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口气读懂:中国马的历史!

2016-07-27 李大雷  西渐 乡土人文地理



世界公认的马起源地为北美洲,专家通过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发掘出的马化石,研究了约5000万年来马种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山东省出土的中华远古马化石,和在湖南省发掘出土的衡阳远古马化石,都出现于始新世的地层,它们与在欧美考古发现的始新马同属始新马亚科。



这些资料表明,中国马种的起源并不比国外晚,只是发掘的还不够,未能构成一个系统演化的图谱。据《周易》记载,黄帝、尧、舜时“服牛乘马,引重致远”,说明中国在很早的时候,马已被驯化和用于使役。




     中国马的品种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多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马种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国的马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等;二是培育的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等。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




蒙古马毛较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




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大通马


大通马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中心产区在大通河流域的门源、祁连二县,以皇城、苏吉、仙米、阿力克、多隆等乡所产者质量最优。大通马适合骑乘,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程骑乘,多走对侧步。大通马对高原适应性强,对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态环境适应良好。




大通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是体型偏重、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种,且兼有蒙古马、河曲马等品种的血统,早已闻名于西北。它具有耐粗放、易恋膘、繁殖力较高的特点,并以善走对侧步著称,实为青海省境内有代表性的马种。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伊犁马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中国马的历史




早    期


在早期(公元前2100年—前221年)夏、商、周各个王朝出现的时代,当时君王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同时又不希望后者拥有过分强大的机动能力而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按照奴隶阶级等级制度,详细制定出什么等级的人群可以拥有什么等级的马,用限制生产规模、养马质量和数量的办法来达到控制等级人群机动能力的目的。



古代壁画中的骑马图


繁盛时期


在繁盛时期(公元前221年—约公元900年),在此时期社会政治制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式的中央政府集权,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由秦王朝开始,大力发展以军事为主要目的的养马业。到了汉代,更是为了与外部力量抗衡并扩张疆土,养马业主要成为国力的基础优先考虑发展。




为了改良提高中国蒙古马的身体素质,汉武帝不惜发动战争,从国外夺取优良马种“汗血马”,从而开创迅速提高国力的成功模式。


衰 落 期


进入衰落期(约公元900年—公元1368年)后,由于唐末及其后的五代十国长期战乱,破坏了马业持续发展的各种环境,中国养马业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北宋末年推行的保马法等政策法规既减少了国家养马的数量,也损害降低了当时马匹的整体质量。


十二生肖中的午马


公元1127年,来自北方草原的辽金铁骑轻易攻陷北宋都城并将皇帝掳走。偏安杭州的南宋王朝曾试图重建养马业,但终因江南水乡湿热,马匹死多生少而放弃。


晚近时期


在晚近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49年)蒙古马异军突起,马和马产业得到显而易见的复兴。蒙古骑兵纵横万里,横扫欧亚大陆,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并将游牧民族的文明遍播世界。




到明代,马业的生产首先是国家养马场繁育提供部分马匹,其次由官方督促民间百姓收养生产部分马匹。明政府建立起中国养马史上最庞大的马政机构组织,并采取了养种马、征驹、寄牧等多项办法,然而缺少引进国外良种和大规模改良的产业模式和环境机制,明代养马生产的马匹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不不算高。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的开始是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古老的中国马种重新进入兴旺发达时期。统计数字表明,1950至1960年间,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从前苏联等欧美国家引入10几个优良品种总数近2000匹的种用公母马。我国大批量引入种马,学习养马技术,建立马场,设立马匹配种站,全面开展马匹的改良,并开始育成新马种。




在一大批国有、集体所有的马场的共同努力下,到1971年,中国马匹在质量上已有明显提高,数量更是惊人达到1100万匹。但再到后来,原来被计划限定的农用、军用养马受到极大冲击,几乎所有的国营马场包括军用马场都下马转产,种马群、马核心群等被移交、分散到马场以外的地方,养马质量迅速出现大幅滑落,部分马种消失。


阅读推荐

从神农架到坎儿井 —— 全球21处新增世界遗产地巡礼

陈丹青新加坡演讲:母语与母国

看懂中国寺庙的佛和菩萨,只需这10分钟!

历史上真实的炎帝陵、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