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加班史】

2017-11-26 亚美学堂


来源:华商韬略(hstl8888) 

作者:熊剑辉


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众生皆煎熬。

“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

——富士康生产线上的线长,2015年

1996年,农民工对于加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疑问,开始屡屡见诸报端。


比如,“我们是电子厂职工,一天加班8~9个小时。我们对此提出异议,公司却说给了加班费,你们没白干。请问:给了加班费就可以让职工加班吗?”


还有,“我是鞋厂女工,业务多了就得加班做鞋,从晚上6点忙到12点,按件算工资,没有周六、周日休息。请问:这样按件发工资合理吗?”


这类法律咨询不计其数,成为那个时代农民工对“血汗工厂”的第一手描述。但进入21世纪,随着卧底记者深入报道,揭开了更多血汗工厂的神秘面纱。


2004年,广州万利达纸品厂先遭工人投诉,后殴打采访记者,随即被媒体曝光。据工人们控诉,这家企业24小时生产,每月超时加班200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甚至连饭都必须在车间吃,几百块的月工资都要拖欠两月再发,终于引发众怒。


这类工厂数量众多,演绎的悲剧则千篇一律。由于劳动时间太长、安全条件太差,致死、致残的生产事故屡有发生;工人没有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生命保障;只要敢拒绝加班,轻则扣薪解雇,重则惨遭毒打。


只要不威胁生命,不少打工者甚至“愿意”加班。


2007年,深圳志峰五金塑料厂女工熊绍敏,因与同事争执遭到主管“惩罚”:禁止周末加班。这意味着她当月将损失100元加班费。受此刺激,熊绍敏下班后脑血管爆裂,陷入昏迷。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唏嘘。


在不少打工者看来,不加班就挣不到钱,所以加班多、加班费足的厂才是“好厂”。而“好厂”的典型代表,正是富士康。


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率先揭秘富士康,像工人站立工作12小时、生产线上禁止说话、太过疲劳乃至累倒的情形被曝光,引发公众愤慨。


令人意外的是,富士康据此对第一财经日报社发起诉讼,虽然最终撤诉,但不认账的态度溢于言表。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2010年富士康“14连跳”自杀纪录,将其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连跳”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自愿加班切结书”。员工只要签了这份“魔鬼协定”,就跳出《劳动法》的“三界”外,不在每月加班36小时上限的“五行”中。


此后,富士康又增加底薪、减少加班,玩了手“明升暗降”的伎俩。结果一到节假日,加班竟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有位生产线线长甚至放出狠话:“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


2015年,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公然炮轰富士康,长时间违法加班,导致过劳死、自杀现象屡有发生。但在郑州富士康招聘中心门口,应聘的长龙每天都在将这种“道德正确”无情打脸。100多万农民工糊口要紧,从不拖欠工资和加班费的富士康,才是心中首选。

“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位日本人对他的中国同事说

有个流传甚广的加班故事: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他决定打道回府,临走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200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中国人均劳动时间超越日韩,已成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蓝领加班需要血汗工厂,白领加班则需要“加班文化”。


当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高学历、高收入、高福利的白领职位曾令无数人追捧艳羡。可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充斥着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特别在“加班成疯”的日韩企业里。


“我们经常加班加点,每月加班超过200小时,连加班费都没有”、“楼道里、卫生间、办公室,保不准就能看见抹眼泪的女孩子,进公司没哭过的几乎没有……很难想象,这竟是北京CBD高档写字楼里的工作氛围。


从应聘开始,HR就会明确告知你“要加班”;工作中,主管也要求你有团队精神;对企业来说,今天就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对你来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加班既然不可避免,就干脆用奉献精神、狼性团队、企业凝聚力等“精神糖衣”包裹,于是变成了尚可下咽的“加班毒药”。


2016年年末,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京东以23:16的平均下班时间、周末破千的加班人数,勇夺中国最“狠”公司冠军;高德地图则在《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宣布:华为每日人均加班时间长达3.96小时,无可争议成为中国企业“加班王”。


中国最优秀、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都在疯狂努力,普通公司有什么资格不加班?


任正非公司有床垫,马化腾凌晨回邮件,史玉柱半夜都开会,雷军常年7×16小时,“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更是轰动全网:4点就起床,连干16小时……中国最优秀的老板都是工作狂,普通员工有什么资格不加班?


于是,加班员工升职受奖,下班员工遭淘汰鄙视,企业的竞争压力被层层传递,“加班文化”就这样自然形成。

行业特性,决定了很多人注定是“加班奴”。


做广告、公关、咨询的,要加班:白天跟客户谈意向,晚上回到公司开始挑灯夜战,一天干十二三小时是家常便饭,连熬几个通宵不稀罕。


投行分析师、金融审计师,要加班:合伙人疯狂压价抢下的上市项目,就是要最少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最专业的case,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都可能赶不上金融市场诡异暴躁的节奏。“感觉像机器人”,才是他们“正常”的神经状态;顶级写字楼的高层窗户幸好打不开,否则不知道多少人跳下去。


交通、公安、服务战线上的,更要加班:别人过年过节大放假,他们逢年过节忙通宵。战斗的一年从元旦、春节开始,“五一”、“暑运”、“十一”都不消停。


干媒体的,热点一出就是号角;当医生的,病人一倒就是命令。抢新闻、救性命都不分白天黑夜地争分夺秒,不加班也就不用干这行了。


别以为公务员能“报纸清茶过一天”,政府加班早就是常态。领导检查要准备材料,深入基层要调研总结,会议精神要上呈下达……这些统统会突然出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写了篇领导不满意的讲话,改上十几遍、熬几个大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更多人认为,IT业是加班最疯狂的行业,没有之一。


深圳有家奇葩公司,17:30下班,18:30有公司班车,于是没人逼你,大家主动加班一小时;


18:30准备坐班车,一项好处涌上心头:8点有东来顺的工作餐,样多、管饱、有水果。想想回家还要做晚饭,干脆再加班一小时,吃完工作餐再回家呗;


吃饱喝足要回家,又一项福利脑际盘旋:10点打车报销。干了十几个小时,哪有力气挤公交?那就再主动加班两个小时呗。


这家“从不逼员工加班”的公司,名叫腾讯。


秀福利、晒加班、“996”,都是IT公司的创举。于是,“钱多话少死的早”,也就成了程序员的宿命。


既然躲不过加班,干脆尽情地享受。加班的诸多“好处”,很快被白领们总结出来:有福利的晒福利,没福利的打游戏、看网剧,至少能躲掉晚高峰;要是“偶遇”领导,混个脸熟,升职加薪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心机GIRL”学学梅琳达·盖茨更是极好的,人家不加班,怎么能钓到世界首富?


干了这么多碗“加班鸡汤”,数字依然不会说谎。有数据显示,中国90%的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50%的行业周加班4小时以上;80%以上职场人“被迫加班”,70%的“加班族”无偿加班,深圳才是中国的“加班之城”……


当代中国人,宿命般地身处一个“加班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