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北京 | 京西有个“爨”底下村

2016-01-10 兰一 乡土人文地理




北京城郊西面的深山峡谷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山村,爨底下村。爨,如果不是居住在北京门头沟区,十有八九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



爨,读cuàn,汉典中,爨字共有五种解释。爨有「灶」的意思,引申为「大火烧林,越烧越旺」。村里有个关于爨字的顺口溜:兴字头,林子腰,大字下边架火烧,火大烧林,越烧越旺。相传当年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



爨底下村是韩姓家族的聚居地,村民全都姓韩。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有个姓韩的大财主,因太有钱而招致当地官员的忌恨,官员向永乐皇帝上奏,说大财主聚财谋反。



永乐大帝看到奏折后虽不相信,不过考虑到国家连年战乱,京畿空虚,人烟稀少,既然如何,何不把财主调入北京近郊,促京师繁荣,于是大笔一挥“押解进京,充实京畿”。



进京路上,官员对大财主百般刁难,给他出了个三杀四不杀的题目,最后大财主经过一处峭壁下,壁上刻着“爨里安口”几个大字, 爨符合“四不杀”的条件,于是把自己屯居的地方取名为“爨底下”,世代屯居于此。



爨底下村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曾是京西驿道上繁华的商品交易之处,商品经济的繁荣给这里的村民带来富裕的生活。明清时期,这里有钱人众多,所以家家都盖起青砖灰瓦四合院。




抗日战争时,爨底下村全村有108户人,就有70多名青年前去参军;解放后,数十人又在外当官,仅司局级近20人。




解放后,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爨底下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的地位,变为了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



1958年,简化地名用字,为刻公章时好刻,就将 “爨底下村” 改成 “川底下村” ,但两者实际上无关联,只是谐音而已。



20世纪80年代,爨底下村仍是一个处于封笔贫穷的小山村,村中大量的知识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里只剩下十多户人,从此古山村失去旧日的辉煌。



爨底下村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70多座,民房600多间。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陡坡之上,自北向南,层层高升。



石墙山路、门庭院落、灰瓦飞檐、精美雕刻处处向人们彰显沉淀的古老文化,爨底下村又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这里的村民说,村子里的房子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有钱人家的房子都是高高上的。



走在村子里,历史的痕迹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被淹没,日军侵略时遗留下来的房屋废墟、醒目的毛主席语录、鲜红大字…,为这山城平添了“人民公社”的韵味。


部分图片来源摄影师张永旭,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欢迎热爱乡土的朋友,

加小编微信Ann_miss_sunshine进群交流

投稿请发邮件至邮箱m18825048649_2@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