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修长城抵御外敌——是智慧还是无知?

2016-09-08 曲路浚 乡土人文地理

 1691年5月,古北口(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历来是兵家之争地)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修缮他管理的那一段长城,康熙竟然不同意,他的上谕写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这时的康熙已经不是清除鳌拜集团时才16岁以及 “推手”造成三藩之乱时才19岁的青春少年了,而是37岁的成熟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了。




有人对康熙的“不修边墙”令,夸大为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象征着中华国家“天下一家”的梦想真正得以实现。清代虽然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且颇为有名,但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且地域跨度之大,则是空前的,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

 

万里长城的军事作用


“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的嘉峪关。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二个朝代:一是秦始王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而且它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万里长城的负面影响

 

在历史的长久岁月中,一条万里长城,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多少智慧,流尽了多少血汗。如今长城已失去了它的军事用途,除了积极肯定万里长城更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中华民族以外,还应思考万里长城负面影响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惊人相似的“万世梦,二世亡”的短命王朝——秦与隋王朝。秦王朝连结着一条万里长城。隋王朝连结着一条京杭大运河。跟着秦、隋的之后的是西汉和唐代——正是西汉和唐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是汉唐两朝的共同特点。




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工程对后人的“价值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秦朝和西汉初期,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到中国骚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击败了匈奴,使一部分匈奴向西迁,由此引起横跨欧亚两大洲北部的众多的游牧民族的强迫大迁徙。结果导致了莱菌河边的曰耳曼人和哥特人攻占了罗马帝国。如果没有秦王朝的万里长城,很难说有西汉王朝强大到足以撬动地球的地步。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王朝修筑过长城。

   

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为建筑长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不知其数。也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破产导致了秦王朝短命。隋王朝因京杭大运河而短命,几乎是历史性地注释了因国家财政的破产导致了秦王朝短命的历史性悲剧。

   

清朝并非无长城


今人往往过多的关注康熙的“豪气”之言,故多以为清朝无长城,“康熙三十年,康熙帝宣布,废除历代沿用两千年的万里长城”,其言差矣!早在1984年,山西学者姚剑已把以往学术界认为的长城修筑下限从明代末年向后推移到清同治十二年,计一个朝代260年。

   

康熙时期,满清政府曾下令“不修边墙”,现在看来,多半出于国家的财政原因。康熙帝亲政时,政局不稳,国库空空。在征讨噶尔丹之前,于1685年春,又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不修边墙”也是政局不稳,国库空空的当头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清朝“修边墙”的过程大致如下:清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柳条边;同时,也曾修筑长城个别关口和城墙,对山海关等重要关口和长城段,都有相当规模的修缮和使用,到顺治及其以后时期,曾修筑大镜门等著名长城关口,位于河北西北的“大境门”也是清朝修筑的最大长城关卡之一;大规模修筑发生在清朝后期。

   

清长城用于对内镇压起义


这里,先说柳条边。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的一 道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柳条边于辽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区。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辽河流域的柳条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周长850千米,名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


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时的东北一带汉人人口极其稀少,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的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

  


 

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用于防御外敌不同,清长城是用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清长城多为清政府后期所建,相对粗糙。清长城给人的印象,它不像历代长城那样,沿着莽莽山脊腾空崛起,给人以高耸雄伟之感;而是横卧在奔腾呼啸的黄河岸,若一条巨龙奔腾欲飞;它的墙身前临大河,后依峻岭,一座座方形炮台凸出墙外。


清长城同历代长城一样,并不是一道城墙或互不相关的一些城堡或壕垒、栅卡、烽墩、寨圩建筑,它已构成了一个从中央政权通过各级军事、行政机构,联系最基层军事单位及守城戍卒的完整的防御体系。但清长城的特点,是鲜明地呈现出近代防御工程体系的初形。清长城步步设险,层层布防,烽火传讯军民同御,特别是,适应时代战术(火兵器)所进行的工程改进,可以说把长城的防御功能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清长城大规模修筑的具体时间发生在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捻军在与清军作战过程。1865年上半年,捻军在与清军作战中,连续获捷,特别是5月18日在山东菏泽高楼寨消灭僧格林沁马队及所部11000余众,击毙清廷科尔沁亲王,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的胜利,震惊中外,朝野大骇。只得依靠汉人军阀,急调曾国藩掌握的湘军北上勤王。曾国藩上台之后,改变了以往清军采用的“狂奔穷追”战法之弊端。提出了“重点设防”,“布置河防”和“查圩”的“变尾追之局为拦头之师,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战略方针。

   

清朝完成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


同历朝历代相比,清朝实际上完成了一项比万里长城更为浩大、显赫的工程——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国家版图的扩大。这得益于较为成功的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与以往各朝代相比,清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及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历代汉族王朝在北方多以长城设防,在这一点上清王朝也不例外,清朝从康熙起,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多宗教、多文化、多核的治理体制。


这时的康熙已有足够的资本与实力,“执行”顺治帝和多尔衮确立的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概括地说,清朝处理中央与边疆地区关系的具体措施是:设理藩院、军府等统一管辖;因俗施政,分而治之;笼络上层,恩威相济;利用和倡导喇嘛教等。应该说,历朝历代,数清朝处理中央与边疆地区最为成功。上述政策大大推进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治理,密切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增加了边疆地区的向心力。使中华民族第一次有了国族认同的观念,这是清朝的历史功劳。

   



通观整个清朝,自顺治帝和多尔衮入关以来,将历朝历代的都有过的皇权专制、民族歧视、封禁思想、穷兵黩武、国富民穷、文网之密等等都推向顶峰。具体到长城这条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家院的卫墙,一度曾给发展中的中原文化以安定的环境,给中华部分民族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清朝后期大规模修筑长城,因清长城为古代战争防御体系向近代战争防御体系转化的中间过渡型制,对内而不对外,从而推倒了中华部分民族的安全感的“心墙”。

   

长城,其最终在中国大地上由军事防御体系变为历史遗迹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清朝后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开支连同军事费用及战争赔款彻底瓦解了清朝的根基,对当代中国有启发性的历史经验是:国家的财政战略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第一军事战略!


 选自:爱思想


阅读推荐

除了八达岭外,万里长城最著名的10个关口!

黄河到底有多少个古渡口?

汉服的诱惑: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服装!

历史上,客家人是怎么形成的?

深度分析:中国各省人的性格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