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最美大学里藏了一栋20世纪最美的建筑

景观周
2024-08-3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5083myz5t

3年前,美国Getty Foundation视觉艺术基金会,

选出了10个全世界最美的20世纪建筑,

其中一个竟然就在台湾一所大学的草坪上,

它就是台湾东海大学内的路思义教堂。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摄影:AC)

教堂外观,看上去像是祈祷的双手,

四片干干净净的混凝土,

用最少的方式,展现了最完美的力与美。


东海大学,位于台湾的台中市,

是建于1955年的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

教堂座落于校园内的一块开阔草地上。

设计构思阶段为贝聿铭、张肇康与陈其宽合作,

之后的执行与施工监造,主要由陈其宽负责。


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德式的建筑,

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想法,

后来贝聿铭提出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

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教堂由4片薄壳构成,

双曲线的形状,让内部自然受力。

壳体从上到下,逐渐加宽,

壳体边缘,有边梁增加刚度。



教堂的外立面并不那么平滑,

每块瓷砖的颜色,也都不一样。

陈其宽先生说,就是要斑斑驳驳的,

就是要留人的痕迹,不应该那么完美。 


教堂的结构材料,用的是钢筋混凝土,

从下往上越来越细的格子梁,

不仅体现了线条交织的美感,

同时可以承受整个建筑的重量。


室内空间,高达20米。

无梁无柱,却能屹立不倒。

屋顶整个裂开,让光线进来。


曲面顶部,由几个混凝土块连接。

它们是可以松动的,有避震的作用。 

1999年台湾发生了7.3级的921大地震, 

附近很多房⼦被震倒了,

但路思义教堂没受任何影响。


教堂修建于1960年代,

当时的施工队非常天才, 

在没有电脑的历史条件下,

利用二维图纸,竟然盖出了三维的建筑。

这个项目放在今天来看,都是很有难度的,

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路思义教堂,是20世纪建筑的代表作。

它由美国出版商亨利·路思义(又译亨利·卢斯)

出资建造,

他是《时代》、《财富》、《生活》杂志的创办者,

被称为“时代之父”。


教堂仿佛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

绝美而安静。

它实现了建筑师设计时的初衷:

“教堂乃全校精神之所寄”。

它是东海大学的地标性建筑,

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



陈其宽,建筑师、画家,1921年生于北平,

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

毕业前夕应召入伍,

作为参谋部英语翻译参加中国远征军,

远赴缅甸、印度。

1948年,赴美学习建筑,

期间在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的事务所工作,

1951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建筑系讲师。



陈其宽在作画(1950年代初)

1954年,陈其宽接到了贝聿铭从纽约打来的电话,

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台湾东海大学的设计工作。

1957年陈先生赴台湾,进行现场监造,

并应校方邀请着手创办建筑系,

并成为东海校园建筑的主要设计者。

1965年,陈先生离开了东海大学的象牙塔,

在台北开设建筑事务所。

但在商业转型的社会,

他后期的建筑作品乏善可陈。

他把兴趣转向了绘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2007年,陈先生病逝于美国旧金山,享年86岁。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室内

陈其宽在东海大学的建筑实践跨越10余年,

我认为,形制的传承、演化和创新

是东海早期建筑作品的核心。


东海大学鸟瞰图(陈其宽绘)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一条,由景观周整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点击标题图片报名:

台湾设计文创与文旅标杆深度游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