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院中来到美院中去,一个建筑师的旅程。丨对话史洋
从美院中来到美院中去是怎么回事?
从MAD到OMA是怎样的经历?
为叶良辰做设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是什么契机下连续参与录制了《wow新家》和《梦改》?
为什么会参加“天桥社区”胡同改造?
“共享小厨”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点击播放按钮后,即可拖动进度条)
了解建筑师及设计背后的故事
关注“赶图时光丨对话大咖”专题
本期嘉宾:
hyperSity工作室创始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讲师
史洋
(文章节选部分内容)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随后于荷兰UNStudio与OMA建筑事务所工作。史洋多年来致力于跨领域的城市研究与建筑创作。2014作为中国国家馆参展人参加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16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共享.再生”展分策展人。建筑研究“被遗忘的现代性”获邀参加2013西班牙塞戈维亚中国当代建筑展览。《wow新家》及《梦想改造家》参与设计师。
从美院中来到美院中去。
史洋:我是02年入的中央美术学院,07年从美院毕业,13年9月回到美院教书。“央美”这个词似乎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词,我们之前都是直接称呼“美院”。
可能是现在学校变化特别特别大,以前是一个特别小的学校,我们都说这是一个特别不像大学的大学。那时候高考完,回家跟同学在一块聊天,别人都笑话说,“人家都在上大学,而你是学院,一个特别小的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矶崎新
(但是)这里是一个特别自由,特别彰显个性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小以及所谓的“不正规”,在这里可以产生非常多的可能性。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从这个地方来然后又回到这个地方。回到这个学校或者说一直待在这个学校是我最大的梦想。
当时本科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其实我没有任何的伤感、怀念。我只想着,现在赶紧走,之后我马上还要回来。
从MAD到OMA。
史洋:07年刚毕业的时候,我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边准备出国,边跟着马岩松工作。08年经济危机以前,MAD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聚集了全世界非常好玩的一些人。那时候是MAD特别不正规,特别混乱的时期,不过也是最有意思,最有活力的时期。
MAD办公空间
08年之后我就出国去了荷兰,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作为一个完全“自由”的、“美术”的、“散漫”的背景的人,突然到了欧洲最理工的一个学校(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里面全是科学家.......在那边煎熬了两年之后,我没有立刻去OMA。
在10年毕业的时候,我先去了莫斯科。那时候所有人都特别不理解,在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要待在荷兰的时候,我收拾了所有的行李,踏上飞机就去往了莫斯科。又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家人也十分反对。
不过吸引我的地方一个是这个国家,另一个是当时我去的学校聚集了一帮特别牛的人,甚至我认为在当时能够撼动半个建筑界的这帮人突然全都去了莫斯科。似乎我应该过去凑一下热闹。
在莫斯科那边遇到了库哈斯以及他的团队,就跟他们在那边做了一年的研究。完成之后的课题报告我下了很多的功夫,成果还不错。当时库哈斯听了非常开心,到第二天大家在布展的时候,他突然走过来跟我握手,说“你的汇报非常有意思,是否有兴趣来OMA工作?”,他给了我三个option,鹿特丹、香港和纽约。
OMA,香港
我当时的想法是去香港,OMA所有的中国项目全在香港。不过因为当时跟我一起毕业的那帮同学还在荷兰,就想说再回去待一阵子,我就先去了鹿特丹,一待又是两年。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1/3
工作室为什么叫hypersity?
city改成sity又是为什么?
史洋:我前些年周围围绕的全都是“hyper”,“hyperbody”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室,我最喜欢的一个房子叫“hyperbuilding”等等。
至于为什么改成s,其实是因为“hypercity”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超市(hahah!),我们就非常机智地把“c”改成了“s”,同时"s"也有非常好的喻意,就类似于“hyper plus”,可以嫁接所有的东西。
我叶良辰必有重谢?!
为前网红“叶良辰”设计
史洋:《wow新家》这个节目跟《梦想改造家》是同样的制片人和团队,是一个网络版。(这个节目)要区别于《梦想改造家》的节奏和内容,“梦改”的社会性、民生性比较强。建筑师要为居住非常困难的家庭改造,重新实现他们的梦想,所以受众人群非常广泛。
《wow新家》改造后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1/2
网络平台就希望能尝试把所谓“娱乐建筑师”、“娱乐设计”的理念带入给年轻人,针对人群可能是90后或者00后,首先节奏非常快(一集不到半小时),第二选的主题或者业主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上不了电视的“大雅之堂”, 有“网红”、有“拉拉”等。
从《wow新家》到《梦改》
史洋:(这两个节目的)制片人我非常喜欢,非常尊敬她。她的思路非常开阔,虽然不是建筑专业的,但她对这个专业有非常敏锐的捕捉力,她知道社会人群在哪,需要什么样的点。
跟我谈了可能只有10几分钟的时间,就决定一定要找个机会合作一下。现在我们仍然在合作,我们正在哈尔滨那边做今年“梦改”的一个项目。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房子,在东北一个极寒的环境下,从房屋的结构基础到构造的重新改进再到室内设计,给他们一家三口一个新家的设计。
《梦改》改造前
《梦改》改造后
为什么会参加“天桥社区”胡同改造?
史洋:这个项目最早是吴文一老师发起的,我们之前跟吴老师有很多教学上的合作,很多理念一直都有所沟通。这次设计周他提出这个项目,想召集平时理念比较能够相互认可的同事共同做一个“集群”的设计,而不是一个单个的设计。
最早的时候他就提出,这次不是希望你们每个人要把这个设计做得多么酷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能你的材料在我这也能使用,元素在他那也能出现。最后,大家其实是连成一片,共同协作给社区带来一些发展的动力。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2/3
“共享小厨”这个概念怎么来的?
史洋:(房子很小)一个人分了两个房子,加起来总共70㎡左右。“共享小厨”这个概念是我们大家一起策划商量的。这里原先是临街的一个小型商业的店面,后面商业不做了,房子也腾退了出来,这样就可以统一把它们管理起来,集中改造植入新的业态和活动。
为什么选择“厨房”这个业态?
史洋:如果你在老的街区里走一圈,你会发现加建最多的就是厨房、储物间,所有的私搭乱建,最首要的就是这两个功能,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公共的概念。
因为厨房不是总是在使用的一个空间,假如我们可以多家来共用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通过社区管理的手段,比如一些APP,然后有效的分配不同的时段,让大家使用一个公共空间。
这样的话,老城区就不需要出现那么多的私搭乱建的盒子,我们可以统一起来,那么街区会慢慢变得更好。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对话大咖#专题
至此您已阅读了完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下期再见
「学院」长期接收作品#过程记录#投稿
(设计作品、竞赛、模型等)
投稿邮箱:
tougao@archcollege.com
投稿入选有丰厚的代金券奖励,详询赶图娘
扩展阅读:设计的最开始,我们都应该想些什么?
可以有效减少胡同私搭乱建的“共享厨房”你怎么看?
截至15号17时#最走心#点赞最高的留言,
将获得50元学堂代金券.
欢迎留言讨论~
▲
End
©版权声明
内容由 建筑学院 原创,如有转载请联系我们(微信号: jzxy-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