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山海经》中的仙境、仙物与仙人

2016-07-12 张丽霞 乡土人文地理


《山海经》中的仙境、怪兽


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胜地,但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这一观念就已存在。仙境源于上古神话,作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记载。《山海经》中描绘的仙境、仙物、神仙,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意识中对安乐、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


仙     境


《山海经》对仙境的描述充满了神秘性。


首先,《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山大都是在当时人们遥不可及的异地他乡。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从这些神山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仙境离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十分遥远,人们想要到达仙境、探访神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因远距离产生的美感,让仙境显得十分神秘,使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山海经》中仙境充满了恐怖神秘氛围。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山海经》对神仙居住环境描述篇幅最多的是对昆仑仙境的描述:昆仑山山顶四周围绕着玉石栏杆,每面都有九口井、九扇门,每扇门都有一个开明兽蹲守。在昆仑山的下面,有弱水之渊环绕,在它的四周又包围着炎火之山。熊熊烈火照耀得昆仑之巅分外的神圣和庄严。神仙居住的地方不仅有令人畏惧的蛇、兽把守,还有超出了凡人的生理条件所能忍受的恶劣环境。这说明在先民的意识中,仙境是神秘而又神圣庄严的,让人心生敬畏且可望却不可及。总之,若非仁、羿之辈莫能至也。


仙物:奇花、异草、神树


《山海经》里记载了大量神奇的树木和花草,据说只要人们服食或者是佩戴它们,就会有神奇的功效产生。按照这些植物的神奇效用,大致可分成两类:




一是可以解决人们生存问题的。有一种草,名叫祝,形状像韭菜,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使人不饿;有一种薰草,叶子像麻叶,茎是方的,花是红色的,果实黑色,佩戴在身上可以治疫病;有一种树,名叫文茎,有红色的纹理,分泌出的树脂像漆,味道像饴糖,吃了可以消除疲劳;有一种叫文茎的树,它的果实像枣,吃了可以治疗耳聋。只要服食这些神奇的植物,就可以解决当时人们面临的很多生存问题。


二是吃了可以多子多孙、长生久视的。有一种开青色花的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寿,不早逝;有一种无名树,开红色的花,果实像枳,吃了可以多子多孙。


怪    兽


还有很多怪兽深居仙境中。据《山海经》描述,怪兽的出现大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怪兽大多十分凶猛,有的甚至会吃人,给人们带来灾害。如有的怪兽一出现天下就会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给人们带来灾难。


有一种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一出现世间就一定会发大洪水。有一种蛇,“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一旦出现,世间就会大旱。又有一种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其邑有讹火”,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火灾发生。




还有一些怪兽出现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和痛苦,“有兽焉,其状如人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怀,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此兽出现,就预示着会有大规模的徭役。有一种鸟,“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此鸟一旦出现,就会有战争发生。


除了上述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痛苦的怪兽之外,当然还有一些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于人、能降福瑞的怪兽。比如有些怪兽的出现能保人们多子多孙、预防疾病、治愈病痛: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纹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剪纸山海经》中的鹿蜀和虎蛟


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流马无病。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还有一些怪兽,其出现预示天下安宁太平:


是鸟焉,其状如鸡,五釆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从《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些仙物可以看出,对于上古先民们来说,自然灾异和疾病是永恒的主题,他们向往的是没有灾害、没有病痛的生活。上古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环境极度恶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我本身缺乏认识,随时生活在忧患和恐惧之中。所以,先民们把自我意识中能呼风唤雨、防止灾异发生、治愈疾病、保天下太平的事物对象化并加以神圣化进行崇拜,以确保健康平安。


神    仙


《山海经》中对神仙的记载主要是从神仙的状貌和特异功能两个方面来描述的。


《山海经》中描绘了众多神人形象,如名叫奢比尸的神,长着人的面孔、狗的耳朵、兽的身体;又如一位名叫武罗的神,长着人的面孔,有着豹子般的花纹,牙齿雪白,腰身细小;还有鱼身人面之神赤鱬;人面虎尾之神泰逢等。但在众神之中,《山海经》描绘西王母的笔墨最多: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西王母


从“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人面虎身”这些原始质朴的词汇中可以看出西王母是半人半兽、狞厉的凶神形象。事实上,《山海经》塑造的神仙形象大多十分凶猛、令人心生畏惧,与后世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相比显得比较原始、粗犷和朴实。那么,为什么上古先民们所尊崇、敬畏的神仙是这样的形象呢?


在上古社会,人们并不能完全征服自然界中的一些猛兽,也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因而,在自然面前,人们显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对自然十分敬畏,而对自然的敬畏就表现为对自然界中物象的神化。所以,他们大多依据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来创造神的形象,以便应对外部的生存环境。比如把生活中遇到的十分凶猛而又抵御不了的野兽同人的形象相结合塑造出神仙的形象,通过对其祭祀与尊崇,使自身免于伤害。


《山海经》里神仙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十分奇特的,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写道: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  阴


烛阴是一位人面蛇身之神,他的职责是掌管气候,使昼夜交替、冬夏更迭,产生光明、照亮黑暗,可以说是一位光明之神。除了烛阴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其他三位光明之神,分别是羲和、常羲和登比氏:


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方百里。


羲和、常羲和登比氏都是女性,又都是光明之神。羲和、常羲分别生出太阳和月亮,登比氏则生出能用生命的能量照亮大泽的两个女儿。从这几位神仙所拥有的神奇功能,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对光明和对自然生命力的崇拜,自然生命力作为光明之源,显示出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此外还有掌风之神,“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还有伴雨出入之神,“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此神出入时必伴有飘风暴雨”。




通过上述对神仙职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于自然界中日月升降、季节更替、雷雨暴风等诸多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崇拜。而《山海经》对神仙世界的构造,如神的出入会伴有神奇的光、雷雨暴风、奇怪的鸣叫等,增加了仙境的神圣、庄严感,让人们更加崇拜和敬畏。


选自:中国道教


阅读推荐

刘亮程 | 一个人的村庄

最全的中国历代疆域地图集,终于找到了!

傩戏 —— 古代一种神秘的驱鬼逐疫活动

留住手艺:最后的皮影戏

进群请添加群主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