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国庆8天假参加8场婚礼是一种什么体验?

2017-10-09 点击关注→ 稀土高新区


8天长假,

在朋友圈里刷屏最多的除了“旅游观光图”,

还有一个就是“婚礼秀”。


原本以为这个超长假期,

不出去人挤人的话,

还能好好宅在家里休息一下。

结果,人还没到家呢,

各方的结婚请柬已经发过来了。

紧锣密鼓出席婚礼随份子成了

国庆黄金周的style!


24-30岁的不少适婚年龄青年表示

压力很大,钱包很疼。


what?国庆8天有8个婚礼要参加!


眼看着“十一”假期就结束了,李先生算了一下,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没了。“假期没少吃婚宴,后半个月恐怕得吃方便面了。”李先生开玩笑说。“给自己随过礼的朋友结婚,礼钱一定是要还的。有些朋友虽然关系一般,但既然邀请你了,也不好意思不随礼。还有些在外地的朋友,不方便过去,只好网上转账了。”


而网友小猫在凤凰卫视官方微博的互动话题中回复说,国庆八天要参加八个婚礼!想想都觉得钱包很疼呢~~

(网友小猫的回复)


郭哥是2014年到北京工作的,今年国庆期间回湖南老家参加了两场婚礼。平时随份子200—1000元不等,有些不是很熟的朋友,也不会去,就网上转200块礼金。


小宋是一个单身男青年。今年国庆节有一个同学邀请小宋参加婚礼,他没去,他说:“有些个同学,无非要个礼钱,我微信转账了就好,为啥非得去啊。婚礼这事儿,我看着都累,别提还要吃一顿饭了,吵都吵死了。”


还是学生的小华这个国庆节竟然收到6场婚礼的邀约,河北4场,潍坊1场,烟台1场,但实在分身乏术,只能去参加山东的两场了。份子钱均价 600,她算了算,目前大概已经随出去一万多的红包了。至于能不能收回来,她笑称:“就看有没有人愿意陪我一起享受这笔巨款。”


网友总结“黄金结婚周自救指南”


婚礼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份子钱也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如果份子钱变了味道,没有节制的人情消费确实让人担忧。


甚至有网友总结了一套“黄金结婚周自救指南”:

1. 只参加真正关系好的朋友婚礼,泛泛之交发个祝福表情包就好;

2. 提早一个月定好自己的旅游计划,机票酒店都买不能退订的那种;

3. 把游玩计划和参加婚礼合二为一,在参加婚礼的城市或周边策划一场旅行;

4.实在不想被打扰,提前两周在朋友圈营造自己很忙的假象,什么加班照出差照统统拿出来,收到邀请统统以没有时间推掉;

5. 临近节前不要轻易通过久不联系的老同学微信或QQ好友邀请,尤其跟你不太熟悉的那种,原因...你懂的~~


到底份子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的情况?


凑份子是最古老的“众筹”?


知乎网友豆芽分析:凑份子是一件中国古人超牛的发明,一点都不输给四大发明。


在过去农耕时代,没有银行、没有信用卡、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消费贷款、信用透支,想靠一人或一家之力去完成结婚、生子、盖房子、疾病、死亡等等这些人生跨不过去的一道道坎,谈何容易?



既然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难以办到的事,集合社会力量,是不是可以办到呢?当然可以。但社会上无缘无故的人,为什么要为你个人的事去投入呢?因此,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根据血缘、血统、同乡、同窗、同僚……等一切可能的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筹集每个人的少量资金,集中起来办某个人的事。这个月到你家,下个月到他家,这样每个人都为他人出力,等到自己也办同样的事情,需要用大额资金办大事的时候,别人也会过来为你筹资。中国古人就用这种朴素的智慧,发明了类似于今天互联网思维的众筹所达到的功能。



今天的人,可能出生地、上学地(特别是读大学)、工作所在地。。。往往都不一样,这样造成的情况是社会人际关系比较松散,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而且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透支等融资手段逐渐繁荣发达起来,因此,凑份子随礼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联系淡薄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一些经济和社会融资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比如农村乡镇、边远地区,凑份子还是相当有市场的。


“份子钱”的来历


网友豆芽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有社会学者就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那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后,盖房子、娶媳妇都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就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



所谓份子钱,就是在一个熟人圈中,大家集资向某人送贺礼。原本并不局限于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寿、满月、动土、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


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


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这规矩打从明朝开始后,一直传到现在。但在古代,人们更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到清末民初时,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 到六七十年代,不太流行送份子钱,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随出去的份子钱还收得回来吗?


国庆节举办婚礼的小蒙,除了自己的婚礼以外,还参加了三场婚礼。在北京顺义,三场婚礼下来基本上她一个月工资就没了。不过好在她当下就可以收回自己的份子钱了。对于结婚随份子钱,小蒙开玩笑说,当然是多多益善啦!

 

不过对于那些单身的人来说,就不这么觉得啦。


至今已参加过不下十场婚礼的小刘,今年早早地给自己安排了去云南的旅行。她说自己已经没力气回老家去参加婚礼了,想好好地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已经随出去的份子钱也不打算收回来了,但是以后除了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婚礼会随份子,其他婚礼也不打算参加了。我又不打算结婚,没必要在份子钱上花太多。”


小华认为,随礼就是随个心意,大家开心就好,不攀比不炫富,一切量力而行。不过被催婚是比较烦的事情,“那天我跟我妈说,同学结婚,能不能给我点钱(毕竟我还没毕业,又不赚钱),我妈超生气,我还以为是不愿意给钱,结果我妈说,怎么人家都能结婚,你怎么连个对象都没有!大概怕份子钱收不回来吧,哈哈,怪我咯?”

 

而90后花店老板娘——满天星表示,她宁愿收到一份用心准备的礼物而不是钱,她认为份子钱就是形式主义。


满天星说:“我从来都不觉得婚礼是为了收份子钱啊,所以我也不指望我送出去的可以收回来,毕竟我连对象都没有。我就觉得我办婚礼是因为生活需要仪式感,我需要办一场属于自己的婚礼,见证自己的幸福。大家总是用份子钱去衡量彼此的关系。其实如果我结婚我更宁愿收到一份用心准备的礼物,比如拒绝一切礼金,惟愿书与美好。”


来说一说你国庆参加了几场婚礼?

对于随份子,你怎么看?


来源:凤凰卫视

投稿:xtgxqtg@163.com(题目标明投稿or合作)




大家都在看


高新区这个社区上电视了!这样的表演还真抢镜啊!

中秋之后吃五宝,身体自然好,值得好好收藏~


优秀公众号推荐

包头讲吧:(微信号:baotoujiangba)

一个话题可以海阔天空、内容可以包罗万象的微语音、微视频、微动漫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