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hvillage Intro 讲述你眼中最值得重视的本乡历史,风俗,事物。哪怕仅有一口井,一棵树,一个磨盘。我们将和所有人一起,推动一切乡土风俗,乡土文献及人文景观的整理与保护。 选自:壹号收藏(微信号:www1shoucangcom) 手艺人常说: “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 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 给传统文化的承诺”。 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 手艺人一行吃到底, 固然不是吹出来的。 十年学徒,十年副手, 十年操刀,十年坚守,十年传承, 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 登峰而造极。 1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 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 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 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2006年5月20日, 桃花坞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 是汉族微型雕刻工艺之一。 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 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 明朝人《核舟记》一文, 生动活泼地描写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艺。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陈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时需将果核抵在一块木板上操作, 最细的刀,直径还不到1毫米。 一颗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数万刀, 一刀不对,就功亏一篑。 3 乌铜走银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 白亮的银流动在乌黑的铜之上, 似生命的流动。 这个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 民国时期,乌铜走银的墨盒特别受追捧, 一个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乌铜走银的工艺比一般铜银工艺复杂得多, 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 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 书法绘画和微雕等技术。 4 建水陶器 建水陶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 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关于建水陶的精美, 季羡林曾写过: “(锅)外表看上去像宜兴紫砂, 上面雕刻着花卉书法, 古香古色…… 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 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 天然有红、白、黄、青、褐五色, 经过比配烧制, 成品也有多种颜色。 最有趣的是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刻, 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复填压, 使泥土与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烧制, 最后就形成了各种花纹。 研究和烧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 希望能恢复云南地方的青花烧造技艺, 同时对年轻人报以厚望: 要亲手做陶,走向民间, 在生活中体会到制陶的快乐。 5 古琴 中国古代讲究礼乐教化, 古琴面板为圆, 象征着天空, 底板为平,象征大地, 13个琴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和每四年出现一次闰月 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龙池凤沼则代表江和海。 古琴上的每一个部分, 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过程中, 对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极高的要求, 一把古琴制备出来要两年的时间。 而且只有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斫琴师, 才能制出来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 真正的造出好琴, 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磨性子。 6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 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 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 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 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 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 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 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 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爱。 如今的惠山古镇, 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古镇修复。 修复后的古镇,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 原本有“泥人一条街”之称的惠山古镇, 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经人去楼空。 7 锔瓷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锔活这个行当。 “锔盆、锔碗、锔大缸……” 打着令子旗、敲着行令(拨浪鼓) 有板有眼地再现了300多年前锔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 这一幕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现已无法寻觅了。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 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 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 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刚钻打孔 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 用金刚钻钻孔,打孔 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 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 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 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 锔钉的大小 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 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防止瓷器漏水 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8 手工锡器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 锡的质地比较柔软, 所以必须要与其它的金属元素制成合金, 才能用来制作成锡器。 传统的锡器都是手工打制的, 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及铝和不锈钢制品的崛起, 传统的锡器制作越来越被边缘化, 到如今已渐成“绝唱”。 如今,从前乡间小巷里时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担, 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 边走边喊“打锡壶喽!打锡壶喽!”的场景, 已渐行渐远。 然而,传统的手工锡器制作, 因为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及久远的人文记忆, 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9 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 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 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 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 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 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2008年6月7日, 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不能倒退,时间不可逆流。 假如,老手艺终将消失, 那也应当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 而非无人问津,然后销声匿迹。 除以上列举的之外, 您还知道哪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呢? 留言来和乡土君聊一聊吧 猜你喜欢 看懂中国寺庙的佛和菩萨,只需这10分钟! 2016年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看你的姓氏排第几? 建筑系出身的吴彦祖,造个蒙古包,居然入围建筑界奥斯卡 END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