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

2016-11-07 第一哲学家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
老愤青
我们先对马丁·海德格尔的生平简单介绍一下。
一、马丁·海德格尔其人: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一个天主教家庭。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布伦坦诺是胡塞尔的老师)。后来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成为胡塞尔的学生和合作者。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的反纳粹的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他的一生基本上属于一个书斋里的学者,除了纳粹时期出任大学校长一事外,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他属于那种在一个翻天覆地变革时代冷静思考的思辨哲学家。海德格尔1976年5月26日逝世。他一生著述丰富,成果卓著,不少著作都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真理的本质》(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等。其中《林中路》收入的一篇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被公认为他的美学文艺学代表作,集中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海德格尔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哲学思想。
二、哲学基石——基本本体论:
海德格尔哲学的基石是他的基本本体论,是他对传统本体论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尽管哲学研究的中心都是“存在”这一问题,但实际上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存在”。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笛卡儿的我思、康德的自在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物质都不是真正的存在。问题就在于传统本体论提问的方法不对,不应当以“存在是什么”提问题,而应该问“存在何以存在”,在他看来,传统本体论提出的存在是什么本身就已经把存在视为现实存在的东西了,从而忽视了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传统本体论说的存在实际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然而存在本身虽然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但又隐而不显,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领悟存在呢?他认为只有通过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才能领悟存在。这里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词来描述人的存在的这种体验-Dasein (being there)此在(定在,亲在)。人的基本条件或状态,即此在,也就是他的人生在世(being一in一the一world)。因为人和物不同,只有人才能决定自己存在的方式,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询问存在的意义,只有人才会有一些特殊的体验,如对烦、畏、死的关注等。此在的最基本状态就是在世,人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和死。烦是人与周围世界产生联系时,由于担心有所失而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其基本含义是焦虑;畏则是人面对敌视他的世界而产生的茫然失措的情绪;死则是人面临死亡时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人生在世和水在杯中完全不一样。海德格尔将“人”引入现象学,突出生存问题,突出存在这个本体,海德格尔的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哲学,而本体就是存在,所以我们又称其为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的美学也像他的哲学一样,是从人的问题出发来思考的,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是我们要谈论的第三个问题:
三、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此语原是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借用了这句话来表达他的美学思想。荷尔德林(JohannChristian Friedrich Hoelderlin, 1770-1843),伟大的德国诗人和作家。上大学时与谢林、黑格尔同学,据说还影响了后两者的思想。是备受海德格尔赏识的一位诗人。海德格尔认为人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不是变得可有可无,而是变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了。因此,他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的命题,这是一个极富深刻含义和现实性的命题。他开宗明义提出一个问题:“能说每个人都常栖于诗意之中?”他的答案是:“一切栖居不正是与诗意相抵触?屋荒威逼着我们之栖居。纵然情况并非如此糟糕,今日之栖居也由劳作所宰制,因追名逐利而动荡,为贪娱所蛊惑......”,海德格尔的答案是否定的。有华丽漂亮的住宅,有宽敞的空间,有典雅的装饰,这并不是“诗意地栖居”。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人们沉溺于物质享乐的功利的目的时,人们的生活反倒失去了诗意。那么,什么才是“诗意地栖居”呢?海德格尔认为人被抛入世,挣扎求生,所以他以大地为家,视天命为归。当他与环境融为一体时,这种自由祥和的生存状态就是栖居了。由此海德格尔提出,人的本质并非什么肉体、意志或理性的体现,而是一种此在的逗留经验。换言之,人的“在世”构成意义源。没有此在,就谈不上任何意义。譬如人来到世界,首先要面对皇天厚土与芸芸众生。于是他在万物共存互动的关系中发现自我,学会以语言表达事物,抒发自己的生存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呢?所谓有诗意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人……用神性来度量自身”(荷尔德林)。那么,神性(神明)又是什么呢?在海德格尔的语汇中,所谓的神明实际上就是早期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太阳神、雪神、河神等)和人的概念。也就是世界在主一客对立和科学一非科学对立之前,混沌不分的自然和人。海德格尔非常留恋这时的世界,而对现代科技文明及其对人的控制和肢解深恶痛绝,所以他用这种神性来说明自己见解。我们知道,当今的世界,理性和技术统治着一切,人们精于算计和各种功利活动,各种异化已危及到人的诸多方面,人们却看不见这种潜在危险而志得意满。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已不再是诗意地栖居,他们忘却了自己的本真存在,忘却了自己作为人的生存尺度,这种看法是很深刻的,也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其重大的社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希腊以来的哲学只关心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而现代人也由于种种的限制、欲望和忘却,已和自己本真的存在相去甚远,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担忧的事。如上所述,海德格尔是从他的基本本体论,即关于人的此在角度来思考艺术问题的。所以,他不但从总体上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的基本命题,而且更深入地探讨艺术的本源问题。他在其《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特别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四、艺术:
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什么才是艺术?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命题:“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真理:注意海氏的真理含义与传统意义上的真理含义是不一样的。海德格尔在此指出了一种独特的真理观。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就是思想内容和事物相一致,主客观相一致。他认为这种真理观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建立在主一客对立二分的基础上。他的看法是真理不是主一客一致的命题,真理的讨论应和人的存在结合起来。真理乃是“存在自身的显露、敞开和照亮”,这种显露、敞开和照亮正是此在的生存。所以真理不应理解为正确,而应理解为澄明。
 “置入”的意思。“置入”就是“建立”。建立什么?建立一个世界。
 “自行”就是“自身”“自我”。上述作品世界的建立就是“自我建立”。解释完这句话,我们来看海德格尔的文艺观。他首先肯定,艺术品是一种物质存在,具有物性。然而艺术品的物性仅仅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才能创作真正的艺术品。那么怎样才能创作真正的艺术品呢?海德格尔认为,就必须揭示存在者的真理。“在作品中,如果存在者是什么、如何存在这一点被加以揭示了,那么作品的真理也就出现了。”他通过对凡高《农鞋》的分析,认证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海德格尔用很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这种存在的显现: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鹅踢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大地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在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中,器具才得以存在于自身之中,保持着原样。一般情况下,农妇在劳动时对农鞋不会想得太多;在日常生活中,农妇只看到其有用性,她下田时穿上农鞋,晚上睡觉又把它脱掉,节日里更把它置于一旁。而在梵·高所画的农鞋也只是一双普通的农鞋,在显得有些单调的画面上静静的躺着,让人无法辨认出这双神秘的农鞋究竟是放在什么地方。但是,海德格尔透过作品看到了农妇生存的整个世界:她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她分娩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梵高所画的决不是平平常常的一双农鞋,而是通过农鞋揭示了农妇的存在,揭示了她的整个世界。这样所画的农鞋也就成为一件艺术品。从艺术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此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离开了人就没有世界。海德格尔既反对仅仅从物性上认识艺术品,把艺术品只看作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观点,又反对艺术妙肖、模仿自然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决不是再现个别的存在者,而是再现存在者的普遍本质——存在者的真理。同时他也反对用是否创造美来规定艺术本质的传统观点。认为能否揭示(显现)真理才是艺术的本质追求。艺术作品不是物,也不是器具,不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那么其价值何在?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他指出艺术作品有两大特征: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显现。海德格尔的世界是指人存在于世界中,是人与生存环境全部联系的总和,是天地神人的四重组合。凡与人的生存无关的一切都不是世界。一块石头没有世界,植物与动物也没有世界,但农妇却有一个世界。所谓大地是指无生命的纯物。如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材料:石头、木头、色彩、语言、音响等。他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世界(天地神人自由构成),他以古希腊神殿为例来说明,他认为神殿植根于大地,拔地而起,它把大地遮蔽于它之下,同时又与天相接,作为神圣的领域,它伸向天空,向四面八方开敞。这样它所形成的空间既向外界敞开,又对外界关闭。因此,神殿就是存在的直观的敞开性与遮蔽性这两种原初力量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产物。天是敞开性场所,地是遮蔽性的场所。大地对于作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基于大地,而大地通过世界而得以突出”。在天与地的冲突中,作品的存在得到确立,真理本身则产生于作品的存在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对当今技术世界的忧虑与不满,在他看来,任何创造包括艺术品都应当使天地神人有机联系起来,可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却用技术践踏了人类的尊严,使人无家可归,人遗忘了自己作为存在的自由的本质。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真理的自行置入,同时他又指出“艺术的本质就是诗,诗的本质就是真理的确立”。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通过语言,人得以了解自己作为存在者的在世状态。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五、语言:
是存在的家园关于语言,海德格尔有以下几个基本看法值得注意,这些看法和现代其他哲学家,特别是分析哲学和符号哲学家们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语言理论也是从其基本的本体论角度来思考的。他认为,语言和人的“此在”密切相关,人对自己的存在的理解和体验,和语言有关。他的基本看法可以分列为如下两个分命题:
(一)语言不是表达的工具.而是人的存在家园传统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为服务于人的表达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海德格尔不这么认为。他指出语言不是派生的次要的,“只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语言不是服务于人的东西,像一件器具或商品,相反,语言乃是决定人的重要之物。这和克罗齐关于语言乃是历史诞生的前提的看法不谋而合。他写道:人洋洋自得,以语言之创造者自居,自炫为语言的主人,实则却是它的奴仆。仅当这种主从关系重新摆正之后,人才会省悟到其间的奥秘玄机。语言可充当表达工具。语言自为表达,但它却可能沦为单纯的表达手段。人在把语言当作手段使用时,必须遵守语言的细致规定,但这一点尚无助于我们恢复语言与人之间真正的主从关系。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自我表达的,人只能顺从语言,聆听它的要求,才可使用它。在这段话中,他明确地指出,语言乃是人的主人,而人则是语言的奴仆。语言是“自我表达的”,这种说法使我们想到了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的话,不是我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这种强调语言自我表达的观念,后来在巴尔特和福科等人的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中,体现得更加显明卓著。海德格尔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见解呢?因为他的基本立场是强调语言的本体论。人和语言的关系,并不是人使用语言,或语言为人服务,这样的话,语言也就没什么研究的了。人和语言的关系不是人用语言去做什么,而根本就是人生存于语言之中。由于语言的存在,才使人的历史性存在成为可能,并使这种存在显现和敞亮起来。所以,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家园;而诗人才是人的这个栖居地的守护人。
(二)语言的本质是说,纯真的说是诗在确立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之后,海德格尔进一步研讨语言的本质。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在说,反思语言也就是要求我们进入语言的说之中。他写道:“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既不是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语言是说。”如果我们要找寻这种说,到哪里去寻找呢?他的看法是:如果我们必须在所说之物中寻找语言的说,我们就应当努力寻找纯粹说出的东西,而不能抓住任何偶然的说的素材。在纯粹地说出来的东西中,适合于所说之物的说的完成就是一种本源。纯粹说出来的东西恰恰就是诗。这样一来,说与诗就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说诗是纯粹的说呢?在他看来,那是因为诗是有话要说,这话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此在”,即前面说的让真理自行显现。这和另一种说-闲谈-不一样,闲谈是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他认为,诗之所以是纯粹的说,就在于诗的语言是一种本原性的语言。人类发展到今天,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的对立或分裂是不幸的。而人之初并不存在这样的对立和分裂,那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处于一种关于存在的最具体的说之中。这种“说”和“思”是一致的,所谓“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思维和推理,也是一种本原性的思,它的特征体现为一种本原性的体验,是对人的“本真”存在的一种回忆、忆念和应答,是一种“追思”。现代人在技术文明的理性逻辑的控制下,已经越来越远离人的本原性存在,当然,也就丧失了本原性的语言,丧失了本原的思,忘却了自己的本真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的主题,就是一种精神的还乡,一种回到自己生命家园的历程。惟其如此,诗仍然留着这种本原性的语言,它仍是一种思。所以,诗是现有条件下最纯粹最纯真的说,因为它说的是“此在”,说的是真理。
赘语:
1、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在哲学方面,而且还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语言学、美学、人类学、伦理学、甚至是文学戏剧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它充分肯定了艺术对于人生、历史、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影响毋庸置疑,他被公开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法国的梅洛·庞蒂、萨特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3、他对现象学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巨大的成就,给现象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海德格尔众多的学生中,最有建树的有两个:马尔库塞和伽达默尔。马尔库塞把海德格尔的哲学嫁接到社会批判理论中去了,并使自己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的思维方法运用到了阐释学领域,促进了阐释学的较大发展。当然,从哲学基础上看,海德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还要辨证客观地来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摄影 | 孤独城市

没有上帝,就无所谓道德|读陀思妥耶夫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反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

福柯的“身体”:从女性主义视角再解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肖巍

哲学,爱情,女权主义——从《爱在》三部曲想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