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8岁开启设计生涯,却成为“亚洲建筑之父”
关于杰弗里·巴瓦
(Geoffrey Bawa,1919-2003)
巴瓦的建筑设计理论
卢努甘卡庄园 Lunuganga Garden
巴瓦生平
01. 28岁前,在建筑领域埋下的种子
1919年7月23日,巴瓦出生在英国在南亚洲的一块名叫锡兰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海边大城市科伦坡(Colombo),是一个混杂但高度层级化的社会。
他是一个两代遗传混血的孩子,具有欧亚血统的混血后裔,家世十分复杂。家族里有斯里兰卡的各种民族。爷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摩尔族人,奶奶是来自法国的基督徒,他们的家庭最初可能来自北非。混血的父亲成为当时科伦坡最成功的大律师,母亲也是混血,一个拥有德国和苏格兰血统的当地僧伽罗伯格族人。巴瓦四岁时,父亲生病过世,他和年长10岁的哥哥都要由母亲抚养。
乔弗里·巴瓦的父母乘坐马车准备出行
那时的南亚殖民地国家,已是东西方文明混存共生的血统大摇篮,但像巴瓦家族如此杂合多元的血亲与宗教信仰结构,也是极为少见的。
在锡兰,不同种族的身份地位差异显著。长得一副欧洲面容的巴瓦,无论是早年在科伦坡,还是青年时期在英国留学,他都对自己的出身态度暧昧,并对自己的亚洲血统自卑,甚至误导人们以为他是出生在锡兰的欧洲人。
在欧洲过得潇洒滋润的巴瓦,一度曾想定居意大利。却又因为看不惯律师办手续时的奸诈狡猾,索性搬回锡兰老家。随后在家乡多年的生活、成长,则让巴瓦逐渐接受了自己的锡兰人身份。
童年时代的乔弗里·巴瓦(右),照片摄于1926年
六年后,25岁的巴瓦就已获得出庭律师的资质。母亲的愿望就是让儿子接过父亲的班,这一点他没让母亲失望。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年未返家的巴瓦终于回到科伦坡,很快就到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这让病中的母亲非常欣慰,没过多久,母亲就毫无牵挂地去世了。
1946年,27岁的巴瓦已长得十分英俊,身材高大,失去双亲的他义无反顾地从律所离职,处置了属于自己的在科伦坡的全部房产,带着这笔钱,他要开启一场漫无目的的世界大旅行,想通过一次跨越文明与信仰的心路旅行,去探寻自己的人生定位。
1948年返回锡兰并永久定居后,他每年都至少进行一次出国旅行,在他的脑海中储存了丰富的图像——剑桥的四方院、意大利的花园、阿罕布拉宫的庭院以及喀拉拉宫殿的层叠屋顶。旅行中获得的丰富阅历,对巴瓦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让他非常注重建筑的体验感。
02. 律师到建筑师的转变之源
一直到28岁,他还以为自己会和父亲一样,以律师为终身职业。29岁那年,巴瓦回到锡兰后,哥哥杰维斯劝他买一个庄园安定下来。他们在本托塔找到一处南北临湖的橡树园,正是巴瓦心中的理想场所。
卢努甘卡庄园 Lunuganga Garden
他买下这座庄园,把其命名为“卢努甘卡”,全心投入到景观花园的建造中。这也标志着他开始对建筑和造园产生兴趣,同时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巴瓦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设计卢努甘卡上,但没过多久,便遇到了困难:新发现的点子多到用不完,而自己又缺乏实现它们的技术知识。这时,表姐乔吉特建议他:“你应该成为一名建筑师,用别人的钱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巴瓦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园林的痴迷程度与日俱增,为别人设计房子和花园才是他的人生梦想。
【踏入建筑设计专业学习】
因为不知道怎样设计房子,1951年,32岁的巴瓦自告奋勇,到科伦坡著名建筑师爱德华·雷德·拜格(Edwards, Reid and Begg)建筑事务所,给仅剩一人的雷德先生当学徒。这个忘年交的师徒关系只有一年多,1952年,雷德就去世了。
伦敦求学时期的乔弗里·巴瓦
临终前,雷德告诫巴瓦必须要取得一个建筑学的学位。巴瓦深知自己的选择已不可回头,他立即重返剑桥大学补修初级建筑课程一年,随后以超龄入学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重新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习,于1956年获得建筑学文凭,次年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1957年9月,巴瓦通过了考试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准会员。数周后,38岁的巴瓦,终于开始了他的建筑师生涯。至此,建筑也成为巴瓦人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03. 38岁设计首个作品,开启建筑创作生涯
20世纪60年代,科伦坡人口增长加速,住房用地开始稀缺,英国殖民遗留下来的平房类型的可行性受到挑战,而住房面积缩小后隐私度和舒适度也下降了。在此情况下,杰弗里·巴瓦提出“改造庭院、增加楼层、修筑屋顶”的三项举措,为热带城市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策略,并启动了一场生活方式革命。其中改造庭院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当时,经历了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单纯的建筑时代俨然已经结束,人们开始将目光向室外的庭院转移。巴瓦在无意中拉开了“庭院时代”的序幕,这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也因为他明白如何“因地制宜”,以往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并不适合这片土地。
以斯里兰卡著名地标景观——狮子岩边的“坎达拉玛遗产酒店”为例,虽然酒店是为了狮子岩而筹建,然而巴瓦力排众议,否决了本来靠近狮子岩得天独厚的选址,转而在几里开外找到一块背山面湖的土地。
巴瓦并没有从游客角度“垄断”这一自然文化遗产,而是凭借对地景的敏感,准确把握地景的魅力,并将之奉为整个设计的主线。这座酒店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全世界游客的喜爱,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和谐共生。
从巴瓦开始,“庭院时代”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乐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安缦酒店之父Adrian Zecha就从巴瓦的建筑中得到了灵感,创造了一系列著名的安缦度假酒店,如果没有巴瓦,安缦很可能不会这么快取得成就。
在比斯里兰卡更远的巴厘岛,安缦和巴瓦相遇,从这里开始了20世纪的新建筑时代。安缦改变了酒店的定义,抛开建筑的制度。而巴瓦和安缦对住宅的定义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欧对非西欧、中心对边缘的构架,在巴瓦流派中开始消解。
在热带的庭院中,没有对立也没有批评,只是全都融化腐朽在一起。巴瓦不仅为斯里兰卡设计一条可行的建筑之路,更为全球所有看似落后、实际充满了鲜活素材的第三世界建筑师,提出了永不过时的启示。
杰弗里·巴瓦大事记:
晚年的乔弗里·巴瓦
源远流长,受巴瓦影响的那些大师
顺时针依次:阿德里安·泽查(Adrian Zecha)、艾德·图特尔(Ed Tuttle)、凯瑞·希尔(Kerry Hill)、让·米歇尔·盖西(Jean-Michel Gathy)、比尔·本斯利(Bill Bensley)
【安缦三杰】
“安缦三杰”因设计了数量最多的安缦酒店而获得此称,他们清一色全是巴瓦的信徒。
艾德·图特尔(Ed Tuttle)
艾德·图特尔(Ed Tuttle)是泽查邀请的第一位“安缦御用建筑师”。因为这个美国小伙是巴瓦的信徒,很早就到亚洲自闯天地,拜学巴瓦。
阿德里安·泽查(Adrian Zecha)
泽查更是巴瓦老师的崇拜者,退出丽晶酒店得到股份分红回报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下巴瓦在巴厘岛设计的一座著名别墅,而翻新这座别墅的人就选中了巴瓦的信徒图特尔。
乔弗里·巴瓦很难请动,他喜爱独立思考,喜爱清静。而图特尔,因“学有所成”的表现,获得泽查给他的机会,设计了普吉岛上的世界首家安缦酒店。
凯瑞·希尔(Kerry Hill),从西澳的珀斯来到香港建筑公司打工,不到30岁年纪被派往巴厘岛建筑项目常驻,邂逅同在巴厘岛做项目的巴瓦,他深深被巴瓦的思想吸引,与年长自己24岁的巴瓦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说,因为有了巴瓦,使自己彻底理解,热爱,并全身心拥抱了东方建筑。
凯瑞·希尔 Kerry Hill
安缦加勒|科瑞·希尔(Kerry Hill)
让·米歇尔·盖西(Jean-Michel Gathy),这个从比利时来马来西亚创业的建筑大师毫不掩饰地说:“是巴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热带建筑,是他的设计哲学启迪了我。”
让·米歇尔·盖西(Jean-Michel Gathy)
【 比尔·本斯利(Bill Bensley)】
还有亚洲当前最为活跃的酒店设计师比尔·本斯利(Bill Bensley),他在自己的工作室主页上罗列了心中尊敬的建筑师,一共20位,第一位是美国建筑教父赖特,第二位就是乔弗瑞·巴瓦。
比尔·本斯利 Bill Bensley
|推荐书籍|
(识别二维码订购)
注:本文由 景观周 编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素材源于:建筑小师、酒店精品Hotelelitemag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