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利兹克奖公布,再次指引设计新风向。获奖者介绍及十大作品分享。
作为“建筑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2018年普利兹克奖将这一荣耀加给91岁高龄的
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
很多不了解多西的人都会说是爆冷,其实并不意外
近几年的普利兹克奖公布给设计行业指出的风向也很明朗
2018年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所说:
多年来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创造从一而终严谨认真,远离浮华,不盲从潮流,
他基于本土,并凭借对文化认识与建筑高度融合
做出基于功能而又实现超越的建筑
而且普利兹克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评判
2017年的普利兹克奖颁给西班牙三位建筑师 ,
他们的作品从本土生出,融合理性和感性,包含敬仰和诗意;
2012年的获得者王澍根植于中国本土意境,
其作品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评判价值发生的改变,其实是间接的证明代表本土文化力量的崛起
而且也在宣扬一种:务实的设计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网上搜罗多西的文章一大把
而个人更愿意从这次获奖的评审辞角度去认为,景观行业该重新思考。
多西曾在1954年表示:“我应该宣誓并毕生铭记:为最底层民众提供适当的住所。
他借对印度建筑深厚传统的敬畏,将设计拔高到了对居民的理解
这便是有强烈意识的务实设计
而且他所做的设计不仅要实现目的与结构的统一,还必须考虑到气候、场地、技术和工艺,以及从最广泛意义上对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项目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性,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的精神相关联
卡玛拉家宅,1963,晨光下的地下室。
反观景观行业,网红撞脸作品的频现,
就算近年来新中式的崛起也是各种元素的表象泛滥
都明白快节奏出成果的当下,设计师的艰辛与努力
但是似乎都在一个圈里打转,跳不出圈外看设计
综合普利兹克奖近几年的奖项公布明白
越是本土的越有力量,越是低调的越是出好作品
越是务实的设计越有内涵
这也算是给景观行业带来的启示,指明了标向
重新审视景观设计。
以下为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的个人介绍及代表作品
关于巴克里希纳·多西
巴克里希纳·多西于1927年8月26日出生于印度浦那,祖父辈两代人均从事家具业。因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对空间比例的理解力,引起学校里一位老师的注意,开始鼓励他接触建筑学。1947年印度独立,多西在孟买Sir J.J.建筑学院开启了他的建筑学习生涯,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建筑学院,也是当地最具权威的建筑学府之一。
多西一生中的许多关键时刻都源自他的雄心抱负和主动精神——从毅然登上轮船从印度远赴伦敦,那个他梦想加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地方;到明知资历尚浅仍主动提请与勒·柯布西耶共事;再到积极投身于重建祖国的历史潮流中。
△ 巴克里希纳 • 多西和勒 • 柯布西耶
1954年他回到印度,主持勒·柯布西耶位于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项目,其中包括棉纺织协会总部大楼(艾哈迈达巴德,1954年)和肖特汉别墅(艾哈迈达巴德,1956年)等。 1962年,多西还与路易·康一起合作设计了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之后他们又继续合作了十余年。
1956年,多西聘请了两位建筑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后更名为Vastushilpa Consultants,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5名合伙人、60名员工、完成了100多个项目的建筑事务所。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辈的经验,以其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视野,创造出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建筑,饱含他过往经历中的意象、声音和回忆。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他年少时代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
△ 巴克里希纳 • 多西和路易斯 • 康1
在诸多已建成的建筑有城市综合体、住宅项目、公共空间、画廊和私人住宅等作品中,多西回忆起他付诸最多努力的作品之一,是他的个人建筑工作室Sangath桑珈(艾哈迈达巴德,1980年)。“Sangath桑珈融合了对印度生活方式的印象和联想。过往的思绪与回忆在此碰撞,唤醒和连接起被遗忘的片段。 桑珈亦成为一座不断发展的、供人们温故知新的校园。它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和可持续发展完美结合的典范,研究探索、机构设施和最大限度的可持续性在这里倍受重视。”
1978年,他创建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基金会,以改进适合印度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本土设计规划标准。时至今日,该基金会已成为学术界和专业顾问团队之间沟通的纽带。他曾是建筑与规划学院(艾哈迈达巴德,1966-2012)的创办者、前任主管和前任主席,2002年该校更名为CEPT大学。目前,多西作为名誉院长,继续居住在艾哈迈达巴德。
△ 多西在印度学研究所的外面构思
多西曾多次在国内外斩获殊荣,2011年荣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军官勋位;2007年荣获法兰西建筑研究院颁发的全球可持续建筑终身成就奖;2000年荣获印度总理国家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1993-1995年凭借阿冉亚社区住宅项目获得阿卡汗建筑奖;1998年荣获法国建筑学会金奖和印度建筑师协会金奖,以及1976年荣获印度政府授予的莲花士勋章。 他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印度建筑师协会的会员以及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他曾于2005年至2007年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遴选委员会以及阿卡汗建筑奖中担任评委。
△ 1996年,阿冉若经济住房荣获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十大作品欣赏
个人工作室桑珈(Sangath)
多西回忆他付诸最多努力的作品之一,是他1980年在艾哈迈达巴德建成的个人工作室桑珈(Sangath)。整组建筑以理性但富有变化的形体围绕庭院中一个类似露天剧场的台地布置。工作室部分被挖入地下半层,以取得较好的隔热效果。拱顶雨水的集收和排散通过滴水和排水渠引入庭院中的水池,同时也起到了给建筑降温的作用。
桑珈建筑师工作室,1980,露天剧场的草地台阶通向桑珈的入口。
阿冉若经济住房 - Aranya Low Cost Housing
△ 横向剖面图
△ 总平面图细密画,多西
阿冉亚低造价住宅
多西在1954年表示:“我应该宣誓并毕生铭记:为最底层民众提供适当的住所。”他通过设计一系列低收入住房项目履行了这一誓言:1989年印度中西部印多尔的阿冉亚低造价住宅项目、1982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合作中等收入住房等。为了适应印度家庭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需求,他颠覆了集合住宅的传统布局,他将最大的房型设计在底层,而将最小的房型设在顶层,使得上层单元可享受露台,并且在需要时将其转换成一个额外的居住空间。
△ 楼梯和露台作为生活空间的示意图
阿冉亚低造价住宅立面体量与色彩研究,印多尔,印度 / 1989
△ 街景透视图细密画,多西
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房
LIC 住宅区是多西在1973年的建筑作品。住房项目包含324套复式梯田状建筑,整体带来强烈的秩序感,有效优化可利用资源,创造了高密度低层住宅区的新形式,结合三种不同收入人群,将小住宅融于道大社区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印度管理研究所班加罗尔分校-IIM
班加罗尔管理研究院于1983年建成,多西以寺庙建筑为原型,重新定义了室内外空间的开放和封闭概念,将各功能区有效的联系起来,外部石墙爬满藤蔓植物,内部院落和小径迎合人行尺度,加上建筑色彩与光影变幻,整个校园沉浸在时间的游戏中,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是一个漫步场。”多西曾说道。
多西和他的学生
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现CEPT大学)
“CEPT大学正变得更像一个大家庭,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而各得其所。学习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对此的呼应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人生。”最初在1966年时只有建筑学院,后逐年扩张,1970年增设规划学院,1978年增设视觉艺术中心,1982年增设建筑科学与技术学院、室内设计学院,1984年增设卡诺里亚艺术中心以及2012年增设展览馆。
△ 卡诺里亚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
△ 从北草坪望向建筑学院
△ 自然光洒进建筑学院的工作室里。
△ 多西模糊了内外空间的定义,创造出将两者无缝结合的有顶开放空间。
△ 漏斗形入口旨在引导微风穿过建筑物
△ 工作室下方的互动空间
△ 鼓励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空间
△ 南立面下入口的手稿
△ 关于通风、光线和空间特征各种形式的研究
甘地劳工学院
继桑伽事务所的设计之后,多西又在甘地劳工学院的设计中使用了筒拱结构,从最初的草稿到最后的方案,自石台上生起的拱形建筑形态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这个形态紧握住了甘地的谦逊,以及他自简单平和得到的力量。“天国花园”的主题在这里被台地、院落、广场、水池、廊桥等注入了人间。从前门到学院入口,多西有意地设置了斜向的轴线,迫使来访者首先以特定的角度观看代表着伟大人格的建筑形态。
摄影:夏至
印度学研究所
印度学研究所大楼是多西脱离勒·柯布西耶事务所后,作为独立建筑师设计的最早的公众建筑之一,是耆那教古代文稿和绘画珍品的收藏和研究机构。钢筋混凝土在这里既是建筑结构也是建筑表皮。多西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以及传统建筑布局回应印度炎热的气候。
Premabhai 大厅
“一座好的剧院......是城市中最活跃和最富创意的那部分元素的延伸。是一个让所有艺术家相互碰撞并再创作的地方,创造出生活的全新图景。”作为公共剧院的Premabhai大厅是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筑,内设礼堂、宽阔的内走廊和公共集会空间。
△ 巴德拉广场视角
△ 由门厅进入礼堂的入口
△ 自然光洒进门厅
△ 可进入礼堂的顶层空间
△ 通往各层观众席的楼梯
△ 多西手绘的帷幕图案设计稿
泰戈尔纪念堂 - TMH
这个建筑一方面是对泰戈尔(Tagore)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多西对粗野主义建筑的探索。纪念馆中拥有700个座位,整个空间通过折叠混凝土墙体,形成强烈的光影关系,创造了极其强烈的艺术氛围。
摄影:夏至
洞穴画廊 - Amdavad ni Gufa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多西的创作更加关注印度文化中宗教、神话、宇宙力量等形而上的方面,设计呈现出更加灵动、自由的气质,也暗示着更深层次的自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94年开放的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Amdavad ni Gufa),其中展示了印度现代主义画家马克布勒· 菲达· 侯赛因的作品。多西的设计灵感源自多年前与侯赛因之间的一次讨论,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地下空间的益处,艺术家和建筑师碰撞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画廊的形式和空间使得光影与记忆的神秘变幻充满鲜活气息。追求与众不同,意味着要考虑结构与形式的基本问题:功能、空间和技术的意义是什么?”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1994,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旨在展示艺术家和建筑师之间的合作。
手稿
Vidhyadhar Nagar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平面及立面图细密画,斋浦尔,印度 / 1984
Vidhyadhar Nagar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模型,斋浦尔,印度 / 1984
如今,年逾90的巴克里希纳·多西更多地思考建筑与生活的关联:“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物体,以及大自然本身——光线、天空、水和风暴——一切都处在和谐的交响之中。而这曲交响乐就是建筑的真谛。我的作品就是我人生的故事,不断演进、变化和探寻……试图剥离建筑的角色,将目光聚焦生活本身。”
△ 巴克里希纳 • 多西
景观周 | 园林景观第一学习服务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获取更多内容
注:本文由景观周整理,部分素材来源于: UED城市环境设计、 建筑师的非建筑、ArchDaily,仅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