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0)

史学研究 2019-04-23


2018年历史学新书(10)

新的一年我们将定期精选历史学类学术著作进行推介,本期内容是史学研究公众号编选的2018年第10期新书单。欢迎各位读者推荐好书!

关于历史类书单的一点说明

史学研究公众号自创立以来,推介新书始终是重要的栏目之一。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史学新著,我们本年度开始尝试每周推出一期历史学新书的栏目,前期运营工作初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支持。为了能持续不断地将这一栏目开展下去,同时保证书单的学术水准,期待大家推荐好书。欢迎有兴趣的同仁加入公众号书单评选体系。(加微信:modentime)


我们每周编选一期新书单,囊括海内外历史研究的学术类著作,侧重于与历史中国相关的研究内容,每期不超过15本。本书单的图书特别注重:学术水准、首版发行、最新出版。书单栏目在每周一推送(如遇重要节日延期)。期待您的支持。公众号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01

历史、记忆与书写

作者: [美] 帕特里克·格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罗新 
出版年: 2018-2
页数: 309
定价: 48.00元

本书是杰出欧洲中世纪史专家帕特里克·格里的论文选编,所收论文涵盖了他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主要方面,涉及族群意识、社会变迁、文化结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和基因技术的历史学应用等多个重要领域。本书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格里的研究,不仅看他面对遥远的过去时如何提出问题、组织材料并给出解释,更重要的,看他如何理解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如何回应当下社会的历史焦虑,以及如何践行历史学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


02

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文化

作者: [美] 麦哲维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 沈正邦 

出版年: 2017-11
定价: 80.00元

本书以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建立的学海堂为中心,考察了19世纪聚集在广东省城和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精英在家庭背景、 治学途径、 事业选择等方面的种种面相 ,由此牵扯出众多历史人物的浮沉升降,并在这历史场景下重现他们的自我表述。


03

梁漱溟年谱

作者: 李渊庭 / 阎秉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2
页数: 393
定价: 60.00

本书以谱主梁漱溟先生从1893年出生到1988年谢世的95年为轴线,逐年记载梁漱溟先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并摘录了梁漱溟生前所发表的文章或言论,完整地展现了梁漱溟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梁先生一生不仅致力于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探索和发扬,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孜孜探求救国之路。他忧国忧民、仗义执言、勇于实践,充分体现了一位儒者的真性情与真境界。本书绝不只是对梁先生其人其事的记录,活跃于文字中的,更有先生深厚的思想和高远的人生境界。


04

革故鼎新

作者: 杨天宏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民国前期的法律与政治
出版年: 2018-2-1
定价: 59.00元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颇具成效的时期?为什么人们历史记忆中军阀肆虐的北伐前10余年却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较为自由多元的现象,作为“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05

柏林记忆

作者: [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逃离悲恸之地
译者: 唐嘉慧 
出版年: 2018-1
页数: 454
定价: 69

本书的作者是俄国女爵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是她在“二战”期间流亡德国所写的一部战时日记,也是这位真实版“乱世佳人”充满细节的私人生活史。因为身份特殊,蜜丝在“二战”期间得以和许多欧洲贵族交往,因此这本日记从侧面交代了欧洲旧贵族阶层在这场人类命运之战前后的唏嘘命运;另一方面,蜜丝当时供职于德国外交部情报司,得以和许多德国上层精英和关键人物来往,因此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讲,这部日记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蜜丝详细记录了几位同事参与刺杀希特勒行动——“七月密谋”——的前后经历和他们的悲惨结局。


06

越南

作者: [美]克里斯多福·戈沙(Christopher Goscha) 
出版社: 聯經
副标题: 世界史的失語者
原作名: Vietnam: A New History
译者: 譚天 
出版年: 2018-4-2
页数: 648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07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

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

作者: 罗福惠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
定价: 59.00元

"黄祸论"是19世纪后期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针对中国和日本的煽动、污蔑和诋毁的核心话语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战结束。其败坏中国人和中国的形象,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和不良影响。西方国家和日本对"黄祸论"不乏研究,但完全没有涉及当时中国人的回应情况。而在中国,5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本书是作者在对“黄祸论”问题关注和研究10余年的基础上,所撰的系统研究"黄祸论"的作品。全书立足于本土话语,反映了在中国日趋强盛的新形势下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全新认识。


08

缔造和平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原作名: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译者: 邓峰 
出版年: 2018-3
页数: 792
定价: 98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09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作者: [日]森安孝夫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原作名: 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
译者: 張雅婷 
出版年: 2018-4-3
页数: 416
定价: NTD 550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來加以記述。換言之,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歐亞世界史,意即前近代的世界史。


    10

    A History of Western Appreciation of English-translated Tang Poetry

    出版社: Springer; 1st ed. 2018 (2018年3月19日)

    精装: 265页

    语种: 英语

    ISBN: 3662563517

    定价: USD 170.00

    This book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translated Tang poetry and its propagation to the Western world. 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of which addresses the initial stage of English-translated Tang poetry’s propagation, and the second exploring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stages, the book traces the trend back to its roots, discusses some well-known early sinologis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familiarizes readers with the general course of Tang poetry’s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it present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many Tang poems.


    The dissemination of Tang poetry to the Western world i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simple imitation of poetic techniques to the accepta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key poetic concepts, the Tang poetry translators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classic “Chinese style” in modern American poetry. He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ang poetry spread more widel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producing a more lasting impact on societies and cultures outside China – and demonstrating the poetry’s ability to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time, region, nationality and culture.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Tang poets or poems admired most by Western readers may not necessarily receive high acclaim in China. Sometimes language barrier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make it impossible to represent certain allusions or cultural and ethnic concepts correctly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owever, in recent decades,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has evolved considerably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s culture is manifested in language, and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has allowed Western scholars to gain an unprecedented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11

    火车的文化政治学

    作者: 张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2
    定价: 88.00元

    本书将铁路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思考其对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权力关系、阶层结构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章,全面梳理中、西学界关于火车文化现象的既有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二章立足于中国的话语背景,探讨晚清社会对铁路的接受态度及其变化,这其中包括晚清政府与官员、民众对火车的不同文化想象与认知;铁路在帝国主义殖民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作用;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政府、民众之间的冲突。第三章,探讨火车与现代经验之间的关系,分为火车与时间、火车与空间、火车与规训、火车与民主、火车与创伤、火车与速度等六节,每节内容均从西方经验过渡到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第四章,思考铁路与汽车、飞机、互联网、手机等现代移动方式的差异。可以说,铁路早已超出作为交通工具的单纯能指,而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社会文化氛围、国民性等问题的象征性指数,其文化影响至今仍广泛体现在各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总之,本书以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小说、诗歌、历史文献、游记、电影等各类体裁的铁路文本为案例,希望能理清火车和铁路对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往期书单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