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点|《芳华》:动荡年代中的错乱人生 】

2017-12-20 亚美学堂

 在历经了重重波折之后,《芳华》终于以全新的姿态来到了观众们前等待检阅。这次要检阅的不仅仅影片本身的质量和新人们的表演,更有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诠释的时代情怀。冯小刚负责影像,严歌苓负责剧本,能否将那段离我们现实生活颇为遥远的青春往事完美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是对久经战阵的他们一次全新的考验。


仔细想想,拍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场极大的冒险,毕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有电影制作者敢用时间和金钱,去打磨出真正富有情怀的作品,现在很多打着“情怀”幌子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小聪明有余,诚意不足。但《芳华》无论质量上如何评判,我们都能感受到冯、严二人对于文工团时代的留恋,以及想要努力把这个故事讲得饱满真挚的诚意,从这个角度来说,《芳华》都是2017华语片中值得尊重与细细品味的电影。


仔细想来,《芳华》的诞生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已,就像十多年前中国涌现的几部武侠大作一样,《英雄》、《无极》等作品虽然面临着口碑的争议,但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却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圆梦之旅,他们的心中有着武侠情结,所以当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自然会想办法把这份梦想变为现实。


《芳华》也是一样,一直以来有着浓烈家国情怀的冯小刚,从《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开始,就能看得出他对于之前中国特定时期的观察与反思,其中文工团时代的生活对他后来的艺术道路影响格外深远,将这段往事搬上大银幕,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所以《芳华》绝对不是一部意料之外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必然的。


但诚意与必然并不代表着这部作品的尽善尽美,相反,由于冯小刚过于努力地想把它呈现好,往里面添加了太多的主题,使电影十分满溢,再加上叙事节奏上的缓慢与混乱,整部片子被拖的冗长无比,观影趣味性也大大降低,尤其是从黄轩饰演的刘峰被下放之后,由于线索分散开来,导致几条主线都没有讲好。


冯小刚一直以来习惯的都是单线叙事,严肃之作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也需要有李元妮、老东家等主线人物进行串联。但在《芳华》中真正的线索人物萧穗子,主要的表述情感的方式都在旁白当中,对她本身的印象除了陈灿的情感之外再无其他,而何小萍、刘峰等人物也随之淡化,使得这出群像戏看似塑造了很多角色,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却基本没有,影片寄托的情感也就只能浮于表面了。


不过冯小刚刻意追求的也许便是这样一种错乱感与无力感,因为这本就是一场发生在错乱年代的往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所以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都显得如此地茫然与无助。自卑如何小萍,也需要在集体生活中经受排挤与打击;善良如刘峰,也需要拿起武器见证炮火与死亡;率真如萧穗子,也需要面对心爱的人收起自己的表白与心意;昂扬积极如文工团,也需要在面临分别时以酒买醉引吭高歌……所以青春故事绝对不是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要表达的重点,大时代下渺小人物的离合悲欢才是他最想切入的主题,从这一点上来说,《芳华》与他前几部沉重之作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与灾难中的人性相比,这一次要更加凄婉动人。


《芳华》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演员们的表演,虽然黄轩、苗苗、钟楚曦等人在电视荧幕中活跃了数年以上,但对于大银幕来说,还是处于新人阶段,这样的选择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会成为流量明星当道的大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定会带给观众眼前一亮之感;而用不好就很容易破坏故事整体的融洽性,继而变得支离破碎、矫揉造作。在调教新演员方面,张艺谋向来是其中之翘楚,但冯小刚用《芳华》证明,自己同样可以做好,几位演员的表现清纯自然,富有活力与青春气息,到了后面的年龄跨度部分,也较好地诠释了各自的角色。


其实《芳华》的故事离她们成长的年代是有一些距离的,但仍旧可以出色完成,背后想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思考,可以肯定的是,《芳华》定会成为这些“银幕新人”们事业上的转折点,这是她们应得的。


电影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当属何小萍在院中的独舞,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高潮。其实之前就有许多她的舞蹈戏份,但是导演没有完整地进行呈现,直到在礼堂园中的这一段,我们终于看到了何小萍曼妙的身姿,这是属于她的舞台,可惜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失去了那种最初的质朴与单纯,取而代之的是已经错乱的记忆和沧桑,她的悲剧绝对不能简单地怪在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身上。虽然岁月改变了她的思想,但不变的是对于舞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当听到音乐响起的时候,仍旧会不由自主地随之翩翩起舞,这一段的剪辑美不胜收,称得上时2017华语电影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直传的沸沸扬扬的战争场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段很出色的战争戏,长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跟随刘峰的第一视角,去感受炮火中的血色与震撼,再加上特定的战争背景,使得战争戏成为了影片的宣传卖点之一。


冯小刚本人可能并没有此意,只是想单纯地拍一段场景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及硝烟对于刘峰的影响,但过度的炫技明显有喧宾夺主之感,就如鸡肋一般,对于影片的主旨并未起到什么关键的推动作用,偏偏还弃之可惜,在平淡的流水账式叙事中加入这样的戏份确实会给影片的节奏掀起不小的波澜。所以这段战争戏在全片中的地位还有待商榷,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不同观众结合不同环境下的观感来进行评价。


《芳华》注定是一部难以在近期就盖棺论定的作品,它的艺术性以及对于时代的思考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思潮是相互冲突的,可能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来渐渐发现到它当中的长处与不足。但它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在2017年末,可以看到这样的一部影片,也算是一种告别与怀念。它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用心呈现的电影和故事,即使经过了再多的磨难和挫折,观众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我们欢迎这样的作品。


延伸阅读


人生谁无《芳华》?中国难得小刚!



很久不写影评。因为作为一个有证无作品的编剧,我写影评很业余。


在影院里踩了几年雷之后,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变得越来越鸡贼:我习惯了在电影下线之前才决定要不要看,口碑好的就去院线看。口碑一般的,就在电视上花5块钱瞄一眼。


不为烂片贡献票房,是一个影迷能为中国电影所做的最大贡献。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是认真的。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会频繁出现质量与票房倒挂的情况,观众应负第一责任。

啥样的地种啥样的粮,啥样的观众就会有啥样的电影。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无脑随意的支持,就不会有烂片泛滥的局面。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带着拯救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在看电影。对中国电影的票房贡献也越来越小。但在我的电影消费里,贾樟柯和冯小刚是两个例外。无论他们拍什么我都会看,并且会在第一时间看。


痴迷贾樟柯是因为气质契合。他的电影,会让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青年觉得熟悉。他的电影像一场雪,所有的脏乱差,小穷坏,都在艺术的覆盖下,呈现出一种净肃的审美。


痴迷冯小刚则是因为商业上的信任。花60块钱,看一场冯小刚的电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从《非常勿扰》到《集结号》,再到《老炮儿》、《潘金莲》、《芳华》。除了《私人订制》,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都对得起我的那张电影票。


评价导演,我主张以最高分评,因为我们评价运动员时也是看他最好成绩。在商业环境里,我们不能要求导演的每部作品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做取舍,不得不在观影水平参差不齐的观众中去求最大公约数。


所以,评价导演,看他最优秀的作品就好,他证明过自己可以达到的高度,我们没必要要求人家反复证明。但是,这些年冯小刚的电影一直看下来,我改变了评价标准。也许,以平均分来评价更合理。因为平均分更能体现导演的艺术底线和综合水准。


说冯小刚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可能会有非议。但如果说冯小刚是中国平均分最高的导演,估计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中国,没有哪位导演可以像冯小刚一样保质高产。我们可能会不喜欢他某部电影的选材,但仅就电影质量而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

2015年,看完《老炮儿》,我热泪盈眶。我说这是冯导演最好的作品!


身边的哥们说:傻X,别煽情,《老炮儿》是管虎的作品!


我说:我不管,我一直都把《老炮儿》当作是冯小刚的电影。

 

之所以推崇《老炮儿》,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感恩之作。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欠故乡一部作品。冯小刚用《老炮儿》为自己的故乡立碑,你是否喜欢那个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冯小刚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他有能力为他们立碑。

 

《老炮儿》让我感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做到了完美平衡。在价值观丰富多元,审美高低不齐的当下。搞艺术的人随波逐流不好,过于坚持自我,落个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也不好。

 

时代不是围着艺术家在转,他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径,和这个时代达成和解。《老炮儿》就是这种和解的产物。情怀有,思想有、鲜肉有、当下性有。他能把这些复杂的需求完美糅合,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气质鲜明的人物,非常难得。


如果说,冯小刚用《老炮儿》为故乡立碑的话。那么,《芳华》算是他为自己的青春写传。


《芳华》的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文工团。文艺兵们每天跳舞,唱歌,弹琴。健美的身体,最美的年华,再加上艺术的熏陶。这里成了乌托邦,成了伊甸园。但是很快,他们就将面临时代的冲刷。


战争和开放把他们的人生带入动荡。他们的芳华,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革命时代的消退和集体的离散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失落,成为整整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创痛。


活雷锋在战争中,以自杀式牺牲来洗刷自己因为爱情留下的耻辱。但硝烟散尽,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衡量英雄的标准业已改变,对于光荣与耻辱的判断不再重要。曾经集体里的活雷锋,成为了一个卑微的个体户,苟延残喘度余生。


影片结尾,人过中年的他们,依偎在墓地旁的长椅上,疲惫、困惑、茫然。在追寻理想和荣誉的道路上他们耗尽精力,而时代的突然扭转把他们从历史车轮上抛下。芳华已逝,剩下的只是平淡。


有人说《芳华》的故事离我们太远了,看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好莱坞科幻大片我们看得懂,穿越清宫戏我们看得懂,父辈们的青春我们就看不懂了?


你不是看不懂父辈们的青春,你只是缺乏对青春缺乏敬意!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转瞬即逝,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回忆它时,尝到的是什么味道?有些人的青春值得立碑刻传,而有些的人的青春只有碎碎念。 

《芳华》是一部忧伤的电影,但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却笑了。朋友问我为什么笑?我说:于电影而言,冯小刚已经成妖!


一场散伙饭,他能让观众热泪盈眶;一段舞蹈,他能让观众觉得镜头还不够长;一个拥抱,他能让你觉得力度正好。他懂中国,懂市场,更懂自己的青春和电影。镜头语言在他那里,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登峰造极的地步。


看过《长城》,发现张艺谋又做回了摄影师;看过《道士下山》,发现陈凯歌已经错乱;坚守在一线的50后导演里,唯有冯小刚,还在认真地讲述中国故事,还在各种平衡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支点。


据说,《芳华》的上映历经磨难。但我觉得冯小刚应该感到幸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有才华和机会为自己的青春立传。


于我而言,冯小刚导演已经不能再带给我太多惊喜,因为他带给我的惊喜已经够多。我不确定年近花甲、功成名就的冯小刚,还有多少创作激情和欲望,作为普通影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他带给我们的每一部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