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江于民,唤醒珠江畔的写意生活 | 天荟江湾·滨江公园

广州城建设计 景观周 2022-09-11


夕阳在江面泛起金色涟漪

为人们镀上金色剪影

将落日余晖的动人场景定格成一幅幅相片

珠江岸,一方滨水之地破茧新生

我们尊重场地,保留古树与码头旧址、旧物

重启尘封的码头记忆

将隐秘的浪漫江岸毫无保留地还于市民



天荟江湾·滨江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珠江后航道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及海珠创新湾片区,有广纸、广钢、沥滘村等多个城市更新重点改造区域,并有新旧交集的居民区在场地周边构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脉络,日新月异发展之下逐渐大放异彩。


△ 珠江后航道区位分析图


珠江后航道片区从工业园区逐步向活力创新产业更新,通过依托珠江后航道黄金岸线,形成发展文化创意、观光、休闲等功能的滨水创意休闲带。其中,滨江公园所属的天荟江湾项目包含公寓、办公、商业多种业态,而正对处便是广州唯一岛区海珠区占据稀缺自然的珠江黄金水岸,堪称繁华与自然相接的城市沃土。

 

△ 天荟江湾项目效果图


而我们要做的,是将该滨江绿地建设成为社区中一处对外开放的休闲滨水公园,同时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原本闭塞的滨水环境,重新梳理珠江水与这一片区的关系,搭接珠江后航道与海珠创新湾的活力桥梁,维系珠江与城市、市民的环境与情感联结。




项目占地面积为12721㎡,约276m长,45m宽。原始场地较为封闭,并对滨江视野有所遮挡,犹如一座断层的江岸“荒岛”。我们以低干预介入,注重场所精神的探索及在地文化的保留,以满足场地功能激发片区活力为导向,用克制的设计手法,将关系到珠江与场地最生动的记忆保留下来,并加以转化和利用。

 

△ 后航道中“断层”的滨江绿带

△ 原先封闭的场地及观江视野


同时综合防洪及生态要求,预留贯穿全园的防洪通道及相关设施,以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道路设计,创建连接新生活与城市人文的滨江公园。站在民众当下与未来生活视角,沿着城市发展脉络,将人流量与生活气息引入公园,回到设计的起点,还珠江于民众。


△ 打开界面、破茧新生后的场地现状


一城千面的广州,既有深厚文化底蕴亦有包容多元的城市温度。在热闹中相聚,摆脱繁复的生活轨迹,用闲情滋养自我,可知,闲适方为人生最大的富足。

 

△ 迎着朝霞,滨江公园与广州、珠江一同苏醒

 



向往珠江,向往自然,拥有一处自在闲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最真切朴实的诉求与迫求。整体场地以舒朗乔木搭配低矮灌草营造通透视野,打开原先较为封闭的空间,邀请人们走近江畔。并设置沿江而行的多种步道,连通人们与场地的另一层关系。



公园建成后成为附近社区步行可达的滨江绿地,越来越多市民闻讯而来,漫步10-15分钟于此感受珠江之美,体验大自然的疗愈力量。它像一座隐秘的宝藏公园,逐渐被发现被珍惜,汇聚更多活力与参与。



 


我们秉持着与码头印记的对话,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对珠江岸上每一件事物的去与留保持感性思考。通过现代设计演绎崭新的体验,保留原场地的7株老榕树和装卸货平台,成为观望城市恢宏景致,记载市民生活方式的舞台。


△ 原场地的老榕树与装卸货平台被保留

△ 结合场地功能,设计榕树下的甲板交流空间


让交织着珠江人文历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重叠,闪烁过眼前的休憩、交谈、滑板、遛狗、散步等各类动静相宜的活动,并以第一全景视野欣赏城市的拂晓与落日。



随着环境的感染,将生活节奏放慢,在重叠中展现时间的流动感与人们的旺盛活力。让城市与珠江的故事延续到岸上的公园,庇护着人们,继续与场地共振发声。


© 罗幸雯

气质相契的木质平台,以起伏的折线感语言自然嵌入榕树的茂盛庇护下,形成靠、躺、坐等一体化设计。并保留码头原有驳岸,将存着场地记忆的船只旧物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用原有的拴船桩结合“流动”的片岩铺装,演绎一处静谧的观赏节点。以低干预的形式让码头广场与城市空间共存,释放新旧碰撞的魅力。

  

△ 保留码头原有驳岸

△ 码头旧物

△ 以低干预的设计手法,唤醒码头记忆

 



一条临江的防洪通道与骑行、漫步道创建了与珠江视野的连通。伴江畔散步,来到林荫广场,广场保留了原场地三株原生乔木——构树、乌桕、苦楝,并以恰到好处的尺度关系,与韵律起伏的弧形坐凳自然形成满足市民交流活动的林下空间。融入人们的能量中心,吸收欢笑声或疏解忧郁情绪,它们似乎为此等待了许久。


△ 留原场地三株大树,形成景观交往空间


沐浴在洋洋洒洒的阳光下,眺望波光粼粼的珠江之水,见证重获新生的场地以质朴而自然的姿态回归,守望在江岸与城市之间。



人们在此聚会、运动、戏水,亲近家庭、自我、自然,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充满了原始自然的痕迹。老树围合形成的广场,呼唤着人们的靠近。一方与珠江近相呼应的活力水幕与划分空间的动感铺装,不断加深着过往及当下岁月叙事里的时间刻度。


场地保存着历史的记忆,守护着属于这里人们发生的故事,两者共同交织,在动态的时间与空间中慢慢落下生活的投影。生活的质感,也随着江水的平缓流动,在岁月涤荡中愈加清晰而恒定。让人的感知变得更加充分,在新鲜而熟悉的环境中,用最鲜活的情绪记录最真实的一刻。


© 徐洁莹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与自然的需求等待被唤醒,而这处场地在诉说着城市从江边肌理到湾区都市的故事,公园中的每一个人既是听众,亦是主角,怀揣着对珠江的情感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回忆宛如涟漪,在这里泛起层层波光。


△ 秋千的设计,延续流线型的设计语言

△ 呼应珠江及联通海珠区、荔湾区的丫髻沙大桥


轻盈的构筑物弧线与自带氛围感的空间,化解了场地边界,以略带打卡地标与取景镜框般的效果,融入珠江的自然之景。秋千、涌泉、微风、暖阳、摇曳的狼尾草,以平和自然的力量激活片区活力。


△ 攀爬、滑梯、斜坡,被小孩“解锁”的秋千玩法


黄昏为场地镀了一层金色的滤镜,惊艳地像是持续一场不被惊扰的美梦。身处其中,用目光替换电子产品去观看当下最真切的场景与感受,沉浸在余晖里,城市江畔电影般的画面之中。




市民心声


爱犬人士:“发现了一个可以下班后遛遛狗的宝藏地,这里很舒适,它也很喜欢过来,希望可以早日打通整个滨江绿带。”


亲子家庭:“自然环境不错,又在江边很舒服,周末带孩子来这里玩,宝宝也很开心,氛围很好。”


垂钓爱好者:“趁着还没太多人发现这个秘密基地,在这里安安静静钓鱼,收获还不错哦!”


基督教徒:“清早到这里练着太极哼着歌,圣洁的光影美得让内心也变得宁静,足以疗愈我的身心。”


△向上滑动阅览


设计师心声


设计的初衷是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江商业休闲带,与邻近的BIG创意园、中海观澜府滨江儿童公园联系起来,共同为此片区带来更多的绿地空间与人性的活动场所,并激活未来的滨江商业区。设计还保留了时代的印记,提醒着人们本地块作为广百货仓码头的历史……目前看到本项目已经较好地落地,很高兴看到老百姓喜欢上这个地方,后续会持续关注其对邻里社区、对滨江商业、对城市更新的积极影响。


△向上滑动阅览


开发商心声


本项目为区域内稀有的滨江商业项目,为突出项目的特性,诠释广府特有的珠江文化印记,我们提倡所见即所得,把滨江公园提前打造出来,利用设计的手法把江景风貌与资源最大化展现给市民,也让客户可以更好地感受未来滨水商业生活模式。设计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围绕保留下来的13棵大树、码头和废旧工业遗迹打造满足老百姓日常休闲的滨江绿地公园;我们没有做哗众取宠的设计,始终在合理成本的命题下去探讨最适合的空间、最适合的尺度、最适合的材料工艺……最终在成本、维护、呈现效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项目得以较好地落地。


△向上滑动阅览


愿这方滨江公以还江于民的低干预设计姿态,进一步缝合珠江后航道的滨水绿意,联结广州城、珠江情以及在这座城市里、这片社区中生活的人们,以江畔的城市天际线为幕布,以大自然的变幻为底色,为老百姓上映一幕幕美好的生活场景,与天荟江湾项目一同打造未来滨水生活的新方式。





项目档案

PROJECT FILES

项目名称:越秀天荟江湾·滨江公园

项目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大干围12号开 发 商:广州市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甲方单位:越秀地产大湾区中部区域公司甲方设计管理团队:邝丽娜、任敏甲方工程管理团队:杨磊、赖飙、肖雁景观设计: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园林景观事业部项目指导:潘斌、林山设计团队:张志诚、莫世浩、周荃、何丹、叶志灿、关子铭、刘善崇、吴丛文、黄文涛、吴秋燕、潘毅聪、邱日树、罗幸雯、谢楷、杜秋斌、林文双建成时间:2021年10月 景观面积:12721平方米项目摄影:景观周|超越视觉‍‍‍‍‍‍‍‍‍‍‍‍‍‍‍‍‍

撰文排版:景观周、广州城建设计


点击图片查阅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更多项目:


注:本文素材由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

景观周原创撰推,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更多项目点击标题图片查看
11月份住宅+公共+艺术+文旅+酒店+研发合集|景观周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