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4)
前言: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史学研究公众号已经具有了10多万的订阅者,为传播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论著做出了自己微薄的的贡献。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编辑新书单,期待您的支持和关注。本期为2020年新书单的第4期。本书单的选书标准延续以往的标准,以当年出版的历史学学术著作为主(每年度前3个月适当推介部分前一年出版的著作)
正在进行的课程优惠活动: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啟蒙是連續的嗎?
作者: 王汎森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364
定价: HK$228.00
從晚清到五四前後,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戊戌」、「辛亥」、「五四」是三個高峰,其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影響之廣大、深遠,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 本書收錄作者王汎森橫跨二十年的五四研究文章,圍繞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除了講五四本身,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後」、「左」、「右」;「前」指的即是與「起源」有關的部分,「後」指的是五四之後「主義時代」的來臨,探索「主義時代」如何為當時失去方向、感到茫然困惑的青年人提供一套新的藍圖。而所謂「左右」,則是指這個運動本身在實際歷史中擴散、浸染、薰陶,在生活、氣質、心態、人生觀、時間觀,乃至習癖、偏好,或對於事物優劣好壞的判斷等各方面的影響。作者冀能透過本書,探索這個巨變時期的心靈世界中,各種思想元素交互錯綜的意義。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目前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到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作者: 李峰
出版社: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原作名: 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译者: 劉曉霞
出版年: 2020-1
页数: 456
定价: NT$650
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這一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包括書寫的起源,國家的崛起,商代和西周國家的宗教、官僚制度、法律和政體,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藝術形像的變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哲學思考等關鍵性議題。
李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唐氏早期中國研究中心(Tang Center for Early China)主任。198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並於1991年起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榮獲哥倫比亞大學倫菲斯特傑出教師獎,同年任吉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18年曾任德國海德堡大學代任全職教授。專長田野考古、古文字以及文獻的綜合研究,其研究方向跨多個領域。著作有《西周的滅亡》、《西周的政體》、《青銅器和金文書體研究》等。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词及其周边:宋代士大夫与其文学
作者: [日]中原健二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宋代士大夫与其文学
译者: 陈文辉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52.00元
本书作为中原健二的代表作,从宋“词”这一文学形式应该如何把握、宋词的特征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词”对于宋人是怎样的存在等方面出发,俯瞰宋词。首先从两宋的词牌使用情况分析入手,总析宋代的士大夫眼中的词的地位与形态。进而从各个代表性人物(如陈宓、柳永、苏东坡等人)和代表性题咏命题(“羽扇纶巾”、寿词和春归词、乐游原、悼亡词)两个方面分章论述。
中原健二(Nakahara Kenji),1950年7月出生于东京。1977年卒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1977年京都大学大学院中国语学中国文学专攻文学硕士。1980年同大学院博士课程终结后历任日本小樽商科大学讲师、 高知大学助教授、 现为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教授。译者:陈文辉,197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98年赴日。2003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国际文化专业文学硕士。2006年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硕士。2010年同大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大阪大学大学院中国文学研究室外国人招聘研究员。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东亚《诗经》学研究
作者: 张宝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68
《东亚<诗经>学研究》收录历年来所撰《诗经》研究论文十篇,依性质区分为“注疏篇”、“通论篇”、“日韩篇”三部分,因其探讨范围涵盖中、日、韩三地之《诗经》著作,故颜日“东亚《诗经》学研究”。其涉及之著作时代,则上自战国楚竹书,下至现代标点本《毛诗注疏》。近年来,东亚《诗经》学之研究风气,方兴未艾,希望《东亚<诗经>学研究》能起部分抛砖引玉之效。 《东亚<诗经>学研究》尝于2009年5月,以繁体字版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书名为“东亚《诗经》学论集”。因在台湾发行,大陆读者或取阅不便,今将此书重新排版,并略作修订,更名“东亚《诗经》学研究”,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方便就正方家。
张宝三,台湾省云林县人,1956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台湾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8-1997.7)、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2001.6-2001.9)、芝加哥大学(2002.8-2003.7,2009.8-2011.2)等校访问学人,美国傅尔布菜特基金会奖助资深学者(2009.8-2010.5)。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著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志·经部》(2019)、《五经正义研究》(2010)、《东亚(诗经)学论集》(2009)、《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1998);编有:《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中国古籍篇》(2013)、《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一日本汉籍篇》(2008)、《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一日文台湾资料篇》(2005)等书。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
作者: 张越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11
定价: 59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以“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的统一体例为基本框架,以回顾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历史、阐述中国史学史的学科特点、归纳总结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点专题领域和学术前沿问题、强调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展望中国史学史研究趋向、概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文献、介绍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点参考书及相关学术资源为主要内容。本书的特点在于,在把握住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外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史学界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前沿动态,准确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入门知识,力争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均写出新意,力争使本书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及相关专业学生及教师的案头必备书。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金元之际儒学的传承及思想特点
作者:常大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定价: 98.00
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1220—1300)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的情况,对东平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东平学派的思想和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书资料较为丰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有新见,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常大群,山东省泰安市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老子道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道教思想、西方心灵哲学、孔子学院中国思想文化教学与传播等。承担有关儒学、道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等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近代以来中国“大众”话语的生成与流变
作者: 罗崇宏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00
定价: 148元
本书以“大众”概念的更替为基础,厘清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大众”话语的生成与流变过程,*终在中西“大众”话语的坐标系中给中国“大众”理论确立了位置。
罗崇宏,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讲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概念史研究等。在《东岳论丛》《社会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
作者: 王荣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
出版年: 2020-1
定价: 98
《危机下的融合与发展:抗战时期后方机制面粉工业研究》对抗战时期西部地区(西南、西北)的机制面粉工业做了详细的宏观考察和数据计量,实为中国近代经济史极为扎实的著作之一。全书对抗战前后西北和西南的面粉业做了详细统计,对战时西南地区面粉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做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对战时西南面粉业的困难做了深入的思考,并以福新五厂为个案,从微观层面对战时西部面粉业做了全面的解剖,体现了荣华厚积薄发的学术风格。
王荣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2017-2018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代表作有《危机下的转机: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代表论文有《战时中国粮食工业公司研究》《危机下的转机:抗战时期的陕西机制面粉业》等,先后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省级课题等。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美味与权力:一个华北村庄70年饮食生活变迁
作者:郭慧玲 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页数: 401
定价: 68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大量人口来来去去匆匆忙忙的移动之中,人们似乎无法坚守一种所谓不变的传统;对今天的世界而言,变恐怕才是“硬道理”,才是根本,且这种改变无疑是巨大的,不变则只是一种期望或期待而已。本书作者多次长时间在华北一个普通村庄——张庄实地展开田野调查,以女性的独特视角,细微观察、深入访谈、设身处地地体验当地农民传统生活状态,体味人们的饮食生活和文化;进而反映了一个地域上的农村生活形态及其制约因素。 虽然仅仅聚焦在一个村落,甚至仅仅是其中的饮食方面,但可以看到传统村落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整个中国农村都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郭慧玲,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世界宗教研究》《心理学探新》和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论文《由心至身——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众神相争的诅咒——宗教对话的核心边缘模式》《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轮廓、流派和局限》和Social Distance,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Northwest China等,出版译著《语境中的社会建构》。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分层与中年人的身体再生产研究”,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社会分层影响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美国儒学史
作者: 程志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
页数: 416
定价: 78
发端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区域文化交流的扩展,不仅由一种地方学术渐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学术,并且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儒学在美国也经历了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作者将美国儒学的发展细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学研究的兴起时期,大约指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阶段:汉学与“中国学”的分化与并容时期,时间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第三个阶段:美国儒学研究的开展阶段,时间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第四个阶段:美国儒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时间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第五个阶段:后现代时期美国儒学的新动向。对各自的特征及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河北省省管专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社科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主任委员、河北省儒研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和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7项。专著《中国儒学史》(上、下册)获河北省第十六届社科成果一等奖;专著《熊十力哲学研究》获河北省第十四届社科成果一等奖专著《牟宗三哲学研究》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社科成果一等奖;专著《台湾“鹅湖学派”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一等奖;专著《困境与转型》获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美文學碩士,長期為《紐約書評》、《紐約時報》、《衛報》撰寫評論,是小說家、散文家,也是《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提名的「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在第一本著作Butter Chicken in Ludhiana(1995)這本關於印度的社會學研究報告即嶄露頭角,之後更寫出許多重要作品:Temptations of the West: How to Be Modern in India, Pakistan, Tibet, and Beyond(2006)、《從帝國廢墟中崛起》(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2012)、A Great Clamour: Encounters with China and Its Neighbours(2013)等書。2008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會員,2012年,《經濟學人》則稱他為「薩依德的繼承者」,將《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列為「年度好書」。新作《憤怒年代》(Age of Anger: A History of the Present, 2017)被《紐約時報》選為當年度最值得注目的書籍,獲Slate、NPR選為年度最佳書籍,並入圍「歐威爾獎」。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启蒙之梦
作者: [英]安东尼·戈特利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现代哲学的兴起
原作名: The Dream of Enlightenment: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译者: 肖聿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310
定价: 59.00元
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西方哲学史的故事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安东尼·戈特利布做到了。他认为在西方哲学迄今2500年历史中,有两个极其活跃的爆发期,每个时期有150年左右。第一个时期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雅典,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末,作者就此写成了《理性之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哲学史》;第二个时期在北欧,在欧洲宗教战争爆发和伽利略科学兴起之时,这个时期从17世纪30年代延伸到18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大革命前夜,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卢梭和伏尔泰——即大多数最著名的现代哲学家——留下了他们的标记。《启蒙之梦:现代哲学的兴起》讲了这些人的故事。他们探究新科学和宗教剧变的含义,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提出质疑。科学的进步对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对我们的上帝观有何影响?政府应当怎样对待宗教的多样性?究竟为什么建立政府?这些哲学家仍然在对我们说话,但这易使我们误解他们。为避免我们用现代人的观点语言去理解他们,作者希望我们重新穿上这些哲人的鞋子,追溯他们的时代,理解他们的怀疑和重建。而这种回溯,不仅带给我们生动丰富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思:当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并改变人类自身,甚至创造机器人类之时,在文化冲突再次加剧之时,哲学又带我们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
安东尼·戈特利布(Anthony Gottlieb), 生于1956年,英国作家,研究思想史的历史学家,出《经济学人》杂志的前执行主编。曾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他的作品发表在《纽约客》和《纽约时报》上。也是《理性之梦》的作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谁统治?
作者: [美]罗伯特·达尔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副标题: 一个美国城市的民主和权力
原作名: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译者: 范春辉 / 张宇
罗伯特·达尔在本书里并没有回答民主的概念和起源这样的一般性问题,也并未展开有关民主历程的宏大叙事,但却阐释了“少数人与多数人”这个“民主话语”的基本命题,其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脉络也随之跃然纸上,开辟了民主问题研究的新境界。
罗伯特·A. 达尔(1914—2014):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之一,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科学行为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以其对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贡献著称,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斯特林荣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已在大陆地区翻译出版的《民主理论的前言》、《现代政治分析》、《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民主及其批评者》、《论民主》等著作,每每成为观察和了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经典之作,甚至达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范春辉和扬州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系的张宇共同完成,由范春辉完成全书的译校和统稿工作。范春辉,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赴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政治学、比较行政学、城市管理学。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英语帝国
作者: 李亚丽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316
定价: 89.00元
我们都在学英语,但我们并不了解英语。一千年,它打败拉丁语、北欧语、法语等语言,从部落语言转变为国家语言;五百年,它辐射印度、美加、澳新等地区,从国家语言扩张为区域语言;数十年,它渗透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国际组织,从区域语言跻身为世界语言;转瞬间,它又奠定计算机网络的语言高速公路,一举称霸现实和虚拟双重世界。
李亚丽,曾任驻外记者十年,兼任伦敦巴尼特区教委校董。现任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主任,全国外语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会副会长。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文官招录制度研究
作者: 周红江 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98元
文官招录制度是我们理解印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视角,它隐藏着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与政治运行的秘密,蕴含着殖民政权与宗主国政府、英国社会与印度社会诸多因素的深层互动机制。本书探讨了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文官招录制度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分析文官招录制度变化的动因、影响,揭示英印殖民政权是如何利用文官招录制度,确保英国殖民统治利益,同时又有限度地吸纳印度人进入文官机构,维护殖民统治权威的。
周红江,男,湖南省新邵县人。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印度史、英帝国史等世界史学科的专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译著《印度史(最新修订版)》(合译)、《这就是欧洲史》(合译)。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Keyworeds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 Wai-yee Li / Yuri Pines
出版社: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60
定价: $55.00
Like every major culture, Chinese has its set of keywords: pivotal terms of political, ethical,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Tracing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polysemy, and usages of keywords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char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This volume analyzes some of these keyword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and temporal perspectives, offering a new integrative study of their semantic richness,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distinct usages in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s of the volume explore different keywords and focus on different periods and genres, ranging from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tex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53–221 BCE) to late imperial (ca. 16th–18th centuries C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hey are guided by a similar set of questions: What elevates a mere word to the status of keyword? What sort of resonance and reverberations do we expect a keyword to have? How much does the semantic range of a keyword explain its significance? What kinds of arguments does it generate? What are the stories told to illustrate its meanings? What ar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implications of the keyword’s reevalua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a keyword and map its meaning against other languages?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new ideas and new approaches often mean reinterpreting important words; rupture, continuities, and inflection poi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linguistic history of specific terms. The premise of this book is that taking the long view and encompassi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yield new insights and unexpected connections. The authors, who come from the fields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explore keywords in different genres and illuminate their multiple dimensions in various contexts. Moreover,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temporal focus, they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ed keyword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sometimes adding excurses that extend to contemporary usage.
WAI-YEE LI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She has written on early Chinese thought and historical writings as well as Ming-Qing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er books include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 and Plum Shadows and Plank Bridge: Two Memoirs about Courtesans (forthcoming).
YURI PINES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His monographs include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pologetics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China (2017);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Its Enduring Legacy (2012); and Envisioning Eternal Empire: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Warring States Era (2009).
往期内容
编辑 (文) / 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