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进口结构变化:消费品占比上升,中间品出口大国崛起,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王静 新财富杂志 2023-07-09



中国进口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变化。进口消费品占总进口比重上升;进口中间品占比下降,中国正从中间品进口大国逐渐向中间品出口大国转变;进口资本品占比稳中有降。


中国进口在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外部分消费品在质量、安全方面仍有差距,初级中间品进口定价权缺失,部分核心零部件存在“卡脖子”问题,高端数控机床、光刻机等制造设备仍受制于人等。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王静(中国银行研究院)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提出“拓宽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渠道”。扩大优质商品进口能够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也能推动国内企业提升效率、加强品牌建设,实现供给端的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国进口规模快速增长,进口结构也在变化。


按照广义经济分类法(Broader Economic Categories,BEC),全部商品可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三类。从这三大品类来看,进口消费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10年的7.8%上升至2021年的11.1%;进口中间品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主要进口品类。2011年该占比为52.3%,2020年下降至46.7%,2021年略有回升;进口资本品占比稳中有降,从2010年的43.2%下降为2021年的38.6%(图1)。


图1:我国进口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ind,WTO,中国银行研究院


01

消费品进口增速放缓,结构分化


2010-2021年,国内消费品进口金额不断增长,但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新冠疫情暴发后,消费品进口增速有所回升(图2)。其中,蔬菜、肉类、乳品等食品进口增速较快,2020-2021年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5%、29.5%、23.6%,较消费品复合增速高出18.8、13.3、7.4个百分点。疫情使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场景受限,居民对食品等商品需求增加,或带动相关消费品进口增速回升。


图2:我国消费品进口金额及其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从全球占比来看,我国已成为消费品进口大国,消费品进口与全球消费品进口的比重由2015年的4.13%上升到2020年的5.68%。从消费品进口占国内总进口比重来看,消费品逐渐成为重要的进口品类。近年来,中国居民进口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19年商务部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4.1%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购买进口消费品。其中,消费者对化妆品、珠宝首饰等进口商品的购买意愿最为强烈。京东发布的《2022进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1年县域农村市场进口品牌商品成交额增长174%,县域农村市场在宠物生活、美妆护肤、营养保健品类的进口品牌商品成交额分别增长2.7倍、2.3倍、2.1倍。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消费品进口呈分化特点。


一是汽车、半耐用消费品进口占比下降。半耐用消费品指消费者不需经常购买、但购买时需仔细挑选、能够使用一段时间的消费品,如纺织品、鞋帽、家具等。2020年“国六”标准实施后,部分进口车因无法满足排放要求而延缓进入中国市场,进口汽车金额下降了9.2%。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对汽车、半耐用消费品的进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同等价格下,国产品牌的配置、质量往往更加优越,削弱了进口品牌的竞争力。


二是加工食品、饮料占比稳中有升。不同于汽车、半耐用品,在食品领域,中国消费者往往会将“进口”与安全、优质划等号,消费者日益注重食品安全,带动食品饮料进口快速增长。


三是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农产品的工业、医疗等用途日益丰富,加之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农产品需求稳步扩大。同时,为缓解国内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资源压力,近年来政府对农产品进口采取适度扩大的战略,带动农产品进口增速提升。


从中国消费品进口来源分布来看,美国是主要来源国。此外,从巴西进口消费品的增长态势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巴西之间的粮食贸易发展较快。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超过了美国;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中国减少了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首次从巴西进口玉米,巴西逐渐成为国内粮食进口贸易的重要伙伴。


国内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导致部分消费品进口和出境购物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能日益重视,尤其是在食品领域。本土供给不能完全适配高端消费需求,导致部分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同时,海外购物趋势加强。疫情暴发之前,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支出连续8年位列全球第一,2019年出境游消费超1338亿美元,增速逾2%。


此外,国内外产品价差大也是居民出境购买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税目较多、税率较高,进口消费品从入关到消费者手里通常会被征收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三个税种。自2015年以来,部分服装、箱包、鞋靴、特色食品、药品的进口关税已陆续降低,但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仍有待进一步降低。二是国际品牌商差异化定价,虽然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国际品牌商的差异化定价存在抑制作用,但目前高端商品的中外价差依然较大。海外购物需求增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缩减、物流等相关就业机会流失。


02

中间品进口占比下降,

定价权和产业转移趋势值得关注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中间品进口始终是主要品类。进口中间品促使国内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使用发达国家生产的高技术零配件、高端生产设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中间品进口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2021年,中国进口的半成品占中间品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初级中间品、中间零部件占比呈下降趋势(图3)。


图3:各分项占进口中间品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Wind,WTO,中国银行研究院


对于初级中间品来说,其进口占比较高,定价权缺失值得关注。


2010-2021年,我国进口初级品占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属占比最高的进口中间品。目前,我国超过80%的铁矿石、铜、铂需求依靠进口满足。新能源金属,如锂、钴、镍、铂,对外依赖度也分别高达69%、66%、98%、87%。


我国进口初级中间品较多有三个原因。一是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规模逐渐增长,并向全球价值链上游逐渐攀升,进口初级中间品可以补充国内的生产需求缺口;二是原材料资源分布不均、开采成本高。以石油为例,国内石油资源多位于内陆荒漠的深层区,对开采技术要求高,目前国内石油开采成本约为每桶50美元,相当于中东地区的4倍左右;三是原材料替代技术进展缓慢。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全球铂需求大增,供应出现短缺,欧洲已出现用铁替代铂应用于燃料电池的技术,而我国的技术研发仍未取得突破。


在全球初级中间品市场中,强大的购买力并没有改变国内是价格接受者的局面。一是由于我国企业集中度较低,无法形成影响寡头垄断的合力;二是商品期货交易价格已单向影响现货交易价格,使商品交易价格脱离了现货供求关系,金融机构的定价权有所加强。


对于半成品而言,其进口占比稳中有升。


2010-2021年,我国中间半成品进口金额呈上升趋势。从主要产品来看,我国进口的半成品主要是钢坯、塑料、化纤等半成品。


从国际经验来看,沿产业链攀升通常会带来半成品进口减少。2010年,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现整体向上游攀升的趋势。国际政经格局变化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限制政策,为使终端产品能够顺利出口至全球,国内企业不得不进口国外半成品,或将本应在国内完成的半成品生产环节转移至国外。


而零部件进口目前占中间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部分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2010-2021年,中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有所下降,反映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产代替进口效果显现,中国自主创新水平有所提升。从半导体等重要领域看,2020年以来零部件自给率明显提升。半导体晶圆产线中,2020年真空泵国产化率为16.7%,2021年国产化率快速提升至30%。相较于进口零部件,国产零部件具备交期短、服务本地化的优势。


虽然近年来零部件进口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关键核心零部件仍然面临“卡脖子”的问题。2020年,中国科学院列出35项“卡脖子”技术清单,其中11项是零部件(表1)。



03

国产替代战略下资本品进口占比持续下降,但仍需加强创新生态建设


2010-2021年,中国进口资本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仪器和用具、办公室机器、自动数据处理仪器。从具体产品来看,高端数控机床、光刻机、真空蒸镀机等仍严重依赖进口。


相较于中间品,资本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改进、研发效应的溢出更具有长期影响。进口资本品的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生产规模。与进口中间品相比,进口资本品后,企业更有可能开展研发活动,其生产率和规模的增长速度也更快。从长期来看,通过增加员工培训、机器设备蕴含的高新技术溢出,进口资本品对企业有较为长期生产率促进效果。


同时,进口资本品对研发活动的诱导效应更为明显。有研究测算,中国资本品进口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占总生产要素进口的50%以上,其中,25%来自于长期效果和研发诱导效应。从投资效率看,每进口1美元中间品平均能带来2.2美元的额外收入,而每进口1美元资本品平均可以带来13美元的额外收入。


我国进口资本品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国产替代的持续进行。随着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大、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提升、企业降低成本需求增多,近年来,资本品国产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虽然资本品国产替代进程持续加快,但目前仍面临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创新生态系统有待建设。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赖以存续、发展的环境。从中美创新生态对比来看,美国的创新生态以合作、开放为主,将竞争者捆绑到⼀起,谋求彼此发展。以谷歌为例,为激励开发者加入,谷歌系统收取的应用销售佣金极低,通过与开发者分享共同创造的价值,谷歌打造出了全球最为成功的软件层。中国的创新生态以竞争为主,零和博弈、迫使用户二选一、“杀熟”等做法层出不穷,过度的竞争实际上消耗了社会资源。


第二,中国部分企业仍然停留在追求利润“短平快”的认知里,产品研发设计、工艺改进、市场营销等环节均以提高收益、利润为核心出发点,资本市场估计体系的底层逻辑是短期现金流。这就导致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有所忽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诞生短期内无法实现产品落地的前沿技术。


04

未来进口结构的两大趋势


首先,要多措并举促进进口多元化。


一是产品多元化,通过降低税率的方式满足居民对进口商品的合理需求。调整粮食进口结构,提高不同作物的进口替代性,增加大麦、高粱等作物进口。二是来源多元化,尤其是在农产品领域扩大“朋友圈”,主动开辟新的粮食输华通道,如缅甸、南非等。三是渠道多元化,积极发挥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的平台作用,助力全球优质消费品精准有效地对接我国市场。大力发展新兴业态,进一步优化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增加进口产品的触达性。


其次,创新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望加强。


一是前沿核心技术的创新短期内难以转换为实际效益,需要发挥政府力量,对有科技创新潜力的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对边缘交叉学科的融合提供研究平台,形成鼓励核心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行业龙头企业需搭建行业的基线底座,开放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创新资源、融合发展的格局。三是科技金融有待深度融合,引导资本市场形成尊重科技、理性估值的氛围。

- END -

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新财富2023年6月号·电子版

《资本合伙人

2023董秘价值报告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

点个在看天天涨涨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