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昂山素季: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内,恐惧往往成为了一种时尚

2017-03-13 地球人

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内,恐惧往往成为了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的手段,害怕贫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要有一个制度能将人们由“吃米饭机器人“的地位提高为真正的人——在人权的保障下,能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昂首挺胸。

——昂山素季


如果只用“亚洲最美女人”来形容她,会显得肤浅,虽然她确实担得起。


但若只用政治家来表述她,又不能很好地传递出她浑身散发的仁爱力量。


她是哲人甘地的追随着,坚持非暴力主义,是缅甸人心中最耀眼的存在。


她就是缅甸的女儿,昂山素季。



— 1 —


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被软禁的生活。


那天傍晚,缅甸警察总监来到昂山素季家里,宣读了释放令。随后,她身着传统服饰,来到守候在家门外的民众和记者面前,一句“好久没见面了”,瞬间点燃了人群。


她总是头戴鲜花,身着缅装,修长而柔弱。这种传统的美,连对手都忍不住赞美,说她是人群中最美丽的――这样的说法用在一位70岁的女性身上,毫无违和感。



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在白色小楼前拥吻年近七旬的昂山素季。她依然头戴鲜花,肩披银色纱巾,面带清浅的微笑。


奥巴马拥吻昂山素季


这就是缅甸最美的女儿,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缅甸非暴力民主化的推动者。


— 2 —


1945年6月19日,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在缅甸仰光出生。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娇弱的生命,在将来成为了改写缅甸命运的主要力量。而她大名鼎鼎的父亲,却没来得及给她政治启蒙。1947年7月,昂山将军被政敌暗杀,时年32岁。那一年,昂山素季只有2岁。


昂山素季与家人照片


昂山素季家中挂父亲的巨幅画像


父亲离世,国内局势复杂,她的家庭安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母亲悉心地照顾着她和哥哥们,可每天都会担心仇敌破门而入。这样的境况,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段难以平复的不辛。加上未满10岁的二哥溺亡之事,让她过早的感受到了人生无常。


也许正是这些童年经历,让她的内心更渴望安稳与平和的日子。


15岁那年,她跟随担任大使的母亲来到了印度,选择了新德里一所基督教会女子学院继续学业,之后转入德里大学新成立的女子学院攻读政治学。“圣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学在这个时期“渗入她慢慢发展的心灵”。



她把圣雄甘地作为她的楷模,这深深影响到她后来的举止和行动。她的政治诉求都在走圣雄甘地的道路,非暴力主义,用和平的方式,引领国家往民主的路上更进一步。


在后来,昂山素季的丈夫阿里斯曾这样评价过她:


“自幼年起,素就有要为人民做些什么的忧患意识。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那位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的女儿。”


1963年,昂山素季被送到英国,就读于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的是跨学科专业: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简称PPE)。此专业继承了英国通识教育的传统,毕业生中不乏总统和总理。而2012年6月20日,在接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昂山素季回忆说,当时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想申请学习英国文学,可惜没有成功。


这是她的幽默。大约因为有幽默感,才让她安然度过了漫长的幽禁生活。


大学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种有关她父亲的缅文或英文资料,撰写父亲的传记。父亲的无私无畏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她,她多次向同学表示,一定要返回缅甸,为父老乡亲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昂山素季在学生集会上发表演讲


她接受的西方教育和国际化生活经历,使她具备了与父亲不尽相同的政治理念和更为鲜明的个人形象――不主张以暴制暴,而是以强大的内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


1972年,她与英国学者迈克·阿里斯正式结为夫妻。在谈婚论嫁时,她写信给阿里斯说:“我只要求一件事:万一我的同胞需要我,你要协助我完成他们所赋予我的责任。”婚后,她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人在牛津度过了15年的平静生活。这也许是她人生中最甜美温馨的一段时光。


昂山素季与她的丈夫


她的好友安·帕斯捷尔纳克·史拉特回忆说:“我对她的记忆,有些要素是反复出现在我脑际的:干净、果断、好奇、烈火般的纯洁。”在安眼里,素是一个纯洁的东方传统主义者,甚至连她的走路方式,都有不自觉的刻板。


在通往图书馆的路上,安会常常看到她费劲地踩着自行车从镇上回来,采购了一堆瓜果蔬菜。安去看她,她总在忙碌,不是在厨房准备晚餐,就是坐在缝纫机前,脚下的棉布晃动着,如同风吹过的草原。


看上去,昂山素季就要以此节奏在牛津走向人生的下半场了。可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昂山素季与两个儿子


— 3 —


1988年,她43岁。3月的最后一天,一家人如同往常一般,拥有一个宁静的夜晚。儿子们已经上床休息。电话铃响起,她拿起电话,得知母亲严重中风。放下话筒后就开始收拾行李,匆匆告别了丈夫与两个儿子,赶往缅甸照顾母亲。


昂山素季与母亲、丈夫、儿子


而在昂山素季离开的日子,缅甸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开始了军人统治。军政府宣布走社会义主道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80年代末,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缅甸已沦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


昂山素季回国后亲眼目睹了祖国的灾难,看到父亲为之付出生命的土地被一些人如此蹂躏,她感到心痛不已。于是8月26日,在仰光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近百万群众的集会上,她发表了这样演说:


“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础上的系统。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人会不知不觉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恐惧是阴险的,它很容易使一个人将恐惧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作存在的一部分,而成为一种习惯。”


这一刻缅甸人民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但另一方面,也昂山素季夫妻苦难的开始。



昂山素季回国后,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缅甸探妻,均遭到军政府拒绝。几经争取,两人只短暂会面过五次。夫妻最后的相聚是在1995年底,此后阿里斯便不再获准进入缅甸。


1998年,阿里斯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电话告知了素这个坏消息,并立刻着手申请签证赴缅甸,以便能亲自跟她告别。他拖着日益衰弱的身体坚持申请了30多次,甚至包括教皇、克林顿等在内众多名人也为他写信请愿,统统没用。


1999年3月,阿里斯在牛津逝世,昂山素姬最终也无法赴英奔丧。她曾特意为丈夫录制了告别视频。她身着自己最喜爱颜色的衣服,头上扎着朵玫瑰花。在视频里,她这样:他对她的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可几经阻碍,等到被偷运出来时,阿里斯已经去世两天。得知此事的她哭晕在地板上。


军政府“允许”她回到丈夫身边,可其代价是不能再回到缅甸。家和国对她而言都重于生命,可她只能择其一。



— 4 —


她始终相信:在缅甸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中,斗争的主要原动力不是对权力、报复及毁灭的渴望,而是对自由、和平及正义的真正尊重。追求缅甸的民主是人民的斗争,是为了争取成为世界共同体的自由平等成员,享受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为了祖国,她身体力行,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89年7月20日她被缅甸军政府以“危害国家”罪名,软禁6年。


1995年7月获释,1996年被指煽动学生示威再度被软禁。


2000年9月因违反军方禁令,欲前往北部城市曼德勒再次遭受软禁19个月。


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到2008年5月超过5年拘留期,仍没被释放。


2009年5月初,美国男子耶托游泳潜入她湖畔住所,离开时被军政府发现,8月11日,缅甸法庭裁定她非法收留美国人罪名成立,延长18个月软禁。


2010年11月13日傍晚,终于重获自由。


昂山素季获得自由时民众欢呼


就在1991年,软禁中的昂山素季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诺奖委员会主席在致辞中说:“暴力是它自己最难缠的敌人,不惧则是和它对抗最厉害的武器。为什么昂山素季能像甘地和她父亲一样成为人人折服的象征?她那令人感动的勇气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天的缅甸,人们通常尊称昂山素季为“素夫人”;有的支持者更叫她“阿梅素”,意思是素妈妈。70岁的她,看上去仍然挺拔而精神。


作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缅甸人,回归自由的她,光环稍有减退,对她的批评开始增加。这是政治家必然要承受的事情。没有任何政治家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我不想做偶像,只想做一名政治家。”2011年,昂山素季对到访缅甸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那你得做好被攻击的准备。”希拉里如此回答道。


如今,昂山素季已经开始扮演她的新角色。愿一切都如她所言:


“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

 

昂山素季经典语录



1、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的路尽头,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



2、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内,恐惧往往成为了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的手段,害怕贫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要有一个制度能将人们由“吃米饭机器人“的地位提高为真正的人──在人权的保障下,能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昂首挺胸。



3、今天对地球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那些最贫穷的国家经济上的贫穷落后,而是由于在这些地区那些可以调和不同的宗教,种族和政治争端的原则和实践方法以及人类的伟大愿望被漠视,压制或歪曲。



4、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础上的系统。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人会不知不觉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份,恐惧是阴险的,它很容易使一个人将恐惧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份,当作存在的一部份,而成为一种习惯。



5、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



6、我们并不缺少发展所需要的科学与技术,但我们内心深处依然缺少些什么,一种真正的心理温暖的感觉。



7、不要仅仅依靠别人的勇气与无畏。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牺牲,去成为一个无畏的有勇气的英雄。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8、经常有人问到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一个如此高压的政权真的会给予我们民主吗?而回答只能是:民主,正如自由、正义以及其他社会政治权利一样,不是“给予”的,而是通过勇敢、坚定及献身挣来的。



9、也许仁爱这种给他们打开对待人民的新方式,即把人民看作尊重和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压迫盘剥的对象。



10、恐惧源于无安全感,而无安全感源于缺乏仁爱。如果人间缺少仁爱,可能是因为你自己缺乏仁爱,或者你周围的人缺少仁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而不安全导致恐惧。


作者:唐小巫,来自微信公众号唐小巫的巫ID:tangxw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