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婺源隶赣,是婺源人的心病,更是全徽州人的遗憾!

2017-02-04 乡土人文地理 乡土人文地理

婺源油菜花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春有油菜花,秋有秋晒,与白墙黛瓦的老屋构成一幅绝美画面,山水之秀,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婺源得名是因为唐朝在这里设县的时候恰逢婺女星在长安城东南方出现,和婺源的位置一样。婺女就是美女的意思,唐玄宗喜欢美女,认为此地是美女之源,盛产美女的地方,就给这里起名叫婺源。真是个浪漫的名字。


随着近几年媒体的造势和游人不断地涌入,其知名度,有直追庐山之势,成为江西的另一张旅游名片。

婺源秋晒


然而,提起婺源,今日许多安徽人仍“心有千千结”。“安徽”省名的来历,便是合两大名府“安庆”“徽州”之首。徽州从宋代到清室逊位,近千年来一直是天下名府,辖区相对固定,一直领六县即:歙(shè)、黟(yī)、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于山水相连、习俗相近,又属于同一府管辖,因此六县的商人称为“徽商”,以六县为主体形成的文化为“徽文化”。但上个世纪,徽州历史上却出现两次“婺源隶赣”事件,也发生了婺源县乃至徽州各地的婺源“回皖运动”


很早以来,婺源一直是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之一,它不是徽州最大的县,也不是徽州最重要的县,但历史上对徽州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祖籍就是婺源。这一点让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一直引以为傲。婺源之于徽州,正像曲阜之于山东的地位一样。正因如此,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行政区划更改,在婺源乃至徽州引起了一番骚动。


婺源隶赣之前的江西版图


婺源隶赣与婺源回皖


婺源隶赣是指原安徽省婺源县被划归江西省管辖的时期。婺源隶赣有两次,第一次是1934至1947年,第二次是自1949年以来。两次婺源隶赣都与军事有关。



1947-1949年间婺源回皖后的安徽版图


第一次婺源隶赣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所谓“剿共”的考虑,把婺源划入江西省。


第二次的缘由颇为复杂,查《徽州地区简志》与《婺源县志》,当时解放婺源的是“二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而徽州地区也是“二野”三兵团进驻。1949年8月“二野”留驻婺源的工作人员要开赴大西南,才由解放江西的“四野”部队派员来接管 。因此共和国建国后又把婺源划给江西省管辖。


《婺源县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作战以九江为界,以西为“四野”部队,以东为“二野”、“三野”的部队。大军南进,江西全省加上婺源为“四野”所占,徽州其他五县则是“二野”的军事辖区。在军事重于一切的年代,为便于管理,婺源又划归江西。


不管怎样,1949年将婺源划给江西省,一直管辖到今天就没有然后了。


两次隶赣期间的婺源回皖


两次婺源隶赣仅仅间隔两年,这两年是婺源划回安徽管辖的时期,虽然只有两年,但却是婺源以及原徽州百姓前后争取十三年的结果,这便是婺源回皖运动。由于婺源民风与江西有异,且长期属于安徽省管辖,更为重要的是,婺源是古徽州六县之一,是理学宗师朱熹的祖籍地,被人们视为“东南邹鲁”,与原徽州地区的联系很深,因此婺源隶赣就从行政上割断了婺源与安徽和徽州地区的联系,从而引起了民间的反对,其改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婺源隶赣过程如此复杂,是行政区划变革历史上的特例 。


深扒“婺源隶赣”事件与“婺源回皖运动”


第一次婺源隶赣发生在1934年,蒋介石为了方便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将婺源划属江西,隶属于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给出的理由有三条,旨在消灭红军。


蒋介石解释婺源改隶意旨


蒋介石对婺源必需改变管辖的“意旨”,列举了三条:


婺源必须改隶之意旨其最要者,约有三端:

(甲)政治方面

査婺源设治,始自唐玄宗时代,隶属江南道之歙州。宋代以该县山南诸水,皆流入江西,曾议改属赣省,依茅岭新岭为界。今察其地势,大部份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恢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

现值剿匪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淸零匪,实为富务之急。婺源与浮梁、乐平、德兴三县地域,犬牙相错。因分隶两省之故,对于肃淸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茍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

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之屯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凡此三者,理极显明,本行营饬将该县改隶实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道。审慎周详,确能适相符合。


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婺源回皖老照片


旧长达十数年的‘婺人回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在婺源人乃至徽州人看来,习俗是地域风格的构成要件,经济是地域形象的创建基础,文化是地域风格的传承平台。在这三点上“徽”与“赣”都有明显的区别,强行改变隶属,有诸多不妥,也会伤害当地人的感情。


于是蒋介石又对徽州人要求他收回成命的四条理由,分别于以驳复:


驳复反对理由

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多牵强,已分别予以驳覆,兹择要并述之:

(甲)习俗悬殊

大要谓婺源虽毘连于赣之乐平、德兴,然习尚迥异,倘行改隶,行政设施,殊多凿柄等语。査我国交通,未臻发达,自不免有“百里不通风”之现象。婺源突入于赣之德、乐、浮三县,其边境接近地方。民情风俗,当无大异之处。皖省共辖六十余队,婺源言语习尚,除与其邻境休、歙两、三县外,绝不与其它各县相同,即就旧徽州府属六县而言,恐亦不无扞格,此殊不能成为理由;

(乙)经济实况

关于政治团体组织与经济基础。大要谓婺源旧隶徽州,徽民多商于外,婺源尤众。各埠徽商,皆有会馆之组织,与公积赀金,最难分析。骤行分裂,损失固巨,纠纷亦多,而数万婺侨,无团体保障,势必孤立,甚或失业,酿成地方极大恐慌;又婺源人民经济基础,建筑于商业之上,与徽州其它各县相同,较之土地平衡、土壤肥沃之赣东各县,人民经济基础、建筑于农业之上者,迥不相同。今一旦使相结合,婺民生活,恐将动摇等语。査行政区划,与各县人民团体组织,截然两事。民国建元,旧徽府制,即经废除,迄今时逾廿载。徽属六县各地会馆,及公积赀产,固依然存在,绝不闻有分析或发生纠纷情事。此次改隶赣省,不过省行政管辖区域变更,该徽县六县人民,事实上仍可维持向来组织。法令上并未强其分裂,并经济基础一致,则甲县与乙县之人民,尽可各事不同之职业,彼此绝无影响。即在同隶一县之人民,业农、业工、业商,各有其自由之意旨与环境。甲固不能强乙操同样之职业,矧在县与县之间乎?

(丙)文化问题

大要谓安徽文化精神,及侨外团体组织,胥以朱子为表率,婺源为朱子故乡,流风余韵,至今未退。徽州之视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近年濒于匪区,而未沦于匪化,亦攸赖于是。一旦改隶,不特消失安徽全省历史上之文化殊誉,且使国内外整个安徽团体精神物质,根本动摇。且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大部民风强悍。勇于私斗、寻仇报复,法令几不能制止。若划婺入赣,将不胜恶化之虑等语。査朱子为吾国理学名儒、教泽所被,广而且远。国人矜式先哲,无论隶属何省,均可景仰师承,光大余绪,固不必抱封建思想、强分界域,将先贤据为一区域所私有,盖吾人崇拜先哲之心理,在景仰其伟大人格,与夫嘉言懿行,天下之善一也。婺源隶皖,皖人可祀奉朱子,亦不能禁止非皖人之奉祀朱子,与皖省之文化殊誉不加益。婺源隶赣,皖人仍可奉祀朱子,赣人亦不能禁止皖人奉祀朱子,与皖省之文化同属中国版图。隶甲隶乙,何须怀部落见解。故事争持、至改隶后虑被恶化一节。此则为必无之事。婺源敎育,是否较德兴、乐平、浮梁为优,事实上尚待考察。假定较优,则婺人知识,必较邻县为高,尚何恶化可虑?

(丁)历史关系

大要谓政治设施,必重历史关系。婺源设治,自唐至于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迄于清代,婺源始终属之徽州区域,隶属安徽管辖,未加变更。年代既深,施政日便,遽行更易,隔阂甚多等语。査政治设施,固应注重历史关系,然揆时度势,斟酌损益。以适应事实所需要,亦属施政必有之举动。世岂有不变之大法?亦决无墨守之常规。婺源改隶,自有其事实之需要,不能籍口历史沿革,而置现实于不顾。民国建元以来,省行政区变更多矣!其最大者、以热、察、绥、宁夏、川边之建省。南京、上海、靑岛、北平之设市。苟利于国,自当积极改善。不容习故蹈常、胶守现状。

凡此四者。因其所持未当,故予剀切指导,俾该县人民,了解本行营厘订行政区划之至意。


强行划归后不久,正好是中秋节,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 以表示自己的不满。


茉忆旧1938年抗战爆发之后,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当时全民抗战,对这一件“小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当地的民众也以大局为重,不再提及。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声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安徽徽州。


婺源回皖老照片


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其中有极端者,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

婺源回皖老照片


茉忆旧“婺人返皖”的高涨情绪前后持续了1年多。1946年12月底,南京国民大会期间,徽州同乡会通过胡适,将“婺人返皖”请愿书呈内政部长张厉生代交蒋介石。胡适是坚定的“婺人返皖”支持者,“徽州人岂肯把朱夫子的出生地划归江西,他们还把二程先生的祖先算是徽州人呢”国民政府在压力之下,只得派员到婺源进行实地勘察,听取民意。


茉忆旧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直到1949年5月,婺源县再次脱离安徽徽州政区,划归江西(缘由见前文)。



婺源到了江西后,江西给了它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因为婺源本身就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依山而居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和马头墙,满街林立的牌坊,精致的徽州石雕,以及背后传承千年的徽州文化,这些东西江西想要都没有,而婺源本身在江西也是一枝独秀,婺源给江西省带来的旅游收入也非常可观。


至今,婺源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不过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回想起六十多年前的民国那场婺源回皖运动,时婺源人感隶赣脱徽乃是心病,然是全徽州人之遗憾。


延伸阅读:婺源在历史上与皖赣两省的渊源


清代安徽省(含婺源)


1. 婺源与安徽省及徽州的渊源


安徽省是一个年轻的省份,简称“皖”,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首字。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因此自1667年至1934年,安徽省对婺源延续了267年的隶属权,若加上1947-1949年则近270年。


但是抛开安徽省级行政区,婺源自建县时的740年至1912年的废府留县时止,前后1172年都稳定的隶属于徽州及其前身歙州。


值得注意的是,婺源的“母州”徽州中的“徽”字是安徽省省名的来源之一,而安徽省历史上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府,其文化根基与婺源也有深厚的联系,因为历史上婺源移民曾参与了安庆府皖江文化的形成 。



2. 婺源与江西省及饶州的渊源


江西简称赣,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歙州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一说浮梁县的游金乡,但乐平与浮梁都属于饶州)划归婺源县管辖。因此婺源的西南半部在建县之前一直是属于江西前身“江南西道”的,至今婺源县西南乡与东北乡的方言都有显著区别,从当地民歌角度考虑,其东北乡的旋律委婉幽雅,徽韵浓厚;西南乡则受赣音影响,曲调流畅悠扬 。



饶州除了在742年划出部分版图到婺源县之外,还在766年划出部分版图与歙州黟县的一部新置祁门县,可以说饶州与徽州及其前身歙州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乃至对于安徽省的两大主体文化之一、安庆府的“皖江文化”(另一即徽州府的徽州文化)的形成都甚有贡献 。而且,婺源、祁门两地与徽州其它地区不同,其水系基本属于鄱阳湖流域,明代汪伟的《请禁遏籴疏》中就说:“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其中所论“从饶州鄱、浮”就是指与祁门、婺源接壤的饶州府浮梁县等地,因为祁门与浮梁可以通过昌江河沟通,而婺源则与鄱阳通过乐安河相通 。


阅读推荐: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大移民!

不只有“湖广填四川”:揭密四川历史上的八次移民!

中国史上最大移民潮: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北京被迫迁府,印证梁思成遗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


END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内容,长按二维码,一键穿越


加微信进入乡土人文地理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