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三坊七巷,出将入相

2017-03-09 乡土人文地理

在福建省福州市,有一片叫“三坊七巷”的古老街区,当地流行着一句“三坊七巷,出将入相”的俗语。千百年来,这里汇聚无数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既有“紫禁城中策马扬鞭”的帝师,又有“五子登科六子科甲”的世族,显赫高官,饱学宿儒,商界巨子,比比皆是。随意走进三坊七巷的哪一条坊巷,都能感受其中卧虎藏龙的独特魅力。那么,这一栋栋豪门深院的背后,究竟藏有怎样的玄机,让地灵人杰的奇迹如此完美演绎?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摄影/黄玮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八一七北路西侧,南后街之西为“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之东为“七巷”,包括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犹如榕树硕大的主干探出许多道劲而曲折的枝丫。只可惜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在这块占地近 44公顷的街区内,迄今依然保留了二百余座始建于明清的宅院,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在这里尽情释放,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让这原本寻常的坊巷民居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让人感动,让人牵挂,让人无法释怀。



穿梭在三坊七巷之间,残陋的砖墙和如今美好的姿态缠绕重叠,粉墙黛瓦石板路仿佛把游人扯进岁月的沉淀里,屋檐下的石阶被滴水石穿的坑洞……亭、台、池、桥、石、花、木、林、仿佛向世人倾诉着老宅的深邃和悠久的历史。身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存在于细节之间的须臾与永恒。


衣锦坊水榭戏台,戏台建在自家宅院水池上,是古时府内聚会、演戏的地方。摄影/林琦墅


黄楼庭院中白兰的幽香,二梅书屋前的老梅树,郁郁苍苍的玉兰树,长出凤眼果的苹婆树、果香仍存的古芒果树、绿了青苔的水井,代表了海洋文明的墙头上蓝色壁画,衣锦坊的水榭戏台、七星洞、朱门与黑门、异彩纷呈的漆器、大小福州帆船……都仿佛在给一幅古朴的时空水墨画里增添着重墨浓彩。


“双抛桥”,原名叫“合潮桥”,又称“会潮桥”。过去桥下的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摄影/胡文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里坊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千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织,运转着城市的生命律动。历史的沧桑巨变,不少城市曾经的里坊制度格局荡然无存,人们只有在尘封的古籍中想象其风貌。然而,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群落中却有这样的“独一处”——福州三坊七巷保留了下来。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五代,历经千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并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渐完善的。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已提到了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清中叶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谓,“俗有三坊七巷之名”。民国初年,郭白阳《竹间续话》亦云:“会城内有‘三坊七巷’之称,皆缙绅第宅所在也。”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笔者觉得,它倒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面积虽不大,却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其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氏花厅。


“二梅书屋”系清代林星章旧居。林星章是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进士,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知县,署理龙门,茂名县知县,擢化州知州,授广东乡试同考官。摄影/胡文


如果以单体建筑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筑也许并不起眼。论规模,它不如执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筑;论体量,它不如山西晋商大院,更无法与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较;但它有它的优势、它的神韵和它的品位。它是特定地域环境和文化的产物,也是福州地域历史文脉传承不绝的标志性象征物。

位居三坊七巷富商之列的欧阳氏家族,曾演绎出一段商界从奴隶到将军的神奇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欧阳瑸、欧阳玖两兄弟,他俩从闽侯竹岐乡随父亲来到福州当小伙计,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福州开设自己的钱庄,后来又收购了由英国人连尼开办的福州第一家西药房——屈臣氏西药房,并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衣锦坊购置了这座带有精美花厅的住宅。摄影/胡文


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来看,坊巷内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多是数座毗邻,每座又是多进院落。其基本形态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由于居于城市的中心,为了与周边窄长坊巷格局相对应,三坊七巷古建筑大多以高耸前冲的马头墙来分隔围护而形成高墙深院、重门达落的形制。主座庭院、厅堂、居室与侧座的花厅、书房、假山园林相互辉映;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典雅、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区。


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摄影/黄玮


从室内空间看,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大厝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而长的优质坚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为少见。


三坊七巷古建筑的外部特征也有独到之处。江南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呈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山墙,唯独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闽地特色。


两旁进士匾额 多如市上招牌


走进三坊七巷,眼前街景实难与千百年来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令人惊异的是它那科举神话以及由这神话所编织出的一个个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创世人杰。三坊七巷的科举神话并非一日写就,它是千百年来世家大族文化接力的产物。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在广州就义后,林家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将房子卖给了冰心的祖父,冰心小时曾居此处。摄影/黄玮


故居里展出的冰心少女时期所穿的服饰。摄影/黄玮


该故居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正座南侧隔墙外,自东起为紫藤书屋,与正厅前廊相通。摄影/黄玮


三坊七巷中数黄巷最为古远。晋永嘉之乱,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其间,故称黄巷。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于此。黄巢起义军入闽,过福州,因闻黄璞大名,令士兵“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两江总督梁章钜等,都曾世居巷内。


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福州名胜,位于福州鼓楼区光禄坊8号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清时,林则徐在此放鹤,“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也常在此聚会作诗。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游客观览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摄影/胡文


书卷气十足的光禄吟台位于光禄坊内,宋代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吟游于此,并题“光禄吟台”四宇,有好事僧人将其镌刻于石上。林则徐亦喜游吟台,晚年放鹤于此,后人勒石“鹤磴”,以记林公美举。


“光禄吟台”并非只有名士显宦流连盘桓,深闺名媛对此地也情有独钟。著名福州才女、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薛绍徽就常游吟于此。薛绍徽在“光禄吟台”附近的乌石山麓构楼读书,号为“黛韵楼”。道光年间郭柏苍入住此处后,其女郭拾珠姐妹与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女眷能诗善文,常以诗文唱和往还。一些好事公子常常“贿赂”侍女以图先睹为快。时人遂将这些名娃闺秀所写诗词称为“光禄体”。



吉庇巷为东西走向,东接八一七中路,西连南后街,位于三坊七巷最南端,北与宫巷平行,全长330米。宋以前称“魁铺里”,宋以后,又有“橘皮巷”、“急避巷”等名,最后衍变为“吉庇巷”。今已拓宽为马路,古建筑大多不存。


吉庇巷的历史典故也是颇有趣味:说的是朱熹的学生郑性之以典元的身份出任江西安抚使,政绩卓著,邻居们便称呼此巷为“及第巷”。“及第”谐音“吉庇”,由此得到了这条巷的名称。


文儒坊47号里的陈承裘创造了“六子科甲”的科举奇迹。他的六个儿子中,出了三位进士,三名举人,长子陈宝琛后来还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声名之隆,文运之盛,无出其右;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郭柏荫更是进士及第;光禄坊里的刘齐衢和刘齐衔号称“同榜一胎两进士”,轰动一时。三坊七巷中金榜题名者远不止这些。“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三坊七巷历代鸿儒名师造就了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因而人才辈出。


三坊七巷被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之所在,“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宫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为多。摄影/胡文


民间文学“三宝”


福州的民间文学“三宝”——民谚、民谣、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应该说,所有的“三宝”都与三坊七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有迹象表明,有许多“宝”明显出自文人之手,或者经过文人润色加工,使之变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宫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为多。摄影/胡文


福州有一句歇后语“黄巷逐猪——两头走”,多用来比喻难以控制的人或事。这是三坊七巷中唯一传世的一句俗谚。黄巷是七巷中居中的一个巷,西通南后街,与三坊中的文儒坊相对,东达南街闹市最繁华的一段。黄巷的房子和其他七巷一样都很深,据传早年有的深宅大院北可通塔巷,南可通安民巷。在此巷内逐猪,当然两头走,很难抓得住。这句话十分通俗、形象、生动。

黄巷由八姓入闽始祖之一晋安郡守黄元方所建,两晋时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其中部分黄姓的后裔聚居于此地。偏安日子宜于定心耕读,就有硕儒黄璞等辈,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连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城拨寨,经过此巷,竟也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犯,传为佳话。摄影/胡文


三坊的民间歌谣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前街买买灯,后街买买蚶”。这首童谣在老福州人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张口就来。早年在正月买灯、送灯、闹灯的活动中几乎到处听到这首童真十足、年味浓浓的歌谣。有人认为应该倒过来唱“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因为现在的灯市在南后街呀!可是澳门路82岁高龄的赵德源老伯告诉我们:童谣中的前街实是指今之南后街,后街则是指今之闽山巷。这是因为清朝初年以前,城里的灯市实是在闽山巷,后因闽山巷灯市不断发展,小巷容纳不下,才向南后街拓展。灯市移到南后街后,闽山巷成了卖海鲜的市场。所以才唱“前街买买灯,后街买买蚶”。看来有人想把此童谣倒过来唱,大可不必了。


始建于明代的林聪彝故居。林聪彝,林则徐三子,曾任过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备道,并署理过浙江按察使。


此外,传说中的郑性之祭灶题诗讽世(背景吉庇巷)和陈烈题灯惊太守(背景郎官巷)的两首诗都是民歌体的。郑性之诗曰:“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陈烈诗曰:“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样民歌体的诗句,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诗是由民间故事带出来的,故流传甚广,久传不衰。



今天,当人们从三坊七巷走过,踏着石板路上前朝留下的履痕,嗅着古房檐角里时间的芬芳,重温那段传奇的魅力。


民间故事:三坊七巷是福州民间故事的宝库,许多民间故事都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其中除上述陈烈题灯的故事和郑性之祭灶的故事外,还有甘国宝的故事(背景文儒坊)、黄巢贴安民告示(故有安民巷之称)和队伍熄火过黄巷的故事、荔枝换绛桃(背景安泰河两岸)的故事,等等。至于福州民间故事中没有明确说明出处和背景,但与三坊七巷有密切关系的就更多了。


塔巷,旧名修文巷,有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摄影/张斌


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摄影/胡文

郎官巷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摄影/胡文


传统文化的坚守


历史上的南后街,因为文人荟萃,逐渐成为以文化用品、古旧书店为主的一条街。清中叶以后,街上仅古旧书店就有20多家。还有笔墨庄、裱褙店、寿山石雕店、脱胎漆器店、文物古董店、传统硬木家具店、生漆店、花灯店等,盛况堪与北京琉璃厂比肩。其中唯一一家的裱褙店,正是创建于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至今已传承四代百年的福州裱褙业知名品牌——米家船。


三坊七巷改造前,米家船在旧南后街显得很“低调”。没有花哨的招牌和抢眼的装修,140多年来,几乎一直保持着刚开张时的摆设:一张裱褙桌、一盆浆糊、两块镇纸、几张宣纸……而在重新装修整改过,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的南后街里,“米家船”仍用最传统的家庭作坊形式,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闽水泱泱 闽都煌煌


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尤氏民居的福船文化馆浓缩着福州文化精髓,亦带有海洋文化因子。于造舟、于海贸、于抗倭、于封藩、于迎西学、于兴船政,无不是带有南国海滨文化的烙印,这正如中国风力帆船四大代表之一——福船的演变一样。这种尖底中宽的木船吃水深、载重大,特别容易远洋航行,是南国人拓海平疆的主要工具。


细细观来,三坊七巷与福船,这两个历史沧桑的古老瑰宝竟分别都是闽人陆上与海上的居所,都推动了福州及福建海洋文明的历史演变,且互相糅合。时代变迁,曾经驰骋于大航海时代的福州帆船已不复存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我们不能忘记它作为千百年的历史见证,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跨洋贸易,怀柔远交,平倭踏虏,它们将各时间、各空间内的文化精华包容兼。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一个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它们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既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也构成了今天的现实生活。摄影/胡文


阅读推荐:

它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大名鼎鼎,你却还没见过它的美!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大移民!

不只有“湖广填四川”:揭密四川历史上的八次移民!


END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

乡愁 · 乡音 · 乡情

欢迎关注:乡土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内容,长按二维码,一键穿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