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给力|官方遭遇十九大后首场舆情危机】

2017-12-11 于泽远 亚美学堂

【亚美导读】就在中国高层在外交上频频发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国内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表现却明显有些不给力。一时间,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官方罔顾民生,甚至有一些官媒也加入批评者行列,让官方突然遭遇十九大后首场舆情危机。


本月初举行的中共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吸引了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领导人参会。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王沪宁晋升中共政治局常委后首次在外交场合亮相,平素较少参加外事活动的中宣部、中纪委、中组部多名高官也现身与各国政党领导人研讨互动,对话会可说是中共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成功的国际公关活动。


就在中国高层在外交上频频发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国内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表现却明显有些不给力。


北京市显然处在舆论漩涡的中心。


这一来,北京的城市空间虽然有所净化,街道的生机却也跟着减少了许多。“打造美丽天际线”与民众的便利和感受显然产生了矛盾,舆论自然又是一片哗然。包括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官媒也对此提出批评。


应该说,北京市近期消除火灾隐患,整治非法出租场所,净化城市空间等行动都有其必要性,而不是要和舆论对着干。与往届相比,新一届北京市领导层在上述行动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执行力,这原本也不是坏事,但为什么北京市突然就陷入舆论的口水之中?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与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几年前,官方在推行与民众利益相关的政策时,还尝试过进行民意调查、召开听证会等手段,争取舆论和民意支持。但在北京市系列整治以及“煤改电”“煤改气”等行动中,这些官民沟通手段似乎被遗忘了,只剩下官方的“坚决”和“大力”。


这场舆论危机暴露出有关方面仍缺乏沟通民意、应对舆情的能力。它再次说明,即使出于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环境状况的良好愿望,官方也不能单靠权力的强势去夺取立竿见影的效果。


权力如果急功近利,它的反效果往往也会突如其来,让权力陷入尴尬甚至困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