心,感觉这次太便宜了印度,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基本的前提: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但是,如果简单地这么一提,很多网友可能立马就有点不高兴了——我们和印度军队实力相比难道还不足以打败对手吗?


中印双方的基本实力对比是极为特殊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特殊性,道理很简单:


  • 印度军队从单纯军事实力上说,的确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所以印度并不敢真与中国发生战争。


  • 但是,中国军队却又完全不是老天爷的对手。单从战略本身来说,中国军队真正需要战胜的并不是印度军队,而是西藏的天气。所以中国也不能轻易与印度开战。


尽管也有人提醒不要太低估印度军力,不过我个人的确认为:单纯从军队作战素质和武器装备上讲,印度军队真的与中国军队远远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地区的全天候后勤保障问题,真与印度军队打起仗来,中国军队必然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勤就被西藏的天气完全切断,这是最大的兵家之忌。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进攻一个星期后,基本就会弹尽粮绝,美军此时发起反攻,中国志愿军就会必败无疑,只能后撤。这就是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弱点后总结出的“礼拜攻势”。无论作战素养多么强大的军队,一旦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其作战能力就会突然间降低为零,原来最没战斗力的军队只要弹药充足,都可以对这样的军队进行单向地屠杀。一旦后勤被完全切断,无论多么伟大的军事天才都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


因此,中国解决中印间边界战略安全格局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建立起全天候的后勤保障能力。这个挑战在今天依然是很大的。1962年与印度开战后无论胜利多么辉煌,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只能全面撤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如果不理解这些军事常识,就大喊大叫对印开战,显然是会误国误民的。


1962年那次我们打完后撤回来了,如果这次真打起来印度人学乖了,一开始且战且退,无论你把他打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但却在边境埋伏一只精锐,单等解放军弹尽粮绝大雪又要封山必须要撤军的时候和你缠上,不让我们撤回来怎么办?单等大雪把山一封,打入印度境内的解放军就只能全军覆灭。


俄罗斯被我们称为是“战斗民族”,但是可别以为他们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这么能战斗。希特勒最初判断苏联是一个泥足巨人,并无战斗力,这个判断真的不错。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执行,苏联红军一触即败,溃不成军,动辄几十万精锐部队被全歼。


可是,一旦战事拖到冬季,希特勒的德军就不是老天爷的对手了。这就给了苏联红军喘息之机,并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不断让德军一步步遭遇惨败。苏德战场的德军后勤补给线还一直都没有被完全切断都这样,如果中印之间发生战争,到了冬季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是会在绝对的意义上被彻底切断,就会从天堂转眼间跌入地狱。


1941年11月初,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11月7日,红场举行声势浩大阅兵式,著名的西伯利亚师及大量坦克从红场直接开往了前线


当年金门战役时,国民党军已经是草木皆兵,一溃千里。解放军的战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无论从作战素养、士气,甚至从武器装备上都可远胜过国民党军队。但是,因为仅仅是一海之隔,攻上金门岛的一个师解放军部队船只尽数被毁,后勤补给完全中断,这一个师除极少量个位数的人游泳回来,基本上算绝对意义上全军覆灭。这是解放军战争历史上唯一惨到这种程度的战役。


在各种战役中如果是军队将对手合围困住,虽然很多战例中用“围得铁桶”一般来形容,但任何军队都难以绝对地将对手真正封死。在合围后全歼对手的战例中,一般总能有10%-20%的人漏掉分散突围出去。但如果是被老天爷切断后路,那往往就真是被封死得一点缝隙都没有了。


红军翻越雪山


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过了很多雪山,但要知道那是“翻过”,翻过以后就下雪山了。当年红军过了雪山顶后往往是坐在雪上溜下来,只要溜到了雪线以下那就算是危险过去了。但是在中印边界它不是这样,如果撤回中印边境回到中国境内,那不是“翻过”雪山,而是就此留在雪山顶上了。再往前走,那可能是更高的雪山。


如果解放军在可能的印度战场被大雪封山切断后路,那会连个位数偶然撤回来的人都没有,即使边境线上没有印度军队阻截,任何试图从印度撤回来的解放军会被冻死得一个不剩。有人可能会问,这都什么年代了,采用直升飞机不是可以越过山岭进行交通运输吗?这个就不深入讨论了,如果能明白就在几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时侯,汶川县城完全封锁,什么消息也没有。温总理在现场是发火说了狠话摔了手机,军方才派直升机,还是资深到培训跳伞的航校副校长这种程度的人先下去探路,后面军方才敢派更多军队过去,即使这样还是摔了一架直升机,机毁人亡。由此就知山区气象条件不好时直升飞机在上面飞行难度有多大。汶川县城海拨高度为1300多米,而洞朗地区的海拨高度是3500多米。别直升飞机没把人接回来,自己又摔掉一大堆。


西里古里走廊地图    


很多人谈到洞朗地区面对的印度地形时,会很得意地说起西里古里是印度东北部的鸭脖子,最窄处只有23公里宽。如果解放军攻占这个地方,整个印度东北部与内地的联系就被切断了,这的确不错。但我们看地形时别只看对手,也得看看自己。


仔细看下整个亚东地区和洞朗地区像什么?理解军事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词——“突出部”。只要一提这个词,又很快会联想到战争史上大量与突出部相关的战例。这种战略形势最经典的作战过程就是从突出部的根部两翼向心突击,切断这个根部,就可以将突出部完全合围,全歼这个突出部里的对手。这个突出部长度有100公里,而其根部有多宽呢?也不过是30到50公里。所以,真要打仗的话你别只想着去切断别人的鸭脖子,你也得把自己的突出部重兵把守照顾好。


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就绝对没有办法,但那就意味着战争过程会很复杂。整个中印边界是非常漫长的,按中方主张边界线算是1700公里,按目前实际控线算是2000公里左右。双方也就锡金这一段300公里边界,和西部一半左右的边界算是划定的,其他都没划定,双方差距巨大。而这次产生对峙的地方竟然就是双方划定的边界地区。一打起来很可能就不是这一个边界地区,而是东、中、西、锡金四个边界段的全面战争。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另一方面,中印边境线过于漫长,如果沿线到处都驻军,成本过高。因此通过建设铁路交通线极大增强机动能力,使得平时不需要过多的驻军,而在需要军事能力支持时又可实现低成本地快速部署。


印度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以上情况也可看出,现状对印度更不是一件好事情。印度人考虑问题的思维的确让人头疼。整个印度陆上边界基本上没几个是划清楚的。在西部与巴斯坦不仅没划清楚,而且武装冲突不断。印度人将任何让步都视作奇耻大辱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很难通过外交途径友好地解决问题,越谈判出现的问题却越多。


不仅中方付出的任何成本完全不是印度人可得到的便宜,更重要的是,中方原本并不把中印边界安全作为重点考虑问题的,经过这么一闹,大量沿中印边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将大规模展开。这次投机行为给中方造成了很大成本,但印度在这里的安全形势也因此将会毫无必要地急剧恶化了。阻挡了中国一条几公里长的路,可能刺激起中方几千公里的铁路和公路建设规划。


华春莹说的“做好相关建设规划”说是洞朗地区的,怎知这不会在中方内部再扩大变成整个西藏地区的呢?按中国的基建速度,5到10年内就会让印度面对近乎绝望的战略压力。


印度人在一切谈判中唯一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占尽可能多的便宜,一直探到最底价。中方也不能说因为摊上这样的邻居就宁愿吃亏。因此,如何深入地研究印度人的思维习惯,并且依据这些客观规律在一切冲突和争议中,不断让印度人知道底价何在,如果争议得越多,价格只可能越来越高,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必须使印度人学会合理地让步,这也是印度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可以帮助印度学会这一点。


到底谁输谁赢?


可能有网友还是不死心,一定要给个结果到底谁输谁赢。这次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无论是中印还是背后支持的,有谁是胜利者呢?甚至包括以色列借此机会卖给印度8000枚反坦克导弹,中国马上就邀请巴勒斯坦总统来中国访问。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高度复杂性,以及中国现在反制手段的充裕和丰富。


以色列的导弹合同还会执行吗?8000枚长钉反坦克导弹的确可能会给中国陆军带来一定困难,不过如果有中国产的8000枚超远程火箭炮运到巴勒斯坦,以色列搞不好就要亡国了,你说这合同还怎么执行?有人分析认为这次中印对峙没有一个国家公开站出来支持中国,显示了中国战略环境上没有真朋友。但我还是强调,科学的分析问题不能从单一的事件中去得出结论,而必须从大量同类事实的比较分析中才能得出结论。


上次中菲南海裁决问题上几十个国家马上站出来支持中国,为什么这次没有?两者间的区别是:


  • 上一次只是一个裁决,而这一次真可能打起来;


  • 上一次前台是不到1亿人口的菲律宾,后台是美日。这一次后台还是美日,但前台是近13亿人口的印度。


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跑出来站队?上次是有国家公开站出来支持菲律宾的,这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印度的吗?连背后的美日都不敢,况且其他国家?日本刚露点头想表示下对印度的支持,媒体一爆出来就吓得腿肚子发抖赶紧把话收回去。为什么?如果他不马上收回去,中国特战部队立即就上钓鱼岛了。如果中国被逼到必须打一架的话,与其在洞朗那么荒凉的地方和印度人打一架,还不如在东海和日本人打一架更爽。


现代战争,旁观者胜。单就此次事件本身没有任何相关方是直接胜利者,和平解决了只是属于“各方及时止损”。中国都应借此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利用此机会发现潜在的问题,以利长远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