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乐加栋:经历20年最大挑战,房企洗牌接近尾声!供给端孕育十年一遇投资良机
2021和2022年,转型阵痛是房地产行业过去20年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伴随高杠杆、高风险企业基本退出市场,优质房企发展的良性循环趋势已经产生,2022年11月后政策明显转向,引导行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优质房企会承接行业资源,其基本面及估值修复机会值得关注。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乐加栋(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房地产首席分析师)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而过去两年,转型的阵痛使房地产行业遇到过去20年最大挑战。
01
经历20年最大挑战,房企洗牌接近尾声
2020年末,“三道红线”、房地产银行贷款两项集中制度出台,令房企融资端感受到现金流压力。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经营性现金流萎缩,部分企业出现信用债违约情况,导致公开市场融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正常现金流循环被打破,更多房企出现风险,筹资端环境呈持续负反馈循环。2021年7月,商品房单月销售面积增速转负,同比下降8.5%,仅时隔两个月,2021年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又同比下降3.5%,行业压力空前。
2022年,除了房价之外,行业其他指标均为硬着陆。根据统计局数据, 2022年商品房销售金额13.3万亿元,同比-26.7%,房地产投资13.3万亿元,同比-10%。和历史数据对比,2022年销售面积相当于2013年的水平,开工面积相当于2009年水平;若考虑城镇人口人均面积,则人均销售面积为1.5平方米/人,相当于2012年的水平;人均开工面积为1.3平方米/人,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注:城镇常住人口口径
房地产属于周期性行业,相比2008年、2014年周期底部的形成源于全球金融危机、高库存问题,本轮周期底部的产生,是在稳定市场的背景下主动进行供给侧改革,目的为扭转行业金融资源的错配,实现供给侧出清。目前来看,本轮改革目标已实现。2021年到2022年11月,境内外债务违约或展期的出险房企,其销售市占率已达30%,显示高杠杆、高风险企业基本退出市场,行业洗牌接近尾声。
这一态势下,政策环境已转向。2022年11月开始,“央行十六条”、支持房企发债融资、房企股权融资重启等三箭齐发,行业面临新的机遇。
02
政策转向,优质房企迎第二次成长机遇
2022年11月以来,供给端及需求端的政策力度显著提升,引导行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需求端,2022年11月国常会强调“指导地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解读会议中强调,要支持住房改善消费,着力改善预期,释放消费潜力,政策力度逐步深入。目前看,需求端的政策工具充足,且已从低能级城市向高能级城市扩散。相较2016年2月的政策环境,2023年需求侧仍有六成的政策空间,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的限购政策及首付比例方面。我们认为2023年需求端限制政策将持续宽松,释放需求,从而稳定市场、稳定房产价格。
供给端政策主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是防止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扩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随着“第二支箭”、保交楼专项借款、商业银行配套资金等政策落地,加之购房需求得以恢复,2023年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二是行业重新扩表。2022年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五项措施,重启除IPO外的股权融资,设立了符合政策要求的资本渠道,提高了房企资产变现能力。股权融资目的是引入增量资产,显示政策着手从供给侧恢复行业投资能力。不过,目前不少民企因资金风险,无法充分利用这一融资环境,央企、国企则更倾向于稳定投资、稳定资产负债表,因此,具备持续扩表能力的优质房企将会在本次补产能政策中最终受益。增量资金进入后,伴随销售企稳,预期这类企业将迎来第二次成长机遇。
03
2023年基本面:需求侧趋于稳定,供给端完成过渡
尽管政策着力推动供给侧恢复,但其产生效果要以需求侧复苏为前提。
整体看,中国房地产需求仍长期存在。根据普查数据,我国城镇化率在2010-2020年从50%提升至64%,平均每年提升1.4个百分点,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平均城镇化率为84%。相较之下,我国未来城镇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每年提升幅度会显著放缓。城镇化在过去20年为中国带来了大量新增城镇人口,房地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由刚需主导。目前行业正处于刚需向改善切换的过程中,但这不意味着需求的消失。
第一,根据七普数据,我国有28%的住房房龄超过20年,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分别占比32%、26%、21%、29%,改善需求长期存在。
第二,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前期阶段,接下来区域集约发展将取代城镇化,成为长期需求中枢。人口从低能级向高能级城市迁移、城市群的聚集都将带来大量房屋置业、置换需求。
第三,从人均面积来看,各区域发展不均。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人,其中东部为36.9平/人、中部为42.6平方米/人、西部为39.0平方米/人、东北为34.9平方米/人,东部地区的人均面积低于全国,仍具备改善空间。
2022年各区域板块存在分化,三四线城市体现出韧性。其中,核心一二线市场(A类)人口长期向好,面积下降但价格稳中有增,核心板块交易占比提升,非核心板块热度下降,但综合来看,景气度相对位置在四个板块中最高。次核心市场(B类)市场量价齐跌,长期人口吸纳能力弱于A类市场,市场普遍缺乏信心,需要政策持续放松以稳定基本盘。非核心三四线城市(C类市场)人口结构最优,置业需求以刚需为主,面积降幅最小,价格对市场情绪影响较小,也是比较明确在以价换量的市场。D类市场长期人口流出,量价齐跌(附表)。
可见,核心及次核心市场占全国近70%的份额,2021年其商品房销售金额12.5万亿元,过去十年其人口增长复合增速超过3%,具备较强的人口吸引能力。2022年,其在销售、价格及土地市场等多方面均体现出一定韧性,行业长期需求基本盘稳固。
不过当前,有四个因素影响需求端:一是疫情影响线下售楼;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居民收入预期,购房计划或推迟;三是房价下跌,观望情绪加重;四是部分项目停工影响居民置业信心。未来需求端政策的持续落地,将有效提升市场去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大拿地力度、开工效率、投资强度,最终帮助投资企稳,助力经济运行表现企稳回升。
展望2023年,中性情境下,二线城市限制住房消费的政策应放尽放,存量及增量贷款利率在当前基础上全年平均下调30个基点,房价水平基本稳定,交付问题因此不会进一步扩散。预计2023年一至四季度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30%、-12%、0%、8%,销售金额增速分别为-31%、-11%、3%、15%。二季度降幅显著收窄,三季度开始量价齐升,最终市场总量恢复至12.8万亿元,同比下降5%。销售面积预计为12.8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销售均价预计同比提高2.8%。
乐观情境下,一线城市局部放松,二线城市应放尽放,类棚改政策适当推进;存量及增量贷款利率全年平均下调50个基点以上,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上涨迹象,违约企业项目进度逐步恢复,直至2024年完全复工。在政策空间释放超预期、各地支持购房需求的政策较为充分的情景下,2023年销售金额预计有望回升至14.1万亿元,同比增长5%,销售面积预计为1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
具体可以从土地出让、开工、竣工、投资四个方面进行展望。
土地方面,2023年土地出让金预计将下降4%。2020年行业拿地力度即拿地金额/销售金额为43%,2021-2022年,该数据分别为37%、35%,拿地力度连续两年下降。中性预期,假设市场去化率平稳,投资强度与2022年基本持平(35%),预计2023年600城将出让金规模4.6万亿元,同比下降4%。
开工方面,2023年新开工率预计将下降9%。在2020年之前,600个城市的商住用地成交面积到新开工,基本体现为2期滞后即半年,在2020年之后则为1期滞后即3个月。2022年全年新开工/土地的比例为79%,较2021年的83%下降4pct。2023年,我们预计开工率基本稳定在78%左右,600个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为15亿平,对应11.7亿平米新开工面积,较2022年同比下降9%,降幅收窄。
竣工方面,2023年竣工中性预计将下降8%,乐观预计为增长5%。通过分拆一二线、三四线历史期房、现房销售情况,可以得出未来每一期的理论竣工值。理论竣工和实际竣工存在偏差,根据测算,2022年未交付缺口/理论竣工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4%、9%、25%。偏差的影响来自疫情和停工,中性情景下,假设2023年其维持25%不变,那么2023年竣工同比将下降8%。乐观情景下,假设2023年其比例下降至15%,那么2023年竣工预计同比增长5%。
投资方面,2023年投资中性预计将下降13%,乐观预计为下降6.6%。基于土地出让、新开工、退出施工的预测,预计2023年总投资11.55万亿元,同比下降13.2%,2023年下半年投资降幅收窄,2024年投资企稳。乐观政策环境假设下,供给侧数据的整体降幅将大幅收窄,预计2023年全国商品房投资金额同比下降6.6%,下半年基本企稳。
04
供给端孕育十年一遇的投资良机
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大周期底部,这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到来。
大周期底部形成,一般基于三个判断条件:一是土地出让金同比连续负增长;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过快下行;三是GDP增速低于目标值。截至目前,满足三个条件的只有三个阶段,2008-2009年、2014-2015年、2021-2022年。
从历史经验看,大周期买点往往出现在政策改善及景气度底部,如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申万地产板块绝对收益均为178%。
大周期的特点是政策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2008、2014年的经验是在基本面复苏并企稳向上的进攻阶段,收益往往最为明显。在进攻阶段,表现最优的公司一般为低估值、高销售成长、高业绩成长的公司。此外,与复苏周期与投资逻辑相切合的特定主题也存在投资机会。
从当前时点来看,地产行业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经济企稳,不会仅在市场量价企稳后就转变方向。我们预计,在投资企稳前,均为地产股的“进攻阶段”,政策持续落地将利好强信用企业,寻找低估值、高成长的投资逻辑不变。基于对2023年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认为,地产行业的投资机会或将持续一年。
从投资标的看,本轮周期通过供给侧改革,出清了很大一部分民营资本,土地市场回报率有所提升。新进入行业的资本需要风险补偿,未来行业将维持较高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ROE)获得系统性提高。地产企业发展增速中,beta(被动收益)由行业决定,alpha(超额收益)由企业获得资本金的能力差异决定。理论上,资本金增速越快,销售增速越高;而股权债权类资金,一定会优先选择强信用、强投资的企业,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趋势已经产生。因企施策背景下,优质房企会承接行业资源。当前,信用差异在融资-拿地的经营链条上迅速传导,并在各家房企推盘及销售上体现,强信用、强投资的房企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传统高杠杆、高周转的民企则因持续暴露风险而掉队。
随着疫情、信心不足等影响因素逐渐减弱,预计未来基本面将缓慢进入复苏通道,此前维持强投资力度的强信用房企,将表现出更强的规模及业绩增长弹性,强信用、弱投资的企业也将随市场改善逐步恢复正常投融资运营。板块及优质房企具备基本面及估值修复空间,可关注其投资机会。
图3:主流60家房企信用及投资分类分布
风险因素:政策落地节奏不确定,基本面表现不达预期;供给侧产能缺口修复不及预期。
- END -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新财富2023年1月号·电子版
《第二十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
中国特色估值之路,证券研究行业20年》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