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打破自身局限?” ,看完这9部高质量访谈节目就知道了

干货帮 2021-01-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咸鱼人生自救指南 Author 拒绝咸鱼


阿干说
这9部宝藏谈话类节目,绝对值得所有人一看。
打破偏见带来的局限,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但看到的越多,你越会发现:“世事皆可原谅。”

来源|咸鱼人生自救指南(Liduoyu01)

作者|李多余


“我们如何不带偏见地看待世界?”
所谓偏见,就是局限。
想要打破局限,要么,你去看到更多的世界,更多的人;要么,你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思辨。
当你知道的越多,可容纳的便越多。如木心所言,诚然觉得世事皆可原谅。
今天推荐的这9部高质量谈话类节目,每一个都是宝藏级别。除了介绍内容,我还会和你分享我的观看角度,应该看什么,可以怎么思考,如何用来启发自身,打开格
看什么很重要,怎么看更重要。

1


杨澜:《杨澜访谈录》全集
观看渠道:B站搜索

强烈、强烈、强烈推荐。
这个节目从2001年一直做到2014年,谈话对象涵盖演员、编剧、专家、学者、体育明星高管、科学家、总统等等等等。
包括韩国总统朴槿惠,美国第39任总统詹姆斯·卡特,耶鲁大学教授,李彦宏,星云大师,王石,王健林,空军专家,英国首相卡梅伦等等,都上过这个节目。
不管你想拓展哪个领域,对什么人好奇,基本都可以在这个栏目里找到有质量的对话,每一次访谈都能带来不同领域的启发。
比如【人才启示录】这三期,采访了三位高管。其中提到关于目前国内人才选用的问题。有企业斥资一个亿,招来100名年薪百万的高管。但几个月后真正能留下的有多少?
个位数。
为什么?
不是企业不想要人,企业很缺人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国加入全球化时间并不长,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CEO着实不多。
而向下各个层级呈现出的状态大致相同,真正的人才永远是稀缺。
同时三个不同的被采访者对于“人才”的标准也是大同小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热情;信念;影响力;利他性。
其实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看杨澜的访谈,观众和被访者都会轻易进入一种认真思考的状态。
一方面,她的专业度使得每一个采访前期准备都非常扎实,不会问出浅薄的傻问题,每个问题都很有价值;
另一方面,她本人又非常有亲和力,看的时候会很舒服,有一种“柔和的深刻”。(此处和后文对比许知远、易立竞、鲁豫,就可显出她的高妙来)
所以每次看这个节目,不论是听观点还是自己思考其中的问题,都能让人有豁然洞开的感觉。
完整采访大概40分钟上下,非常适合下饭或者路上观看。
再说一遍,真的强烈、强烈、强烈推荐。 

2


综艺-《2019主持人大赛》
观看渠道:央视


专门把这个提到前面,因为真的超级超级推荐。
每次我有压力、迷茫的时候,都会把这个翻出来看,真的每次都能给我新的力量。
撒贝宁 / 康辉 / 董卿 / 敬一丹 / 俞虹 / 丁勇 / 鲁健 / 朱迅 ……
他(她)们不止是一群优秀的主持人,更是代表着中国形象的名片,是站在国际上的门脸,是最“拿得出手”的一群人。
因此不论是出于国家标准还是自身要求,他(她)们从三观、思考、表达,到谈吐、仪态、礼节,都得是5A级水准。
看着他们可以让人清晰地感知到,原来优秀是这个样子。原来专业是这个感觉。原来多读书是这个效果。
只有见识过什么是“好”,才能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
董卿的优雅淡定出口成章,康辉的一针见血但又留有情面,撒贝宁的亦庄亦谐信手拈来,还有每个人从专业层面出发的点评,看待问题的角度,都能让人有所启发。
一个能说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的人,跟着他们走准没错。
除此之外,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感到委屈,或者很羡慕别人的快速成功时,这个节目也会一棒子把我敲醒。
比如像撒贝宁所说的: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好主持人,我想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会有很多的故事告诉你们。比如说坐在这里的这两位。你们知道董卿做《朗读者》,她作为制作人,开会经常开到半夜两点三点。舞台上每一个细节,她都要把它打磨到最完美。康辉我跟他在同一个化妆间,我本届大赛最大的愿望就是哪一次我能比他来得早。每次我走进化妆间,他永远已经在那。永远他的桌子上一堆比赛的资料,他在做案头工作。我就想我哪一次能比他来得早,但你没办法,你碰到一个住在化妆间的人。”
总有人会把“格局”和“情怀”混为一谈,但这个认知其实是狭隘的。
格局并不是脱离了柴米油盐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行动。
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去做事,怎么去思考。
当你能够不计成本地打磨自己的作品,数年如一日坦诚、无私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你的格局就是大的。当你可以体面地、坦诚地赞美他人的优秀,你就是有大格局的。
冠军邹韵小姐姐在最后的表达中有一段话,时常在我心中回响:
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够惊艳跳脱。但九年时间,踏踏实实跑扶贫,跑报道,写稿子,做直播,最终,她能够力压群雄,站在舞台的最中央。
她说:
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这种对于朴素价值观的绝对践行,不被浮华所迷的踏实,令人敬佩和着迷。

3


梁冬-《生命·觉者》
观看渠道:优酷(付费)

“吃过梨才知道梨的味道是什么,了解了佛法才知道佛法是什么。”
难得的针对生命、佛学、心性进行讨论的谈话类节目。
豆瓣上只有277个人看过,相比其他几个推荐来说非常小众。但是口碑极佳。
看似玄而又玄,但实际上是和包括北大教授、计算机学者凯文凯利、宗萨钦哲仁波切、美食家蔡澜等各个领域的牛人进行对话,讨论文明,生命,道法,佛学,科学,中医等等话题。
“到外面找答案越来越难,所以我们从内寻找。”
“最近这三年你常常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节目中探讨的话题、角度大多都是一般生活中很难有机会去碰触到的,但是又切实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论是作为访谈来看,还是思考其中提出的问题,把自己当做“受访者”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不过不建议按照他自己设立的定位去看。
不要把这个当做科学或者伪科学,不要试图从中学到“长生不老”、“医疗保健”的路子,而是关注其中的观点、角度,沉浸入话题内,产生自己的思考。
虽然要付费,但是值得付费。

4



窦文涛:《圆桌派》《锵锵三人行》
观看渠道:优酷、爱奇艺等
看窦文涛的节目重点不在于他们聊什么,而在于看窦文涛本人。
他的几档谈话类节目都还可以,不好不坏,下饭可以,但是看完也不会有很强的冲击感。
比较有看点的是他本人。
窦文涛不论是作为一个主持人还是一个嘉宾,都有非常强的向下兼容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情商高,格局大。
比如看《圆桌派》,你能看到他经常给插不上话的蒋方舟递话,或者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求知者”向上提问。
他是真不知道么?
当然不是。
他从96年开始做主持人到现在,被选为“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2004年度最佳电视主持人。他读过那么多书,对很多问题想必心中早有无数见解。
但他懂得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克制自己表达的欲望,去扮演一个衬托、引导他人的角色,区成为一个得体的、让人舒服的倾听者,而不是自我张扬。
在《主持人大赛》中撒贝宁曾针对邹韵的“底气论”发过一句评论:
站在这个舞台上需要底气,但还需要一种气,叫做服气。有些优秀的人,就是比你还要努力。
这种敢于低头的谦逊本就是格局的表现。而窦文涛同着其道。
他当然有“表达”的底气,但他服从身份的要求,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正是“做人”的格局。
他像温水,可以自然地把一切好坏都引导出来,但又不卑不亢,从中还可零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亮点,招人喜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懂怎么聊天、不会说话、不懂怎么与人相处的,看他就对了。

5


许知远:《十三邀》
观看渠道:腾讯


既然提到窦文涛,可以提一下他的“反面例子”,许知远。
许知远是出了名的不讨观众喜欢,但是他的节目却值得一看。
他不讨人喜欢,根源其实是因为他的个人存在感太强,作为一个采访者过于喧宾夺主,有种“过分严肃”的深刻。
但恰恰是这种独特又强烈的存在感,让他像味道强烈的泡姜,特别能够对比出别人的味道。
看《十三邀》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自己提前预设立场,然后再通过许知远这种偏门的提问进行强打破,这就很有意思。
比如看李诞。
你以为他很丧,很佛,和你一样。但事实上在许知远的提问下,他逐渐展现出的真实吐露实际上是有思考、有内涵的。
预设的人格和实际呈现的人格从而出现冲突。
看完后再去查一些资料,报道,甚至可以读读他的《宇宙超度指南》,就能深刻感觉到,他是曾经到达过一个高度,然后把自己打破了,再重新立起一个行的自己。
这种“破而后立”的经历就很能解释一些问题,比如最后为什么是他成了,而不是王自健、王建国。
再比如看马东。
他和蔡康永一样,是真真正正的世家子弟,大师之子,央视出身,海外求学,大企创业。他是能够写出“伤情最是晚凉天”这种判词的人,但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一个老板。
我看《奇葩说》的时候,会很刻意留意马东的发言和举动,有时惊艳,有时让人感到疑惑,甚至反感。
但当他在《十三邀》里说出“人生的底色是悲凉”时,你就会意识到,他和李诞虽然出身经历完全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入世的行为其实是源于出世的思维。
随后便会理解他作为一个商业人的本质,以及身上文化标签产生的冲突。会去思考他们这一类人的共性,进而反身观照,思考自己,世界就可拓宽一点点。
而如果没有许知远的进攻,你很难听到他们说出这种话。
他像一把天真的屠户刀,不分高低地斩下去,直接露出肌理,让观者有种透视的快感。

6


综艺-《奇葩说》
观看渠道:爱奇艺

如果前面几个算教科书,这个就算练习册。
包括《奇葩说》和《奇葩大会》,我都是一期不落地看过去。不论是锻炼思辨能力还是观点的切入角度,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工具。
这档节目想要看明白,有收获,至少有四个看法:

1.看观点。

2.看行为。

3.自我代入,左右互搏。

4.上帝视角,看发言背后的源头。


真的很耐嚼。
看观点,不在于观点本身是否“正确”,而在于观点的切入角度,思维方式,思维高度。
比如蔡康永曾经发出的质问——“我们人类怎么可以如此傲慢”,让我瞬间被点醒,原来很多错误的行为其实正是源于人类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傲慢;
比如黄执中与李诞关于“救画还是救猫”的精彩对垒。前者让我意识到居然可以有“遥远的哭声”这么精妙又有寓意的表达,后者则直接重拳出击,点破许多虚伪文人的面具——
“我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分子朋友,他们知识多了之后,他就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也不苦其心志,他也不劳其筋骨,他就天天想怎么牺牲别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个世界维系靠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而正是这些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一下子就跳出艺术和动物这样的话题,而是把看待问题的维度拉高到历史,人性。
而将自己代入其中,这道题给我答,我能想到哪一层?能想到几个点?能切换哪几个角度?能站在多高的维度去思考?
所谓思辨,就是如此。
观点之外,还可看行为。
尽量让自己跳出来,看人群是怎样被影响的,看几个主持人的高维度和普通辩手的区别,以及他们各自身份影响下的言行。
这样换个角度就会感觉到,《奇葩说》其实是一档非常好的大众行为研究教材。
人群在意的是观点么?
看每次令人迷茫的投票就知道,大众在意的是情绪,是共鸣
一个人振振有词说出来的话就是他自己内心认同、行为上遵循的么?
很多话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有人想听,有利可图。
艾力为什么会一上场就掉票,真的是因为他太鸡汤,或者说的太差了么?
为什么到了后期肖骁会变得像是“换了个人”?
为什么黄执中可以牢牢抓住现场听众?大众的注意力是怎样被操控的?
跳出节目本身去思考,往往能看到更多东西。

7


《和陌生人说话特别节目——不可说》
观看渠道:腾讯

比起访谈类,这个是真正的“对话类”。
这是前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做的一档栏目,目前出了三个系列。前三季都是找一些素人进行对话,一些边缘人,争议人。
比如“大力出奇迹”的大力哥,比如杀马特教父,比如杀人犯、抢劫犯。
而特别版特别惊艳,是让话题中观点对立的陌生人坐在一起交谈,产生观点碰撞,从而引发思考。
不预设立场,不做评判,只做呈现。
涉及的话题包括颜值、癌症、暴富、丁克,每一期都很尖锐。
比如其中的第一期《颜值》,英国剑桥女硕士、知乎40w粉丝的纯天然女神王诺诺,对话14岁开始整容、花了400多万动脸的富家女吴晓辰。
开始前我更看好王诺诺,觉得她真实、自然。但看过节目之后,却觉得吴晓辰更real。
真正的“真实”不是我坚持本来的样貌,坚持不整容,觉得动了整容手术就是“坏”的。
而是我接受真正的自己。
其中就包括接受自己对于外貌的执念。
我非常不喜欢现在自己的样子,我愿意承担整容后带来的副作用,我也承认我就是爱美,就是在意。
这就够了,这就很真实。
这个节目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不管你持哪一方观点,都能看到和自己相悖的观点,相悖的选择,相悖的理由。
而借这个机会,你可以站在第三方而不是对话方的角度去观察“反方”的观点,观察对方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选择。
借此可以提出至少两个关键问题:
  • ta为什么会这么想?
  • 我为什么会那么想?

通过看到别人,再通过跟别人碰撞看到自己,这就是自我观察和自我打开的过程。

8


财经类-《对话》《吴晓波频道》

财经类的访谈我看得不多,这两个算是比较通俗的,只是年代比较偏早。
《对话》主要是和一些经济、商业类大咖进行比较深的访谈,《吴晓波频道》偏商业分析。
有能力的也可以去看一些官方频道的财经栏目,包括新闻解读和针对性的采访等。
我的财经知识主要来源于纪录片+商业类书籍,之后会在这两个类目的推文中多推荐一些。
此处推荐36kr(36氪)和虎嗅的文章。前者科技后者商业,作为入门级读物分析大多深入浅出(但是不排除有一些广告),而且他们家编辑眼光很好,经常会收录一些很不错的文章,作为筛选平台也值得关注。

9


易立竞:《立场》《易时间》《易见》
观看来源:爱奇艺

放在最后一个,纯属出于主观原因。
我对她又爱又厌。
讨厌的点是她的交流让人觉得不舒服,不友好。这不是许知远那种“我要坚持我自己”的固执,而是“我要向你发起攻击”的尖锐。
她的很多提问都是带刺的,特别容易激怒别人。
但喜欢她的原因也是这个。
易立竞可以替众人成为那个讨厌的人。
她会问出一些直击命门的问题,逼得你不得不直面一些羞耻的、底层的、令人尴尬的不想回顾的时刻,从而真正击穿自我。
用豆瓣网友@思维的翅膀的话来说:
“她就像外表严厉但内心关爱的班主任,问题尖刻但不恶意,让人害怕又愿意相信。”
相信与否暂且不论。但是这种尖刻下就会产生交锋,而交锋就会进一步逼问出“真我”,就可看见一些防备、包裹侠看不到的真实。
比如《立场》中她采访周杰的一期。肉眼可见的交锋,却也让人看到周杰冷峻、孤傲的思考和处事态度。这种冷和傲不是易立竞的逼问,是很容易被隐藏起来的。
再比如,在她赤裸裸的逼问下,你可以看到黄晓明身上明显的成长痕迹:
年少成名,万事胜意,众人嘲讽,名气消退,无戏可演,千夫所指,陷入抑郁,自我开解,坦然重生。
易立竞问他,你现在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评价么?比如笑起来邪魅狂狷、杰克苏、自恋、演技不好、二。
他说:

“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心理上的历练是非常重要的,要尝试那种被狠狠夺走的感觉,掉入冰窖的感觉,莫名其妙被千夫所指的感觉,要尝试你做错了事情被批评的感觉,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她“审问式”采访,虽然让人不爽,但又让人很爽。


最后。
为了写这篇文章,又断断续续挑着把上面提到的节目看了一些,再次确认过眼神,是我值得推荐的人。
除了这些,还有央视的《面对面》,香港的《志云饭局》,有凤凰网的《非常道》,曹可凡的《可凡倾听》等等,都是很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但是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娱乐性太重,这里就不做详细推荐了。
我自己是这两年才养成的看访谈的习惯。一开始是因为工作需求,后来就成了爱好。因为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方,也可以被启发,可以看到自己。在参照中思考,在观察中顿悟,所谓的“上帝视角”,不外如是。
因为篇幅问题,具体的节目、人物评说无法展开。如果有你特别感兴趣或者还没弄明白,或者喜欢听我嘚嘚的,都可以留言让我知道。
*本文作者:李多余,一个坦诚的文字工作者,专注18到28岁个人成长。知乎成长领域优质答主,获赞及收藏100w+,柔软又硬核的行动派。用行动解决焦虑,用思考对抗迷茫。“我想陪你变好,希望你能陪我成长。”个人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知乎 @李多余。

— END —


为打破局限:转发、在看、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