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凌青山 伏幽谷”——北方自然主义的山居实践 | 徐州万科吾山

承迹景观 景观周 2023-01-29
近年我们看到在北方的城市居住景观中,往往有一些相似的影子:由于季节因素对植物即时效果的影响,转而把景观的关注重点放在人工装饰性和奢华体验感的营造上。这种捷径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疏远,也是对于北方人文生活的定义偏差。继北京万国府项目之后,我们一直在探索北方城市自然主义的景观实践。

▲嵌入山的广场


契机

我们有幸接到邀请,拟在徐州城市腹地营造一处山之居所。强调山的存在,是因为对于一个北方典型的平原城市而言,这里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征:正如字面意思,用地周边有五座山峰围绕,延绵浑厚,林秀丰茂,与平坦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因为这个特殊体验,多次来到这里的人也叫惯了叫它”吾山”。

得益于这份原始存在的山感,设计任务从始至终都有清晰的目标:营造一处北方城市的”自然山居”。并且这种居住感受应该是松弛而惬意的,脱离于人工仪式感和繁杂装饰,人们在这里遁入山林。毕竟,重新营造后的吾山也需要成为山的一部分。


▲平城中的山居



游山

既然在山里,人们遁入其中就不能太直接,总归还是要怀以敬意的问路和探寻一番的。于是顺应山的起起伏伏,让人行在游览中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游走间感受平原城市非日常体验。其实自然本就是丰富有趣的,只是被现代高效都市磨平了。

“凌青山 伏幽谷”,是这里游山的设计策略。借了自然的光,山势本就存在,人的到来让山势更加亲切。入山的谦卑,伏谷的折隐,登上的凌望,都是试图建立一个与山对话的小系统,让“山民”在场地里获得小尺度的适宜。


▲“凌青山 伏幽谷”



伏幽谷

城市规划对于进山之处有明确的开口限制。尊重客观条件,小距离的尺度反而可以顺势成为“山门”,而空间上营建一种因山就势的秘境入口。人工所需的通行路径和休憩平台都控制到最小尺度,并让它漂浮起来,轻盈明晰,强调山势的围合。空间感知向下亲近崖石溪涧,向上延伸向挺拔的杉林,步行其中可以触摸到水、木、石、土... ...


▲山之界

▲山感的侵蚀


为满足游人到此的车行需求,在绿林包裹中设置一处小尺度广场。广场围绕直径7米的圆盘实现回车功能,将车流分散回转减少对自然山感的影响。景观褪却繁杂的元素,为了极致呈现自然山石水景而留白。轮盘里的小世界,重峦为屏、水映山色。原山石的大块整料有一处破角,这里顺势移植一棵“村口大树”,与石相契,枝繁叶茂,掩罩着整个场域。


▲嵌入山的广场

▲村口大树

▲山的迎接

▲水、石、树的相互侵蚀

▲山中光阴

▲精致与拙


山势转折间,游山步道进入凹谷,这里被营造成静谧的“北方园子”。由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会导致植物表现不同,但巧思匠工的造园手法是可以在北方落地的。这里,有别于丰茂繁盛的南方园子,当风从透气的桦林间拂过,上层桦影随之摇曳在山中,下层的山野小叶又从石缝中窜出,蔓延了荒石垒成的溪谷,这幅生机的北方园景也别有雅致。


▲探入园子

▲山中游走

▲石缝穿出的野花园


伏于幽谷探索一番后,寻觅到的尽头是叠瀑高落。从低势逐溪到拾级高攀,自然空间感瞬间被拉升,山的高势被再次提醒,访溪而上的目的有了回应。伴随水声的从微至势,水汽渐浓渐润,人的自然感观也得到了扩张。



▲顺应高差而流淌

▲水的滋育回馈到山林生灵

▲时隐时现的溪

▲借当地山石


水与木的光影模糊交织,留下光的踪迹。柔和的光亮在场地里被晕染,而后被灵活的体现出来。纯净、温暖的调子给山居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夜幕下的野性花园

▲下沉谷地小憩

▲水的驳影

▲光的踪迹



凌青山

流水建筑的顶层视线开阔,是凌于高处与远近青山对话的最佳场所。不止于远眺,到来的访客还可以近探到一处历史留存的石灰窑,神秘矗立的诉说着山的故事。时间赋予石灰窑天然的能量场,其中浑厚感是我们最直接的体会。在建筑与石灰窑之间置入了一个室外茶室,顺势而成,凌于山间。它是建筑向室外的延展,也是石灰窑与建筑的连接。除此之外,我们在山顶的设计尽量克制。敬畏于山高天阔与星朗,人的存在感被无限缩小,静谧与自然对话是这个场域的永恒主题。



▲与山无界

▲神秘领域感-石灰窑遗迹

▲与石灰窑同质-荒石垒造的登高平台

▲凌于山间,环顾吾山之阔

▲石灰窑下,时间宁静的定格

▲垂暮下的摘星茶室

▲年轮印记



山中的房子

营造山中的房子是景观与建筑从始至终的共识。利用高差关系,让山之景观游走于建筑与室内之间,建立一种融于场地内与山无界的生活体验。我们让天井、窗外、阳台、屋间都生长出了自然绿色,光影透过绿色又返还给建筑以灵动,形成一种自然循环与共生。




▲风景游走于房中

▲与房子浑然一体

▲光影连廊

▲青苔地景小院

▲窗外生机

▲拙石小院

▲微观山景


景观与建筑的模糊边界,让我们也有了一些类建筑体量的推敲设计工作。“风的屋檐”通过极薄的屋顶与细柱搭配,形成一个轻盈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山居美感。“光之连廊” 作为空中动线,通过厚重的石材与极薄的木头强烈对撞,凌空一侧释放视线把山景融入空间营建。


▲风的屋檐

▲与环境相融

▲悬挑的轻薄



探索的惊喜

我们喜欢研究空间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因为自然能带来很多意想之外的惊喜。在建设中显现的几处自然石壁,差点被现场工人平场挖掉。最后,石壁被视为宝藏般的保留下来,顺势打造成石壁山门和石溪平台。还有石灰窑下的土石基座保留了自然的肌理,呈现一份独有的天工之美。虽然跟预想的画面有区别,但我们欢迎这种设计探索过程中的“误差”。一个设计从头到尾完全精准落地,也许过于刻板。跟随意外顺势而为,也是一种设计的恰到好处。


▲留存崖壁的山之接引

▲原有山石的力量感



山感的营造

山居本来就是身在此山中,才能成为山的一部分。因此,顺山势而为的场所地形建造,才能造就”凌青山,伏幽谷“的起起伏伏。同时,山林间最重要场地内的石头都从附近山中所借。徐州多坚石,自古也称为千年石城。当原生的拙扑之石搭配现代的匠艺,于场地不经意间重生,以建立微观上的情感链接与地域归属。


▲山的地形营造

▲山石肌理与质感

▲拙石踏步

▲石的引道


但我们与自然还需磨合。遗憾于建筑平场和地库修建等因素,原始的山林树种无法保留下来,这是一个萦绕许久的遗憾。邀请山中的伙伴们回家是我们弥补吾山的方式。直立挺拔的杉树林与河桦林撑起山的气势,丰茂细腻的岩石地被织补裸露的山体斑块,湿润的苔藓也蔓上了溪边小径。这些伙伴们将成为吾山的一部分,扎根于此,静待万物生长。






正如文初所述,回避植物时效性并不是北方居住环境的本相。即便从一片荒芜到山林茂盛有很长的路,但营造有时间感的长效设计,依然是我们坚持的理念之一。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都将持续关注和跟踪记录这里的植物生长情况,并以新的形式再次呈现。




项目位置:徐州五山公园梅花坞

项目面积:1.5ha

设计时间:2021年

建成时间:2022年

业  主:徐州万科

景观设计:承迹景观

建筑设计:正象建筑

室内设计:明德设计/璞辉空间设计

景观施工:易之园林

景观软装:明德设计

景观标识:柏熙标识

摄  影:E-ar x TARS




点击图片查阅承迹景观更多精彩项目:



:本文由承迹景观供稿景观周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更多项目点击标题图片查看

10月精品住宅+公共+乡村合集回顾 | 景观周发布

第三届AHLA亚洲人居景观奖申报开启

限时申报优惠,不要错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