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MSCI的客户怎么说——为何又一次对A股说NO?

2016-06-16 半泽直树 中信建投证券酒仙桥营业部 中信建投证券酒仙桥营业部


原创作品,封面图片来自豆瓣,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您的配合。



又被晃点...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每次都能找出新的拒绝理由。较之前两次,这回证监会不可谓不努力,在自己能决策范围内表现出极大的诚意,然并卵。那么,我们要问了,究竟为什么?


MSCI不是说得征求其客户的意见作出最终决定嘛,那我们看一看MSCI客户的反馈,分享来自台湾元大投信的投资经理林忠义。


2014年被拒的三个问题:额度分配的问题;资金进出流动性的问题;资本利得税的问题。


在额度分配问题上,希望外管局的分配上更透明,更有效率一些,更多一些。当时据说外管局是这么回应的:已经开放给全世界这么大的QFII、RQFII、沪港通你们都用不完,为什么还要额度?外资则认为如果中国股市真的涨了,他们需要资金能很快速的进入中国,而这时候如果再慢慢申请就来不及了。


中国官方在今年的2月针对QFII额度有所放宽,采用申请基本额度的制度,即不再针对每个产品给多少额度,视管理机构背后管理的资产有多大,管理资产规模越大,得到的额度将越多。


资金进出流动方面,以前QFII每月或者每周才可以出去一次,而目前外管局允许每日汇出一次,但是每日汇出的月度总额不能超出去年申请总额度的20%。外管局希望钱进来,但是慢慢出去,这个法令三年都没有松口,可见外汇是外管局很在意的点。


而关于资本利得税,目前有3年不征收的规定,但3年以后暂时未有进一步明确说法。   


2015年又出现了一个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是从沪港通衍生而来的。主要外资关注进入中国市场买入股票会不会使自身权益受损。因为中国监管机构采用的是ID的系统,即谁来申请就认谁了,而通常代替外资来申请额度的是托管行,中国监管机构最终认定的可能是托管行的权益,这样对于背后真正的投资人来讲,会有所有权没有保障的疑虑。


这衍生出来很有趣的一个点,针对这个问题MSCI跟我们沟通,亚洲区的法人几乎没有这个问题,欧美的法人几乎都有这个疑虑。为什么亚洲区的法人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申请的过程中都会觉得交易所就是官方,中债登就是官方,怎么可能会倒?这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信用。而西方的文化觉得交易所是公司,怎么可能不会倒?双方认知是不一样的,这个意义上产生蛮大的差异。


中国证监会回应:任何最终投资人的权益均受到中国及当地法律的保障


而2016年又新衍生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大规模停牌,第二个是资讯反垄断(金融产品预先审批限制)


2015年股灾时期A股上市公司可以1000多只甚至2000多只停牌,停牌可以一个月、两个月到半年,这个对于外资是很大的震撼。事实上也影响了一些产品,所以这个问题才被提出来。


中国官方回应:上交所和深交所联袂发布有关上市公司停复牌的新规,严格控制停牌时限,并细化停牌期间的信息披露和延期复牌程序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资讯垄断(金融产品预先审批限制)的问题,外资如果要用中国股票的价格或成交量等等这些资讯,需要跟交易所申请,交易所说OK才可以发产品,然后可能主管机关也要同意。


这个问题MSCI也跟我们反馈,全世界的反应也分两极,亚洲国家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欧美国家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呢?以台湾的例子来讲,台湾发中国相关的产品,除了申请QFII额度以外,我们本来就会知会交易所,本来就会跟主管机关打招呼,中国人做事面面俱到,取得大家的同意发产品。但是欧美都不理解,都已经申请QFII额度了,拿QFII额度做什么产品还要经过中国交易所同意,他们觉得很奇怪。如果现在已经发行了产品,我去申请,却申请不下来,要怎么办?把客户资金全部退回去吗?




有人说关于金融产品预先审批限制,即台湾人所说的资讯反垄断才是未将A股纳入的核心原因。因为MSCI不是一个非盈利机构,而是商业机构。其收入主要来源是使用它指数的金融机构向其支付的使用费。如果不能随意设立ETF等金融产品,它还有什么动力将A股纳入呢?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半沢直树
半沢直树
了解更多
Pageview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