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万的订阅者,2023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3年第1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作者: [美]夏含夷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原作名: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Zhou Changes
译者: 蒋文
出版年: 2022-11
定价: 118.00元
本书为当代西方易学研究的代表之作,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利用近数十年尤其近年来发表的出土材料,历经四十年积累而成,在《周易》的成书及其早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占卜哲学、龟卜、蓍草占卜、《周易》文本与蓍草占卜和诗性的想象(主要结合《诗经》);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卦画、卦辞、爻辞、卦爻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及卦序和《易》之卜筮与哲学。本书包含了许多夏含夷教授自己对于《易》的思考、观点和独到看法,比如:他认为占卜可以看成是祷告,占人其实是将人的愿望表达出来的过程,蓍草占卜虽与龟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没有实质的不同;研究《周易》应当结合经典,探寻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及思想背景,《诗经》是不可忽视的文本之一;对卦爻的研究应注意其与数字卦的联系,不能局限于以前较为简单的阴阳爻;等等。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美国汉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史名誉教授教授。主要著有《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1997),《温故知新录:商周文化史管见》(1997),《古史异观》(2005),《重写中国古代文献》(2006),《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2012),《海外夷坚志:古史异观二集》(2016),《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2017),与鲁惟一(Michael Loewe)合编《剑桥中国上古史》(1999)。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徙封
作者: 于薇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出版年: 2022-8
页数: 574
定价: 178.00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于薇,女,1980年出生,河北秦皇岛人。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历史政治地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物宜人和
作者: 刘尊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
出版年: 2022-12
本书以秦汉考古资料为基本参考,结合文献等资料,运用考古学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对秦汉时期家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与秦汉家庭有关的构成内容、内部关系、家庭保障、日常生活物质内容、精神信仰、对外交往及特殊内容等,分析了秦汉时期“物宜人和”的家庭特征,阐述了家国一体的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考古学的视角多维度地复原了秦汉时期家庭的内容、特征及内涵、外延,是秦汉社会生活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
刘尊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参编《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主持和参与数百座古墓葬及十余处古遗址的发掘,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近二十篇。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唐代金银器研究
作者: 齐东方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2
定价: 186.00元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墓葬制度、丝绸之路、吐谷浑余部历史以及金银器、马具、玻璃器、陶俑等领域。著作有《走进死亡之海》《唤醒沉睡的王国》《我在考古现场》《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行走在汉唐之间》等。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唐风拂槛
作者: [美]陈步云(BuYun Chen)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原作名: Empire of Style:Silk and Fashion in Tang China
译者: 廖靖靖
出版年: 2023-1
定价: 158.00元
一直以来,时尚、丝绸、女性都是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书超越传统研究框架,将三者有机勾连。从解构西方的时尚观开始,在物质文化史的视角下,将时尚置于经济和道德价值结构之中心予以考虑,着力揭示唐代时尚的独特内涵、形成的特定原因与脉络,为唐史、时尚史、性别史研究带来若干新视角。
陈步云(Buyun Chen),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斯沃斯莫尔学院历史学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斯坦福人文中心客座教授,曾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对性别、科技、工艺和物质文化有广泛兴趣。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
作者: (英) 杜德桥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思库
副标题: 戴孚《广异记》解读
译者: 杨为刚 / 查屏球 / 吴晨
出版年: 2022-12-1
页数: 488
定价: 119.00元
《广异记》是唐人戴孚一部已散佚的集子,存有三百多则与幽冥世界有关的神怪故事。本书首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故事,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见识八世纪中国人的生活。通过戴孚这位县吏的眼睛,《广异记》显示出一幅复杂的世俗社会画面。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中,各色神职人员为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礼仪服务,他们在与幽冥世界的接触中感知的经验在各个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异记》中的故事诞生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本书将通过对戴孚这部集子精确的历史聚焦来研究这些历史变化的动态。对短期的事件的反思与历史文化长期连续性的清晰证明交织在一起,通过这些材料,《广异记》显示了中国中古社会早期的信仰与制度正在向着我们所认定的近世社会转变的迹象。
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任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欧洲汉学学会(EACS)主席(1998—2002)等职。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民间传说与世俗信仰。代表作有The Hsi-yu chi:A Stud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nese Novel,The Tale of Li Wa: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 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等多种。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珍珠在蒙古帝国
作者: [美]托马斯·爱尔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
原作名: The Steppe and the Sea: Pearls in the Mongol Empire
译者: 马晓林 / 张斌
本书是爱尔森的最后一部著作,呈现出其著作一贯的风格,广征博引,利用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俄文一手史料,笔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用珍珠串起了蒙古时代的欧亚世界,实际上也涵盖了上古乃至现代的珍珠历史。……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而言,本书不仅关注东西方向的交流,更是着重揭示了南北方向文明交流、跨生态交流的重要性。
托马斯·爱尔森 Thomas Allsen,1940—2019 久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内陆欧亚历史与文化专家,美国新泽西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波特兰州立大学学士(1962),华盛顿大学俄国研究硕士(1964),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学硕士(1969),明尼苏达大学比较亚洲史博士(1979)。曾短暂任教于西肯塔基大学,1980年任教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州立学院(后更名为新泽西学院),直至2002年退休。 著有:《大汗蒙哥在中国、俄罗斯与伊斯兰地域的统治政策》(Mongol Imperialism: The Policies of the Grand Qan Mungke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Islamic Lands, 1251–1259,1987);《蒙古帝国的商品与交换》(Commodity and Exchange in the Mongol Empire: A Cultural History of Islamic Textiles,1997);《蒙古时期欧亚的文化与征服》(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2001);《欧亚皇家狩猎史》(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2006)。 曾参与撰写《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1986—2013年兼任学术期刊《中世纪欧亚文献》(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主编,曾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奖(1998—1999,2003—2004)、古根海姆奖(2002—2003)。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古祆教东传及其华化研究
作者:张小贵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价:58元
本书广泛吸收国际伊朗学界有关研究成果,注重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元典的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努力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考虑到祆教经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其传播本身即带有“间接”传播的特色,本书尤其强调使用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教主华名、祆庙与火坛、神祇崇拜、婚丧礼俗、华化表现等方面,对祆教东传过程及其华化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见。书后附有较为详细的中、日、西文参考文献目录,极便学界参考。
张小贵,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外来宗教文化史和中外关系史。曾赴伦敦大学、图宾根大学进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
作者: [日]滋贺秀三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思库
译者: 熊远报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416
定价: 88.00元
在与欧洲、日本比较的基础上,本书以清代的诉讼和审判为中心,对法制度与审判的实践形态、作为与国家权力对应的民间组织秩序、含儒家经义与民间习惯要素的法源与处理纠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司法是行政一环”的分析框架下,作者从中国固有的表达与解决纠纷的实践逻辑中提炼出情、理、法三个关键性概念,视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觉的民事诉讼处理为一种教谕式调停。全书致力于揭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系统而且立体地勾勒出清代诉讼审判的制度体系与民事诉讼处理结构。
滋贺秀三(1921—2008),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法学博士,曾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学术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传统中国家族法的体系性复原、历代法典的考证性研究、传统中国审判形态的实证性与原理性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家族法原理》(创文社1967年,1969年获日本学士院奖)、《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创文社1984年)、《中国法制史论集——法典与刑罚》(创文社2003年)、《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续集》(创文社2009年)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最后的家天下
作者: 杨猛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
出版年: 2023-1
页数: 349
定价: 69.00元
清代政治的“家天下”色彩较重,最高统治者重视发挥皇室成员的作用,形成了亲贵辅政的“家法”。由宗室王公构成的亲贵集团是统治集团的核心部分,在清代国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史稿·诸王传》谓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以摄政始,以摄政终”。宣统年间的亲贵用事历来被视作导致清王朝覆灭的一大弊政,这一时期柄政的亲贵,除奕劻外皆是年富力强、新进政坛的少壮派,他们参与了宣统朝清廷的历次重要决策,对政局走向有重要影响。 本书尝试以宣统朝少壮亲贵的政治实践为考察对象,以时间为线索,将宣统朝分为摄政开启、立宪提速、走向危机三个阶段,动态地展现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的互动关系。本书着力搜集与少壮亲贵相关的各类史料,以实证为基础,注重对重要史实的建构与关键细节的考掘,包括少壮亲贵与元老派、言官、立宪派、袁世凯集团的互动,少壮亲贵对调整中枢、缩短立宪年限、筹划新内阁等重要决策的影响,少壮亲贵在保路风潮、武昌起义、南北议和等重要事件前后的所作所为等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少壮亲贵对宣统年间政局走向的影响,丰富了对清末政情的认识。
杨猛,河北沧州人。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研究,现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一项,在《学术研究》《人文杂志》《北京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
作者: 赵静蓉 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3-2
定价: 69.00元
在数字时代,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记忆?是什么形塑、建构和控制了我们的记忆?媒介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网络、微博、微信等)的出现,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记忆的形态以及记忆与权力的关系、记忆的储存和传播方式?这些是或将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 记忆的主体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但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种种方式引导和塑造着个体记忆,从区域、情感、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记忆,从而构成了个体记忆的“结构或框架”,并最终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在政治上具有统一性、在情感伦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国家记忆。
赵静蓉,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记忆研究领域中富有代表性的学者,研究兴趣为文化记忆与数字记忆、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比较诗学。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主编《记忆》《记忆的十张面孔》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全球视角中的全球史
作者: [德]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连通世界中的理论与方法
原作名: Glob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History: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 a Connected World
译者: 董欣洁等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对跨国和全球性的历史研究方法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围绕这种新的跨界运动的讨论范围仍然有限,关于全球史的任务、责任和潜力的理论交流基本上局限于国家或地方的学术界。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与地方流动、知识社会学和等级制度的新观点,作为历史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来纠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主要个案,反思了不同的全球史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他认为,史学的这种新的全球趋势需要得到相应增加的跨国对话、合作与交流的支持。
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Dominic Sachsenmaier,中文名为夏多明),现为德国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球史视角中的现代中国”讲座教授;曾在德国的不来梅大学、美国的杜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担任教职。萨克森迈尔是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也是“哥伦比亚国际史和全球史研究”丛书的三位主编之一,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跨国和全球联系。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史学原理
作者: [英]柯林武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 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
译者: 顾晓伟
出版年: 2023-1
定价: 78.00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以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去世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之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1927年起为牛津大学罗马史讲座教师,成为继哈佛菲尔德之后的罗马不列颠史专家。1935年起为牛津大学温弗莱特形而上学哲学教授,至1941年退休。1943年病逝。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培育国家
作者: [美]丽莎·波拉德(Lisa Pollard)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性别、家庭与埃及的现代化,1805-1923
原作名: Nurturing the Nation:The Family Politics of Modernizing, Colonizing, and Liberating Egypt, 1805–1923
译者: 段九州
本书以性别和家庭作为观察视角,通过建立阶级和家庭结构的社会变化与英国殖民统治的联系,重新思考埃及民族主义和1919年革命的起源。作者巧妙地提出,埃及在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了埃及精英阶层一夫一妻制和资产阶级家政的理想,并将这些理想与政治和经济的成功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英国人利用一夫多妻制、后宫和妇女佩戴面纱等家庭和个人实践,宣称统治阶级已经腐败,从而使其对于埃及的占领“合法化”。为了摆脱英国的统治,资产阶级埃及民族主义者建立了一种家庭政治文化,培养了新一代的民族主义者,并利用它向英国证明,现在是占领结束的时候了。这种文化在1919年的埃及革命中得到了应用,其中改革后的资产阶级家庭被展示为“现代”埃及国家的标准。
丽莎·波拉德(Lisa Pollard),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现代中东研究、女性与性别研究、殖民主义等。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创造欧洲人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副标题: 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原作名: The Europeans: Three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A Cosmopolitan Culture
译者: 王晨
出版年: 2023-1
定价: 148.00元
1846年6月13日巴黎—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 到达布鲁塞尔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及其王后一同在月台上迎接大家。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观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革命,印刷技术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人民的悲剧》《克里米亚战争》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追慕与忧惧
作者: [美] 罗伯特·马克利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
译者: 王冬青
出版年: 2023-3
页数: 422
定价: 69.00元
17世纪至18世纪,中国、日本和香料群岛等远东异域令英国人一度目眩神迷。当时的远东供应着欧洲渴求的香料和奢侈品,也是欧洲幻想中潜力无限的商品外销市场。作者罗伯特·马克利重新思考了彼时英国文学对国族和个体身份的想象,由此考察富强的远东如何唤起英国的追慕与忧惧。 本书是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研究的“转向”之作,也是一部“亚洲主导秩序下的英国文学史”。继萨义德《东方学》及后殖民研究之后,马克利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理论框架,审视了弥尔顿、德莱顿、丹尼尔·笛福和斯威夫特等作家如何应对一个愈发陌生又颇具挑战的世界格局:迄至1800年,远东帝国主导着全球经济,而英国则身居边缘。 为了还原早期现代欧洲作为“弱势”文明对富庶的亚洲的历史想象,在细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作者还广泛探讨了荷兰商人、欧洲传教士、俄国使团、西方地理志作者等群体撰述的两百余种作品和史料,勾勒出一幅“远东中心”的全球史图景,深刻影响了同领域此后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方向。
罗伯特·马克利(Robert Markley),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文系讲席教授。美国权威学术期刊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主编,曾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包括Fallen Languages: Crises of Representation in Newtonian England(Cornell UP,1993)、Dying Planet: Mars in Science and the Imagination(Duke UP,2005)和The Far East and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1600-1730(Cambridge UP,2006)。马克利在18世纪研究、科学文化史研究和数字媒体研究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学术文集多部,并担任知名期刊的特刊客座编辑。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Genealogy and Status
作者: Tomoyasu Iiyama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副标题: Hereditary Office Holding and Kinship in North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出版年: 2023-7
页数: 340
定价: $60.00 • £52.95 • €54.95
By shedding light on a long-forgotten epigraphic genre that flourished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Mongol Empire, or Yuan Dynasty (1271–1368), Genealogy and Status explores the ways the conquered Chinese people understood and represented the alien Mongol ruling principles through their own cultural tradition. This epigraphic genre, which this book collectively calls “genealogical steles,” was quite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pigraphy.
Northern Chinese officials commissioned these steles exclusively to record a family’s extensive genealogy, rather than the biography or achievements of an individual. Tomoyasu Iiyama shows how the rise of these steles demonstrates that Mongol rule fundamentally affected how northern Chinese families defined, organized, and commemorated their kinship. Because most of these inscriptions are in Classical Chinese, they appear to b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 In fact, they reflect a massive social change in Chinese society that occurred because of Mongol rule in China.
The evolution of genealogical steles delineates how local elites, while thinking of themselves as the hei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ully accommodated to Mongol imperial rule and became instead one of its cornerstones in eastern Eurasia.
Tomoyasu Iiyama is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Letters, Arts, and Sciences at Wased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