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教授: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才叫最大的失败!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周其仁

其实世界上的各种经济体制互相比赛一件事情,那就是纠错能力。哪有不出错的制度?

资本主义了不起,《共产党宣言》说它创造了超越以往一切时代的革命性的经济成就,但为什么老要闹经济危机呢?还不是那个体制会出错?

过去以为搞了计划经济就可以消除危机,实际上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经济决策同样会出错,否则为什么隔几年就来一次“调整”?

经验证明,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优点,但前提是决策要对。决策错,又集中,那错误也大,且纠错比较困难。

改革无非是系统性地纠错。这里存在一个悖论:计划体制本来就是因为纠错能力不够强,非积累起很多问题才需要改革。但打出改革的旗帜,我们体制的纠错能力就能自动变强吗?

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偏向,千难万难,改革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因此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有一种舆论就认为我们的体制是全世界最灵光的体制,再不需要改了。
既然改革这么难,那么干脆不改了行不行?干脆宣布中国已经建成了新体制,再也无须改革,行不行?

想来想去,答案是“不行”。因为改了一半不再改,大的麻烦在后面大体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

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总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下坡时容易出问题。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

●第二个层面,更年轻的人群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

比如说,对经历过1959-1961年大饥荒,经历过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这代人来说,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再怎么说也觉得进步巨大。

但是,对“80后”、“90后”来说,他们的参照系生来就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

现在社会人口的主体,也就是产业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消费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人口,他们的参照系究竟是什么,他们的预期值又是什么?他们对社会公正、对现代文明的标尺是不是比过去更高了一点,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觉得更不可容忍?

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期望,比过去更高。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讲改革前怎么样,更不能讲新中国成立前怎么样,老靠“忆苦思甜”来维系人们的满意度。

一个国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一代对自己社会的期望值更高。所以改革还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

要是改得过慢,跟不上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出问题,也可能让失望情绪弥漫,那就无从动员一代代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个层面,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得过慢,老不到位,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

现在很多事情,法律上说一套,本本上说一套,人们实际上另做一套。不少人不在法内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讨生活。

看到这类现象,人们习惯于批评中国内地有法不依,没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是存在,但有的情况下,也实在是因为我们不少法律或规章,定得不合理。

我举过一个很小的例子,民航客机落地时,广播里一定说请大家不要打开手机。可是你前后左右看下,差不多人人都在开手机。而搭乘香港国泰或港龙的班机,人家一落地就广播说现在可以打开手机了。

我的问题是,要是落地之后开手机没啥不良后果,干嘛不痛痛快快让大家开手机得了?这是说,有的情况下,改一改法律或规章,不难做到有法必依。

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

讲到这些现象,“小道理”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

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

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

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给大家推荐一套品质优,口碑爆的国民杂志。


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它曾经多次“神预测”经济形势,许多人因为它,财富获得了很大增值,甚至迈向了财富自由。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只是这本杂志神奇之处的冰山一角。


它全年52期,从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到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都能在里面找到,包罗万象。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歌手甚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ta的忠实读者。很多朋友一爱就是十多年。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


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几多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它就是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



它是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

它是中国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周刊。


从巴以冲突、俄乌战争、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ChatGPT......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


它更是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


52期杂志,针对每个人的精神困局、职场问题、消费理财、家庭角色、个人成长。


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至今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表达着对三联的喜爱。




小编以为,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


每一期近一本书的体量,一年看下来,成年人会变得更有气度,孩子会变得更有见识。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很多年以后拿出来,每一期杂志,也都是一个个关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小编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限时团购价!


2024全年订阅,共计52期,每月4~5期新内容,包邮到家~


订阅后72小时内发订阅确认函,每月月底再正式发刊,赠品《春节美食特刊》于2024年1月底随刊发送。


读者朋友也可订阅2024年全年的刊物(2024年1月份发货)


现在订阅,还独家赠送《三联年度美食特刊》1本,1月份随刊发出。



每天只需一块多,就能让全家人收获一整年紧跟时事,深刻、有质量的阅读乐趣。

《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订阅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456
出版社直发 正版书籍 放心购买

产品由上市公司“有赞”担保,请放心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大教授: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才叫最大的失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