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IFP分享| “感恩的菜心,要忍耐!”
地址:北京市798艺术区706北一街B7-3A四楼(近“天真者绘画"丁字路口,楼前有歪脖树)
此次,激发研究所将邀请我们空间的好友“对方”,分享她几个月前在中国西北的考察调研。以下是她为此次分享写下的介绍:得益于民宗局频繁的召集,7月,我在S市参加了一场神奇的饭局:和两位来自不同信仰的神职人员同吃茶餐厅,我们点了一盆“宁夏菜心”——这是每天要发往广东的500吨菜心中,仅有不到0.5%流往本地中的几颗。
本以为这会是一场难忘的信仰大讨论,结果却出奇的无聊。他们与我相对无言,只好谈天气和地景来搪塞全程。饭终,我送出了一个水瓶。
‘乐乐,你拿好这个水瓶,以后这就是信物了。不管你长得多高,多漂亮,以后拿着这个瓶子,姐姐就能认出你。’
在场的另一个回民朋友说出了这句妙语。回看笔记,我在这句话面前停留久矣,比那时更切近地感受到朋友的宽厚。更重要的,还有这位朋友的时间意识。我被西北日新月异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掀翻,认为一出口描述,事物就已流逝……他却能想象在更长的时间后,我们还会再见面、再辨认,到那个时候,我们也还会是朋友。我们明明亲密地生活在一个空间,却在不同的时间观与世界观里几乎越滑越远,而且这不是新事。身处‘回族自治区’,大部分汉民却仅仅将回民认成‘不吃大肉’的人。回的民族化有其独特的民族政治背景,却在事实上风情化了伊斯兰,谁曾在这种风情中获益?差一点被打造为全球穆斯林之都的银川,今天落到了哪里?全球乌玛的号召力在80年代以后与日俱增,不同性别是否被平等号召?
毫无疑问,我在西北的观察只是一个小角,其与更大世界的联系令人沸腾。同样的激动心情,也曾在40年前强烈吸引过另一位北京来的年轻人。
巨变的十字路口不是走过去的,而往往是降临的。在历史的关口,人类学的观察可以提供什么?我想转述三个在西北发生的故事(银川、临夏和平罗),它们可能不太起眼,但说不定是一把蒙灰的金色钥匙。激发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vocation (简称 IFP)是成立于2010年的独立艺术集体。通过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结合,激发研究所旨在以合作的方式联结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文化生产和交流。基于对独立艺术机构在社会中的动态性的思考,激发研究所发起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驻地、项目研究、研讨会、展览、工作坊、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