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

史学研究 2022-01-12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多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2期新书单,感性关注与支持。

赠书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5本)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甲骨与青铜的王朝

作者: 朱凤瀚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早期中国论集
出版年: 2022-1
页数: 1190


本书分三册。上册为商代部分,收录了《再读殷墟卜辞中的“众”》等论文30篇(另附文1篇),中册为西周部分,收录《〈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等39篇论文,这些文章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探讨了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家族形态、宗教观念、政治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学术问题。下册包括东周及通论两部分,各收录8篇文章,东周部分主要论及这一历史阶段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的状况,通论部分的文章则较宏观地论述了商周社会结构、宗教观念的演变等问题,也有对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等方法论的思考,其中也涉及到对夏文化考古学探讨的看法。

朱凤瀚,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古文字、青铜器、出土文献。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中国青铜器综论》等著作。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製造「地方政府」

作者: 游逸飛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戰國至漢初郡制新考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396
定价: NT$560元


本書根據睡虎地秦簡與秦兵器銘文復原戰國秦郡從軍區發展到地方政府的歷程,根據張家山漢簡揭示早期郡制的中央外派性質,根據包山楚簡探索戰國秦郡之外的另一種地方政府,根據里耶與岳麓秦簡解析秦郡既可對外殖民,又可對內監察的中央集權功能,根據漢初諸侯王國璽印封泥探討郡制亦可能走向中央集權的反面。戰國至漢初郡制新考,適足呈現在官僚制的形塑與新疆域的征服中,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複雜角力下,早期中國地方政府如何被「製造」出來。本書指出周秦漢「從封建到郡縣」的整體視野,可進一步分化出從「郡縣城邦」到「共治天下」的地方政府發展脈絡。周代城邦郡縣化後,地方政府與中央皇權如何合作治理整個天下,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游逸飛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師從中研院院士邢義田先生,曾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嶽麓書院簡帛文獻研究中心訪問,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致力於戰國秦漢史研究,已在《新史學》、《臺大歷史學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簡帛》、《歷史地理》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與友人合創「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先秦秦漢史」微信公眾號。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史诗研究

作者:江林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168


本成果通过作者近二十年来参加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古文明探源工程"筝活动所获得的系统认识,在深入总结中华文明起源路径、发展道路与西方文明有鲜明不同的规律基础之上,断定中国汉语史诗系统与西方史诗系统产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诗理论、概念和术语的束缚,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汉语史诗概念、术语等,并总结中国汉语史诗理论体系。其中对中国汉语“颂诗”与“史诗”的对应关系还做了专题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

江林昌,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等。曾先后师从两代学术大师姜亮夫先生与李学勤先生,在京参加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古文明探源工程”。曾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烟台大学副校长、烟台市人大副主任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书写中国文明史》《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2020年6月起, 担任《(新编)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卷”主编。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北大汉简老子译注

作者:吴文文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 68


书稿属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语文学角度,对北大藏汉简《老子》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了校勘、考证和注释,以此为基础,对汉简《老子》义理进行探讨,对每一章的主题进行了概括。综合运用传统小学工具和现代语言学方法释读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以译注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是书稿的一个鲜明特点。

吴文文,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夏文化促进会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研究”,出版专著一部(《三国字——中日韩常用汉字详解》,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撰写并发表语言文字学及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30余篇,其中和本书相关的系列论文共8篇在《中国文字学报》《诸子学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简帛语言文字研究》《解放日报》等发表(其中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一篇,人大复印《哲学文章》转载一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国家治理变迁中的基层刑事司法

作者:张健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 96.00元


本书利用龙泉司法档案对基层刑事司法展开实证研究,着重探索国家治理转型大背景下(1912-2020)刑事司法主要制度的历史沿革,探讨基层刑事司法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变”与“不变”,进化抑或转承,以图形成一个中国基层刑事司法从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龙泉样本”。本书在对中国基层刑事司法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一百多年来中国司法转型的基本经验,强调立足于中国现实,贡献出中国的法学知识。

 张健,汉族,1986年出生,山东省临邑县人。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项,博士后面上资助、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七项;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红楼梦甲戌本研究

作者:刘世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 199.00元


《红楼梦甲戌本研究》系对《红楼梦》甲戌本的梳理分析。全书共二十二个章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甲戌本简介,甲戌、己卯、庚辰三本成立的序次——以“莲菊两歧”为引,甲戌本回目考述,甲戌本回前诗、回末诗联与回末结束语考述,甲戌本独异文字考,甲戌本独同文字考,甲戌本错字与改字举隅,王子腾与王子胜考辨,赖大与赖二考辨,刘姥姥异名考辨,绮霰异名考辨,侍书异名考辨——兼论“书”与探春的关涉,等等。全书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分析细致,论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刘世德,1932年生,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次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湖北大学教授,华侨大学教授。社会职务: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理事,罗贯中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曹雪芹学会顾问,《文学遗产》顾问,《红楼梦学刊》顾问,《罗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古代小说网顾问。著有《三国志演义作者及版本考论》《刘世德话三国》《夜话三国》《水浒论集》《明清小说——刘世德学术演讲录》《古代小说论集》等。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古本小说丛刊》《话本大系》《中国古代公安小说丛书》等。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穿梭黑暗大陸

作者: 顏健富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晚清文人對於非洲探險文本的譯介與想像
出版年: 2022-1
页数: 350
定价: NTD500


在世界觀轉變的浪潮中,晚清文藝論者透過虛實交錯的想像,推開世界的窗戶,發現「非洲」。本書系統性與結構性觀察此一仍有待建構的學術議題:十九世紀中國人如何/為何接受、看待與想像非洲異域?「非洲」是在怎樣的知識結構與傳播模式下進入晚清文化界?當文人譯者面向自身不熟悉的新天地時,要如何呈現或傳達異域形象?肩負不同身分背景與任務的人士,必然因自身的屬性與位置,而牽動看待域外的特定視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學術訊息。觀察十九、二十世紀翻譯傳播於中國文化界的非洲文本,大多圍繞著「探勘非洲」與「冒險非洲」的主題,投射「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中國」與「世界」的思辨,隱藏著作為翻譯者與創作者的「主體」與被描寫的「他者」的對應關係,並潛伏了一個群體的命運、遭遇、認同與應變。在「跨文化行旅」的架構下,本書觀察立溫斯敦、施登萊、凡爾納與哈葛德等人探勘/冒險非洲的文本翻譯與傳播到晚清中國的途徑,進而辨析各文人譯者投射的「非洲」形象與想像,替晚清文學與文化研究,開啟更豐富的詮釋面向。

顏健富  馬來西亞華人,臺大中文系學士與碩士、政大中文所博士,現任清大中文系副教授。一邊旅行,一邊寫論文,遊遍五洲多異想。著有《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多篇論文發表於一級期刊。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學術旅行化,旅行學術化,界線模糊。研究近現代文學中的世界想像、烏托邦視野、冒險文類、新地理觀、概念旅行、異國形象等議題,乃至探索十九世紀「非洲探險文本」傳入晚清文化界的軌跡,回應的是旅人根深蒂固且又蠢蠢欲動的出走欲望。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帝国之乱

作者: [美]明恩溥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之役
译者: 郭大松 / 刘本森
出版年: 2021-12-1
页数: 656
定价: 136.00元


近代来华西人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美国近代传教士、“中国通”明恩溥所写的这部《清帝国之乱》即是一例。  本书完成于1901年,记录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东地区传教长达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国公使馆区被围攻期间亲身参与了防卫活动,这些经历使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明恩溥披露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和北京公使馆区被围攻的大量细节,其中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唏嘘喟叹。作为眼光独到的观察者,明恩溥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和中西冲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侵华军队的丑恶罪行,并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中国的未来。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及清末民初西方人士对中国的看法。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最初居住于天津,后至鲁西北赈灾传教,并从事教育、卫生、慈善事业,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曾推动美国政府归还中国庚子赔款,1926年返回美国。  明恩溥在华生活五十余年,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写有大量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等。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1912-1949)

作者:樊亚平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 128.00元


本书稿针对新闻史人物研究中“没有人”、感受不到人的内在心理与精神世界之脉动的缺憾,在之前以“职业认同”为视角对我国近代新闻从业者职业心灵进行研究基础上,对民国建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新闻从业者职业心理、职业情感与思想理念等的演进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试图呈现民国时期中国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职业过程中的动机、动力、情感、心理、思想、精神、身份、理念及内心可能存在的各种张力与矛盾,考察他们在选择新闻职业过程中将个人职业选择与挽救国家、民族命运的时代要求,将寻求个人出路与探求国家出路的目标等有机结合的过程,还原他们在以报刊为工具,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人民幸福,感应时代要求,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为达到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特选择民国时期主要的五类新闻从业者——职业记者、报业家、文人论政者、国民党新闻人和共产党新闻工作者等进行研究,依次呈现其职业心态变化的具体情状和其职业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时期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的总体形貌、特点与走势进行了概括,对影响其职业心态的政治、社会及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对1940年代末期各类新闻从业者职业步履与心态变化的历史走向进行了揭示。

樊亚平(196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现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编辑》《兰州大学学报》编委,《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权威期刊审稿人。两次获甘肃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新闻从业者心态史、职业化史。目前为止,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CSSCI 期刊论文50篇),出版专著2部。专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人民出版社2011年)被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称为“一部早期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史”。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国民革命前后的阶级观念研究

作者:张文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98.00元



本书认为阶级观念在国民革命时期步入实践,影响到国人思想世界的深层结构。国共两党关系从合作到破裂都与彼此阶级观念的调整与冲突直接相关。国共两党之外,阶级观念也深刻影响到整个思想界。1927年后,国民党清除中共阶级理论影响的思想“清党”,部分精英“智识阶级”对中共阶级观念的批判,都未能遏制阶级观念的继续传播与实践。

张文涛,甘肃省成县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Austin)历史系访问学者(2019.12-2020.11)。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FZS0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3JJD770005)、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0100041)、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XJJ2013-13)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藏》早期文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ZDA006)等。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史学史研究》、《人文杂志》、《亚洲研究》(香港)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等全文转载。先后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年度)、首届研究生(博士)国家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全国高校历史教学硕士教学大赛优秀教师奖(2016、2019)、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7、2018)、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2019)等荣誉。博士学位论文《国民革命前后的阶级观念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泰北佛教史

作者:饶睿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78.00元


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的形成发展与泰北佛教的传入、兰那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泰北佛教的变迁、与西双版纳佛教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解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和探究。

饶睿颖,女,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泰国东方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民族与民族问题研究。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逃离总统府:华盛顿夫妇对女奴奥娜的追捕

作者:埃里卡·阿姆斯特朗·邓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 98.00元


华盛顿夫妇的女奴奥娜·贾奇渴望自由,她决定逃离总统府,摆脱奴役。冒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奥娜在北方自由黑人的帮助下成功逃亡,但终其一生都在躲避追捕……在这个美国“家庭”发生的往事,是美国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奥娜后来在穷困潦倒中离世,但对于追寻自由,她从未后悔。

作者埃里卡·阿姆斯特朗·邓巴(Erica Armstrong Dunbar),罗格斯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特拉华大学,研究方向为美国黑人史、妇女史,著有《脆弱的自由:内战前城市中的非裔女性及其解放》。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灵魂到心理

作者: 孙飞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
出版年: 2022-1
定价: 49.00元


20世纪,弗洛伊德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与英文“标准版弗洛伊德心理学作品全集”的翻译出版有着直接关系。本书从弗洛伊德作品的英译本与德文原著之间细微的文本差异入手,颇具理论想象力地展现了精神分析在从德国向世界范围(特别是美国)的传播中,如何从一项依据人类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兼具艺术与科学的思想实践,逐渐理性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过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核心“灵魂”和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在其传播变迁中经由“理性化”而成为了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

孙飞宇,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思想史,集中于经典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等,同时兼顾对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著有Social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Confession: Suku in Modern Chin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3),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三联书店,2018),译有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约翰·奥尼尔《灵魂的家庭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等,合译作品有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日本车站史

作者: [日] 原田胜正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作为公共空间的近代铁路
原作名: 駅の社会史 : 日本の近代化と公共空間
译者: 叶晓瑶
出版年: 2022-1
定价: 89.00元


夏目漱石《三四郎》中出现的名古屋站、被升田幸三称为“决胜关口之站”的大阪站、出征与返回的军用列车停靠的品川站……很多日本文学中出现的著名车站,正如明治初年,岩仓使节团成员久米邦武所见到的那样,是近代文明之本质的外在表现。大众化与数量的增加带来了车站的变化,本书围绕这种变化,从车站变迁的视角反思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原田胜正(1930-2008),出生于东京,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84年成为和光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铁道史。1983年与青木荣一、中川浩一成立铁道史学会,为shou任会长。 著有《明治铁道物语》(讲谈社学术文库,2010年)、《汽车、电车的社会史》(讲谈社,1983年)、《1分停车 山手线》(讲谈社,1984年)、《日本的国营铁路》(岩波新书,1984年)、《车站的社会史——日本的近代化与公共空间》(中央公论社,1987年)、《昭和年代是怎样生活的——从奢侈可耻到浪费时代》(poplar出版社,1990年)。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京都的诞生

作者: [日] 桃崎有一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武士缔造的战乱之都
原作名: 「京都」の誕生 : 武士が造った戦乱の都
译者: 徐一彤
出版年: 2022-1
定价: 65.00元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京都被誉为最具“汉唐遗韵”的城市,其历史与文化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京都是在平安京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域内众多寺庙和神社的存在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然而,桃崎有一郎在这本书里挑战了人们的常识,提出“京都≠平安京”的观点:平安京是天皇之城,除“镇护国家”的东西大寺外,京中禁止建造佛寺;而京都是由院政和武士共同缔造的,天皇不仅不是京都的保护者,反而是破坏者。武士在这个古都登场并逐渐走上权力巅峰的过程,正好暗合了京都从诞生到完善的过程。京都不是天皇与贵族吟咏风月的优雅之都,而是武士用暴力和鲜血缔造的战乱之都。

桃崎有一郎( 1978年- )日本历史学家, 高千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日本古代中世纪礼制与法制政治的关系史。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美国的分裂

作者: [美] 小阿瑟·M. 施莱辛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
原作名: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译者: 王聪悦
出版年: 2022-2
页数: 224
定价: 65.00元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和它们在美国引起的排外主义浪潮,审视了一个又一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美利坚民族的经典形象——种族、财富、宗教和国籍被“大熔炉”同化——正在被赞美差异和放弃同化的观念所取代。小阿瑟•M. 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

小阿瑟•M. 施莱辛格(1917—2007)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小阿瑟•M.施莱辛格是美国最具声望和争议的重量级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专栏作家、影评人、《财富》和《生活》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和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一生中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他于1965年被选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98年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

作者: [美]戴安娜·克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
原作名: 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s:Class,Gender,and Identity in Clothing
译者: 熊亦冉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50
定价: 68


过去有句话说是衣服打造了男人(女人),而今天依然如此吗?如果是,那服装所传达的信息多年以来又是如何改变的?戴安娜·克兰将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服装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比较,并以此向我们演示了衣服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如何变化的。  今天的时尚设计师们需要在一个时刻受到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影响的全球化市场中工作。潮流的引领者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灵感往往来源于一般大众,而且大多数流行趋势都十分短暂。克兰指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都是构建其衣橱的重要依据。

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曾在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普瓦提埃大学、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任教,是艺术、媒体、大众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著有《先锋派的转型:1940—1985年的纽约艺术界》(1987)、《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1992)、《时尚及其社会议题: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2000)等。

1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Heavenly Masters

作者: Vincent Goossaert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副标题: Two Thousand Years of the Daoist State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08
定价: $72.00作者: Nathan Vedal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Sound, Scrip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20
定价: $35.00£30.00


The origins of modern Daoism can be traced to the Church of the Heavenly Master (Tianshidao), reputedly established by the formidable Zhang Daoling. In 142 CE, according to Daoist tradition, Zhang was visited by the Lord on High, who named him his vicar on Earth with the title Heavenly Master. The dispensation articulated aneschatological vision of saving initiates—the pure, those destined to become immortals—by enforcing a strict moral code. Under evolving forms, Tianshidao has remained central to Chinese society, and Daoist priests have upheld their spiritual allegiance to Zhang, their now divinized founder. This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ongue durée evolution of the Heavenly Master leadership and institution.  Later hagiography credits Zhang Daoling’s great-grandson, put atively the fourth Heavenly Master, with settling the family at Longhushan (Dragon and Tiger Mountain); in time his descendants—down to the present contested sixty-fifth Heavenly Master living in Taiwan—made the extraordinary claim of being able to transmit hereditarily the function of the Heavenly Master and the power to grant salvation. Over the next twelve centuries, the Zhangs turned Longhushan into a major holy site and a household name in the Chinese world, and constructed a larg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the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y gradually built the Heavenly Master institution, which included a sacred site; a patriarch alline of successive Heavenly Masters wielding vast monopolistic powers to ordain humans and gods; a Zhang lineage that nurtured talent and accumulated wealth; anda bureaucratic apparatus comprised of temples, training centers, and a clerical hierarchy. So well-designed was this institution that it remained stable fo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far outlasting the longest dynasties, and had ramifications for every city and village in imperial China.  In this ambitious work, Vincent Goossaert traces the Heavenly Master bureaucracy from medieval times to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as well as its expansion. His in-depth portraits of influential Heavenly Masters are skillfully embedded in alarge-scale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rules, ideology, and vision of society.

Vincent Goossaert is professor of D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s at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 PSL.

往期内容


2021年历史学十大好书

2021年往期书单合集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