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9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易中天:酒与中国文化

2016-08-16 乡土人文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酒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或者说,喝酒主要是为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因此,中国从来就有喝酒的礼仪和规矩。


从汉字的演化看酒


中国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学家说它是这个样子的:




这其实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来指代酒。而且,跟酒有关系的字,也都以“酉”为部首,比如:酿酒的酿、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宋代,酒实行的是专卖制度,由国家垄断资源。民营企业要酿酒、卖酒,得向官方申请特许经营,还必须购买使用国企生产的酒曲,政府趁机大发横财。




官方酒厂或使用官曲酿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价钱也高,必须促销。手段则有两个,一是在门口挂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卖假酒和劣质酒;二是在招牌旁边悬挂红栀子花灯,表示有陪酒女郎甚至色情服务。元代甚至在官酿新酒上市时组织歌女游行,类似于今天的车模。

  



不过,正店的利润还是很高,因为与官方关系密切。从商代起,用酒量最大的就是王室。所以,商代不但有酉,也有酒,而且字形就是这样:




对此,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酒与中国人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处理三种关系:




西方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国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自斟自饮,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会想象有人同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会做人,就很难立足于华人社会。如果不会喝酒,也很难在官场、商界和江湖上混。


包房席位安排很没文化


由于酒能协调人际关系,中国古代便有法定的酒会,比如乡饮酒礼。简单地说,乡饮酒礼就是国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会贤达一起喝酒,并就国家大事征求意见,相当于酒会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龄大小来安排的,叫序齿。第二,就是乡字。“乡”的字形在金文中是这个样子的:




很清楚,乡,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当中一个饭桶或者酒坛,也就是共食或共饮。换句话说,乡亲就是在一起吃饭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但是现在包房里的席位是这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主人面对房门,主宾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时候,从主宾开始,然后主人,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里面的前提,是默认房门在南。主人面对房门,就是坐北朝南,这叫君位。背对房门面对主人的,叫臣位。因为面门靠墙的席位最安全,背对房门的最危险。万一来了刺客,他要挡枪挡刀挡子弹,所以这个位置往往坐副手或者办公室主任。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主人要坐在东边,叫东家。客人坐在西边,叫西席。东家看见的是夕阳西下,西席看见的是旭日东升,这是把好位子让给了客人,才是待客之道,也才是礼仪之邦。

  

现在客人倒是在西边,却又不是正西,何况主人还不在东边。主人坐君位,客人坐西席,这简直不伦不类,太没文化。所以我请客吃饭,一定把当中那个座位取消,然后分宾主坐下。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首诗。据说太平天国时的翼王石达开在进西南地区时,当地少数民族请他喝酒,石达开当场赋诗一首:




选自:易中天中华史


阅读推荐

千年民间工艺:客家糯米酒的“前世今生”

远方炊烟里,尽是妈妈的味道!

记忆中的中国北方乡村生活

国家领导人退休后,居然喜欢上了做家具、刻印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