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彩内蒙古 | 守望相助70载,内蒙古今日何以生机勃勃?

2017-08-09 稀土高新区


草原多壮美,北疆更亮丽。七十年来,内蒙古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绵延八千里的边境线上,在茫茫的北疆草原上,不仅有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呈现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守好家园 筑牢北疆屏障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军民鱼水情意深。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在内蒙古八千里边境线上,官兵们常年驻守,牧民们义务戍边,他们用生命和忠诚筑起了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


盛夏草原,酷热难耐。牧民阿迪亚和妻子头顶烈日,赶着100多只羊,不时拿起望远镜四下瞭望。这对夫妻护边员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边境地区坚守三十载,克服冬寒、夏暑、肆虐蚊虫和生活不便,义务巡边10万公里,协助破获近百起案件。


春季接羔,阿迪亚顾不上采购日用品,边防民警就及时送过来。大雪封路,巡边车辆无法出动,他便顶风冒雪,骑马踏查。“放牧就是为国守边,这是全家的职责,也是我们的骄傲!”阿迪亚说。

▲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呼和塔拉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举行。图为升国旗仪式。新华网记者 陈杰 摄

每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全区建成近千个“蒙古包哨所”贯穿东西,纵伸南北,与长眠“相思树”下的英雄连长李相恩,驻守“生命禁区”的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一道,用生命和忠诚筑起牢固的“钢铁长城”。


拥有草原、森林、湿地、沙漠等多种自然景观,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说,草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美好精神家园的载体,一定要保护好它。在发展中,自治区坚守生态底线,做好生态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守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


“我年轻时,房前屋后都是明晃晃的沙丘。一夜大风过后,半个羊圈就被沙子掩埋。”阿拉善左旗浩坦淖日嘎查牧民杨树其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少了,生活也变好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杨树其居住的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流沙埋压水源、草场和房屋。1992年起,当地林业部门开始实施飞播造林。如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流沙趋于固定,局地环境改善,呈现“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多年来,内蒙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矿区生态修复等制度,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努力构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实现“双增长”,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1/4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牧民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的草原上套马(2015年7月21日摄)。


同时,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为了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文化大区、强区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一间近500平方米的活动室内,20多名舞者身着蒙古袍,手挥红绸,翩翩起舞。50岁的山虎,正在向通辽市库伦旗的舞蹈爱好者传授安代舞技艺。这一舞蹈已有400多年历史,被誉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2006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没有农忙,我就来教学。想让更多人了解安代舞,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山虎说。


高亢悠扬的长调,咏唱自然的呼麦,奏响天籁的马头琴,历经沧桑的元上都,一批批民族瑰宝更加璀璨,舞剧《森吉德玛》、漫瀚剧《契丹女》、歌剧《舍楞将军》等艺术精品纷纷涌现。歌唱界的德德玛、拉苏荣、金花,作曲界的图力古尔、齐宝力高、李镇,曲艺界的武利平、乌日根、乌云桑,一大批民族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悠久的草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


登高望远 转型升级创新


70年来,内蒙古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顾全大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广泛寻求新机遇,找准发展新坐标,突破条件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治区内邻八省区,外接蒙古国、俄罗斯,多年来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多领域合作,向北开放桥头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满洲里火车站,停满了装载着俄罗斯进口木材的列车(2016 年8月20日摄)连振 摄


18个对外开放口岸蓬勃发展,像一颗颗闪耀的珍珠,镶嵌在碧绿的草原上。自治区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各口岸货运量、进出境人数均为沿边开放之初的数十倍。进出口贸易结构明显改善,60%的中欧班列经过这里。


“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2016年启动,内蒙古依托外接俄蒙的地缘优势,加速推进一系列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项目。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建设,满洲里进出口资源加工园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新国际货场纷纷建成……


今天的内蒙古,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网优势齐发,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一五”时期,在国家和兄弟省份支持下,包钢等重点项目在自治区开花结果,结束了全区“手无寸铁”的历史。发展的车轮加速前进,自治区又抓住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造了连续8年领跑全国的经济增速。


面对发展新常态,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科学决策、谋划事业,决定依托稳定的地质、凉爽的气候和丰富的电力,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引擎。


内蒙古2016年获批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一幢幢高耸的数据中心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大数据应用纷纷涌现,一系列精准政策让这一新兴产业驾“云”腾飞。新开发的健康医疗云平台,实现了远程医疗、病例共享等服务功能。新建成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云基地,有力推动了蒙古语信息传播、应用推广和蒙古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博物院(8月1日摄) 陈建力摄

前端应用日益丰富,后台支持锦上添花。目前,全区大数据服务器装机能力近百万台,居全国首位。电信、移动、联通、华为等企业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IBM等服务商纷纷入驻,集聚、衍生、创新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初步成形。


曾经,内蒙古的产业以重化工为主,“原字头”“初字号”产品比重高,渐成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几年,自治区狠下决心,改变“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模式,延长产业链条,以资源转化增值,跳出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高大的甲醇装置塔岿然矗立,输送烯烃等产品的管线纵横交织,伸向远方的运输铁路……2016年10月,鄂尔多斯中天合创煤制烯烃项目产出合格烯烃。该项目技术负责人说,项目达产后,可年产烯烃137万吨,就地转化原煤超千万吨,年创税收16亿元。


煤炭资源富集的霍林郭勒市,形成粉煤灰、炉渣利用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蓝天伟业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将粉煤灰变废为宝,经过研磨、搅拌、浇注等工序,制作成一块块混凝土砖。企业负责人孙春智说:“2条生产线每年能消耗200万吨粉煤灰,利润可达3000万元左右。”

同时,自治区以优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通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现代农牧业,不断提升农畜产品质量。牛奶、羊肉、山羊绒和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达1800多个。大草原孕育出的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引领草原乳业跨出国门,蒙羊牧业构建完成绿色生态全产业链,跃身世界肉类组织成员。


团结互助 创造美好生活


各族儿女心相连,创造美好新生活。70年前,内蒙古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开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时代。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学习,各民族出入相友、团结互助的故事道不尽、数不清,书写着“模范自治区”的风采。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镇呼格吉勒社区,今年67岁的蒙古族老人郭凤海尽管身患残疾,但30年如一日热心照顾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身患智力障碍、贫苦无依的汉族三兄弟。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斯琴,每到冬末春初草料青黄不接时,就会到邻近的汉族农民家赊账购草,待秋季牲畜卖掉后再去还账。“汉族兄弟们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多帮助。”斯琴说,“这两年我学着种青贮玉米,他们也热情帮忙,教给我很多种植经验。”


被誉为“草原母亲”的四子王旗牧民都贵玛,上世纪60年代初,主动承担起抚养28名上海孤儿的义务。她把这些孩子当作亲生儿女般精心呵护,养育他们健康成长。“他们是‘国家的孩子’,送到了草原,我就得抚养好。”她说。

▲内蒙古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时刻感受着党和国家的关怀,享受着和谐互助的美好生活。


70年来,自治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制定和批准300多件地方性法规,出台草原保护、促进农牧民增收、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懂党的民族政策、掌握民族语言、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各族干部得到培养、重用。丰富多彩的民族运动会、草原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富民优先,努力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牧民巴育巴特一家5口人,养着300多只绒山羊和绵羊,加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年纯收入近20万元。“现在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还多了清闲自在和好空气,人还图啥?”他说。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对蒙古语授课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免费教育;对低收入农牧民补贴1吨取暖煤;确保每个城镇家庭至少1人就业……


全面建成小康,各民族一个都不能少。自治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区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让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批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的农牧民共同致富。多年来,伊利集团履行龙头企业职责,探索出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已累计为近2000个牧场提供金融扶持,担保融资金额近50亿元。


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和流转聘用型5种龙头企业,正与农牧民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区210多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八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人均从中收入近5000元。

奋斗今朝,收获未来。草原上2500万各族儿女,日子越来越好,获得感越来越多,干事创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他们拧成一股绳,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热情豪爽的纯朴性格,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来源:《瞭望》

投稿:xtgxqwxb@163.com(题目标明投稿or合作)




大家都在看


老年书画协会、免费义诊……高新区这些社区为群众考虑得太周到了!【视频】呼麦悠扬 草原“新”声太醉人

重磅!高新区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宝医疗“驰影A30”登央视新闻!


优秀公众号推荐

包头讲吧:(微信号:baotoujiangba)

一个话题可以海阔天空、内容可以包罗万象的微语音、微视频、微动漫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