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汤圆这么吃,才是你家乡的味道

2018-03-02 乡土人文地理


正月十五闹元宵,甜咸汤圆少不了。每到元宵这一天,南北方都会站出来为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争得不可开交,不论怎么样,最想念的还是小时候家乡的味道。


元宵是滚出来的




汤圆是捏出来的




        135编辑器

酸菜炒汤圆 | 贵州



酸菜炒汤圆的风味特色是:煳辣香味、汤圆皮脆糯,馅甜香不腻。传统的汤圆多是煮食,而会吃的贵阳人秉承“创新即创造”的食客精神,将“煮”变“炸”,炸之后的汤圆,皮脆糯,馅甜香,因皮的保温性较强,略烫,同时略显油腻和甜腻,难以接受。


但这并不能难倒“能吃会做”的贵州人,于是将既是原料又是调料的无盐贵州酸菜剁细成末,让其在烹制过程中全部附着在汤圆表面,减少其油腻程度。最后,加上干辣椒炝制成煳辣香味,汤圆脆糯,甜香不腻。


        135编辑器

 猪油汤圆 | 宁波  



在宁波对于远归的亲人来说,年夜饭和元宵宴则是最被看重的两顿团圆饭。如果说年夜饭是为了迎接远归的亲人,那元宵宴则是为了“谢年”。对于阿姨爷叔们而言,准备开年的小菜那是头一等的大事。年前,王家姆妈、张家婆婆、李家伯伯就会纷纷囤积年货,鸡鸭鱼肉当然是主角,另有一道传统点心也能从大年初一吃到正月十五,那就是元宵。


扯猪油包黑洋酥圆子,是宁波人的特长。这东西又费工夫,又费力气,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做出来就是香,好吃,绝对值得一试。


食物的传承似乎是最不易被遗忘的,有人说,如今年味渐淡,但元宵节吃元宵汤圆依然必不可少。 据说,元宵节吃一碗宁波汤圆,一年的生活会过得甜甜蜜蜜。


        135编辑器

 赖汤圆 | 四川



“要是你到了成都不吃一碗赖汤圆,那你可算是白来了!”,网红小吃“赖汤圆创始于1894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赖汤圆目前是集川味小吃于一堂的综合小吃餐馆,仍久座落在最繁华的春熙路口--总府街上,默默地注视着拥堵的车流、熙攘的人群,向南来北往的海内外游客无声地描述着他那传奇般的香甜而苦涩的动人故事。


正宗的赖汤圆,馅料里加的是鸡油,较其余汤圆品种香味独特,口感油润,每碗固定四个,馅料分别是枣泥、冰橘、玫瑰和芝麻,形状各异,分别是:圆形、椭圆形、一头尖和两头尖。


如今的成都赖汤圆已经变成了每碗七个,但是白糖芝麻的标配还是不变的。


        135编辑器

姐妹团子 | 长沙



20年代初,长沙火宫殿的圩场,年轻漂亮的姜氏姐妹摆了一个卖团子的摊担,她们制作的团子既好看又好吃,被人交口称赞。“姊妹团子”因此而得名。


姊妹团子的糯米外皮,香甜可口,糖油粑粑的糯米外皮,略焦耐嚼。里面的馅大致分两种,甜馅和肉馅,甜馅用糖,肉馅大多五花与香菇。一般外出都是点上两盘作为点心,一甜一咸。


姊妹团子的工艺还颇为讲究,适合美食达人在闲来无事嘴馋的时候在家试一把。

做给爱人,做给孩子,都是不二之选。


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分糖馅和肉馅两种,糖馅选用北流糖、桂花糖、红枣肉相配而成。肉馅则取五花鲜猪肉,配以香菇,并用泡香菇的水调抖肉馅,因而味道醇香可口。在造型上肉馅团子为石榴形,糖馅团子为蟠桃模样。


        135编辑器

雨花石汤圆 | 南京



秦淮小吃源于六朝,明清时期名气甚盛。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字里行间,可见当年秦淮小吃的景象。


浪漫的江南人,他们的细腻温柔,不仅在他们的文人墨客的诗词里,也同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食物里。充满诗意的雨花石汤圆,就这样出现在每年的元宵佳节的大街小巷。它一般是在糯米粉中加入可可粉、南瓜或紫薯等颜色各异的食材。这样做好的汤圆,既能有更丰富的口感,又能浮现特色的纹路,因外形神似南京特产雨花石,故得此名。






        135编辑器

擂沙汤圆 |上海



擂沙汤圆算是老上海的记忆了。裹着黄豆粉的干捞汤圆,没有糖水,容易携带。热着吃香软,冷着吃干爽。一口咬下,汤圆的美味夹杂着黄豆粉的浓郁豆香,既软糯又爽口,吃进嘴里粉粉糯糯的,幸福感瞬间就上来了。 这道著名小吃,在上海已有70多年历史了。


擂沙汤圆的主料是澄面和糯米粉,先用滚水倒入澄面里面搓揉成一团,再加入糯米粉,掺上冷水和成粉团。馅料是炒熟的黑芝麻花生榄仁。熟面粉过筛,白糖粉、细白糖与熟面粉混合,在案台上拨出一个环形的“面窝”,再把辗碎的黑芝麻花生榄仁、麻酱、熟猪油放在面窝中间混合,兑上熟水拌和为馅料。


捏出粉团包上馅料,放入水中煮沸,加入两次冷水再煮沸即可。此时,用一只大碟装着芝麻花生榄仁赤豆沙,捞起煮熟的汤圆扔进“沙”里翻滚,让它沾满“干沙”,再分别放入纸托里上桌。吃的时候,既有“外沙”又有“内沙”。


鸭母捻 | 潮汕



鸭母捻是潮汕传统名小食,虽然取名叫「鸭母捻」,但是它在原料上和鸭没有半点关系,只是因为呈椭圆形的汤圆浮在汤上像鸭子在水上漂。它的形状并非是传统的圆形,而是有一个小角,这就是「捻」的效果。


鸭母捻传统制作要求严格。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花生、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鸭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


对于潮汕人来说,在寒风冷冽的冬夜里,煮点姜汤,再加两个软糯香甜的鸭母捻,这样一碗带着温度的驱寒糖水,让这个寒冬的夜晚也温馨了许多。


酥皮焗汤圆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人一点也不缺乏创新,过元宵在吃汤圆上,这一道菜颜值和味道都令人称奇的汤圆界新秀!


单看外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蛋挞。又是酥皮又是焗的,从食材到做法都很洋气。香香的奶酥皮包裹着糯糯的汤圆,当中有满满的蛋黄馅儿心。慢慢的咬开,里面的蛋黄冒着热气流出来。吃相豪迈的同学,注意不要一口一个,小心被烫到。


猜你喜欢

诗词中的春雨,看看都醉了

途经岁月,笑语流年

一个院子一叶窗,浮生半日一场秋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