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就是山东人的性格

2017-11-17 乡土人文地理

选自:世界华人周刊( 微信号:wcweekly)




· 01 ·

山东的文化地理特点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也正是山东人性格的写照。


一山,就是泰山。山东人秉性如山,质直朴实,胸怀坦荡,感情直露,天晴天阴,全挂在脸上。


“有事你就快说吧!”他们会把你的委婉视为“啰嗦”、“絮叨”,他们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他们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看不起“嘴上功夫”。



一水,就是黄河(还有一种说法是趵突泉)。山东人内心情深如水,有情有义。


有这样的顺口溜:北京人靠中央,广东人靠海港,陕西人靠皇上,海南人靠风光,天津人靠思想,而山东人靠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外省人很难明白山东人的乡土观念怎么那样厚重,为什么山东人在外地很容易抱成团。



一圣人,就是孔子。


齐鲁文化的代表就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它对山东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渗透到山东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如果用两个文化符号代表山东人,那就是孔子和梁山好汉。孔子的道德标准是山东人内心的信仰,“梁山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所以,山东人性格是外武内文,文武兼备。


那么山东人的内心儒家思想是怎么形成?孔子为什么会生长齐鲁大地而不是别处呢?



· 02 ·

山东,远古被称为东夷。


许慎《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字形象就是一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传说中射日的后羿是东夷人的典型代表。



孔子对东夷素有好感,称之为“君子不死之国”,仁而好生,天生柔顺,容易以“道”感化。这就是山东人性格中最传统的基因。


山东开始发展是在西周时,其发展离不开两个人,一是姜子牙,二是周公。


姜子牙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劳苦功高,武王就把齐国分封给他。



子牙心中苦闷呀,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地泻卤而人民寡”,丘陵多平原耕地少,再加上土地盐碱化,发展农业,基本没什么出路。怎么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毕竟是钓过鱼的人,干老本行吧,于是姜太公就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作为齐国发展的国策。以后,齐国就靠卖盐卖鱼卖海鲜给内陆的那些诸侯国,发展起来了。


到了齐桓公时,管仲为相,他进行了古代春秋版的“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于是齐国人民走向“小康”。齐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所以齐桓公也就有了称霸的资本,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当时的临淄“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成了当时的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一直持续到了汉代。原来山东是中国从春秋到两汉最有钱的老大呀,山东人民自豪吧。


有钱了,搞教育,齐国对中国文化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临淄开设了“稷下学宫”,这算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等学府,齐国号召天下知识分子来到这里,白吃白住,诸子百家都云集于此,开创了“百家争鸣”文化盛事。



齐国就为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兴起打下经济和文化基础。


为齐鲁大地奠定思想基石是另外一个圣人——周公。



· 03 ·

这个周公不仅会解梦,更对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灭商有功,其封地就是“鲁”。


这个姬旦,虽然叫起来与“鸡蛋”谐音,但绝对是个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山东人)式的好干部。


武王死后,他辅助侄子,尽心尽力。工作太忙了,洗一次头都要停三次,吃一次饭也要三次中断,故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周公奠定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制礼作乐”,这些礼乐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三千年的价值规范和文化心理的基础,所以,他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他的封地“鲁国”就是其思想的实践土地,也成了礼仪之邦,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孔子。


后来齐国兼并了鲁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思想的中心,其影响力向外辐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影响中国至今。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齐鲁大地带来荣耀和辉煌,也奠定了山东人的性格,今天的山东人具有齐国人的性格,也有鲁国人的特色。


如今的山东人勤劳吃苦,务实简朴,素有“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一说,这就继承了姜太公开国创业的精神,同时经历近千年的商业发展,诚信也成为山东人行为准则之一。


受周公的影响,山东人又有了孝悌忠义,重信尊礼的文化心理。山东男儿孝,一个馒头,也要给娘留半个;山东人为官忠诚,讲究尊卑等级,讲礼数,重名节。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东琅琊王氏,辅助历代帝王,共出了600余名士92宰相 ,成就“中古第一望族”。历史上,没有一个山东官员造反当过皇帝,最为忠心。今天,副省级高官中,要数山东人最多。



当然了,从另一角度来看,山东人也热衷体制,喜欢当官,讲究排场,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也是受到了受儒家礼乐制度和入世思想的影响。


这是山东人的内在的文化心理性格,但山东人外在的豪爽重义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要从明朝说起了。




· 04 ·

在《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一书中,共收录山东全省的自然村落六千余个,其中4830个历史可考。在这4830个村落中,建于明朝者达3448个,占总数的71.39%,绝大部分始建于洪武(朱元璋)至永乐(朱棣)年间。


山东人去哪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要推翻元朝,山东就成了主要战场。红巾军和元蒙军队在山东进行了四年拉锯战,战火过处,人烟稀少,赤地千里,鲁西更是“千里无人烟”。这就是山东民间至今传说“朱元璋屠山东”。



朱元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可没有周公的节操,发动“靖难之役”,在北京起兵,从自己侄子的手中夺取了江山。山东鲁王反对燕王,大败朱棣的军队,你想最后山东人还有个好么?


当然,今天我们不是在这里探讨朱家父子屠山东的真假。在笔者看来(我不是小编),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基础是宗族制,即地方的地主,也是一个大宗族的家长,往往是一个村庄的领头人,既然地主族长要和朱家父子对着干,那么,只有村民去当炮灰了。至于朱家父子报没报复山东人民,这就留给史学家研究吧。


反正从明朝以后,朱元璋家乡的江淮的地主阶层兴起,江淮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简而言之,安徽人江苏人起来了,走上了历史舞台,山东没落了。



经过这两次,原来的山东人就死的死,逃的逃,游民遍地。于是,齐鲁大地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游民文化。


失去土地的游民,结成了自己的社会小圈子,它不同于市井细民,更不象蜷缩于村庄中的宗法农民。成书于明代的《水浒传》就是表现游民文化的代表作,作为游民的代表,梁山好汉们个性豪爽,重义轻利,尚武好斗,喜欢抱成团,这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于是山东文化土地上,就出现了区别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游民文化——江湖文化。《水浒传》的山东好汉的宋江、武松等,《隋唐演义》中济南响马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艺术形象开始在民间流传,并日益丰满起来,慢慢成为山东人的代表。



这也是明代初期山东人的生活真实的写照。所以,宋朝之前的文质彬彬、儒雅尚礼的山东人又多江湖豪迈之气。


最能体现游民文化的食物就是山东最质朴的美食——煎饼卷大葱。我们可以想想这个画面,居无定所的好汉们,哪有顿顿吃得到四菜一汤?在流浪的路上,干干的煎饼倒也坏不了,饿的时候,便从地上摘下一颗大葱,卷在饼中,边走边吃,省事而又冲味十足,这倒符合山东好汉粗犷豪放的个性。



明朝采取移民的政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开始向山东移民,山东的人口和经济这才慢慢地恢复起来,但山东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山东人的性格也体现着从主流文化跌落到边缘文化这一过程。


如今,山东人的性格是中国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升华与现实求生本能的完美结合。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人的性格也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地域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性格特征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正是中国历史复杂和地理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中国人性格在地域上的差异。



猜你喜欢

湖南人,为什么说他们改变了中国?

万里长城十三关:险关漫道,雄霸天下

一生必去的18个古镇,找寻心中的田园牧歌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