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两座公共文化建筑: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台中大都会歌剧院

景观周
2024-08-31


由OMA/雷姆·库哈斯及大卫·希艾莱特所设计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竣工。这个小巧灵活的空间位于台北充满活力的士林夜市,是一个具有表演艺术新可能性的场所。中心的公共回路开放予公众参观,鼓励大众进内体验剧场的不同面貌。

▲视频©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傍晚景观, 建筑位于剑潭捷运站旁边

© OMA by Chris Stowers

建筑是把800席球剧场、1500席大剧院和800席蓝盒子这三个剧场嵌入一个中央立方体而组成的。立方体容纳舞台、后台和技术支援空间,并让大剧院和蓝盒子组合成为一个超级大剧场。这个巨大的空间有着工业建筑的特性,可以在此进行意想不到的演出。球剧场有一个独特的镜框开口,让创作人实验舞台景观的不同可能性。


▲概念图© OMA
▲概念模型,三个剧场嵌入中央立方体

©OMA Photography by Frans Parthesius

▲道路视角© OMA by Chris Stowers
▲球剧场外观© OMA by Chris Stowers

中央立方体从地面升高,形成一个景观广场。从这里,公共回路贯穿通常被隐藏的剧场基础设施和制作空间,沿途设有剧场风景窗,让参观者看到三个剧场的内部情况。


▲公共回路© OMA
▲大剧院外观© OMA by Chris Stowers
▲参观回路入口© OMA by Chris Stowers
▲公共回路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创始合伙人雷姆·库哈斯表示:“剧场历史源远流长,我们观察到当代剧场空间日趋公式化,其内部运作原则守旧。我们希望丰富这段历史。在台北这里,我们能够将三个剧场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我们期待看到这座建筑对于扩大剧场的可能性带来什么冲击。”


▲球剧场剖面透视图© OMA
▲球剧场前厅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球剧场观众席© OMA by Chris Stowers
▲超级大剧场剖面透视图© OMA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大剧院室内© OMA by Chris Stowers
▲坐席细节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管理合伙人——建筑师大卫·希艾莱特表示:“三个剧场嵌入一个中央立方体的组合,形成剧场崭新的内部运作模式,启发超乎想象的创作。公共回路向不论有否持票的参观者展现这些新作品,以及其创作的过程。我们对于可以看到建筑如何持续在创作人、观众以及大众之间产生各种出人意表的互动感到兴奋。”
▲超级大剧院© OMA by Chris Stowers


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创始人,台湾设计合作建筑师姚仁喜表示:“这座新建筑物不仅向全世界展现出独特而全新的剧场形式,而且也完美地融入它的所在地——也就是台北市庶民生活的正中央。这座建筑物如实坦陈、亲和又不加矫饰的空间,适切地呼应了台北市民与艺术互动随机而自然的态度。”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士林夜市旁边

© OMA by Chris Stowers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台北其中 一个最富有活力的区域

© OMA by Chris Stowers

在建筑形态方面,与有前后之分的一般表演艺术中心不同,北艺中心有几个不同的面向。立面不透光的剧场从中央立方体凸出,仿如神秘的量体停靠于丰富多变而明亮,有着波浪玻璃立面的立方体。

▲球剧场外观© OMA by Chris Stowers
▲11F观景平台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中央立方体波浪玻璃立面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北艺中心董事长刘若瑀表示:“北艺中心的竣工代表着艺术界很大的意义,它特别就在,属于陪伴年轻人成长的平台,透过不停省思实作,让未来艺文场域成为一个可观的成果。”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夜景地面大堂及主楼梯

© OMA by Chris Stowers

▲11F观景平台曲面玻璃立面

©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11F公共回路,穿过球剧场顶部© OMA by Chris Stowers
北艺中心执行长王孟超说明:“北艺中心竣工预示着台湾剧场走向21世纪当代剧场,开放所有的观点,纳入所有的可能,一切艺术形式在这里都有可能发生。”

项目由雷姆·库哈斯、大卫·希艾莱特以及项目总监林家如带领,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为台湾设计合作伙伴。

项目设计顾问包括Inside Outside、奥雅纳 (Arup) 、dUCKS Scéno以及Royal HaskoningDHV。

▲蓝盒子及西塔楼外观,以及蓝盒子屋顶花园

© OMA by Chris Stowers

▲上:冲孔铝板细部;下:透过曲面玻璃看到的景观

© OMA by Chris Stowers

2022年3月至5月期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举行了多场试演,中心将于8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夜间外观© OMA by Chris Stowers

点击图片查看:11月26日—12月1日

台湾:东方美学、大师设计、文创文旅游学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


伊东丰雄的探索

2005年12月,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公布竞赛结果,伊东丰雄凭借“壶中居“的概念设计,得到六位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头奖。

评委们对伊东丰雄的这个方案赞赏不已。作为评审委员之一的台北大学都市计划所教授郭肇立说:“这是战后的台湾首座真正的前卫建筑”。

而另一位评委,康奈尔大学的建筑学院院长Mohsen Mostafavi说,连他这种老江湖也从未见过如此风格强烈的新设计,他甚至强调:“伊东丰雄固然赢得竞赛,但最大的赢家却是台中市,因为这座建筑将是世界地图的新标记。”

“如果将整个世界比喻一条河流,那么一般的建筑就如同插在河流里的木椿一样,木椿的内部与河流完全不具关联性。而我想做的建筑,则是河流里的漩涡般的场所,他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完全融合在河流的流动之中”——伊东丰雄

这个半开放建筑的内部空间被称为“美声涵洞”(Sound Cave),也就是一个灵活的声学空间,建筑内部充满了水平和竖直的管状空间。主要功能包括三个剧场:2014席的大剧场、800席的中剧场、200席的小剧场(黑盒剧场)。剧场与各区域纵横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观众在建筑中漫步,就好像行走在洞穴之中。


结构性能

当结构工程师看到这个项目时,内心应该是抗拒的。没有柱、没有梁、整个空间没有90度的直角。有的只是蜿蜒穿行的3维曲面墙体。结构设计由台湾永峻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ARUP合作完成。主要体系介绍如下:

整个结构地下二层,地上六层。上部主体结构由曲墙、镶嵌式楼板、镶嵌式墙面、实心外墙及服务核心筒所组成。除了镶嵌式楼板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外,其他所有主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础为大底板,地下室为正常的钢筋混凝土墙、柱、梁、板体系。

而各剧场的幕塔和舞台则为独立的钢结构系统,插入主结构的洞口中,并与主体结构之间进行适当的连接。剧场观众席作为、阳台、实验剧场的盒中盒结构也属于钢结构。


曲墙

40cm厚实心混凝土曲面墙体,是起到传递竖向力与抗侧的主要主体结构。

曲墙的受力特性比较复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上左图在转折的地方需要抵抗局部弯矩;上中图为面内的薄膜应力;上右图为梁的受力特征。


镶嵌式楼板

上部结构的楼板主要是支撑于曲墙之间,为厚度175~275mm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楼板的厚度是同时考虑隔音效果与防火要求后的结果。楼板体系与曲墙之间均为铰接,这样可以避免曲墙受到平面外的弯矩。


镶嵌内墙

镶嵌内墙的作用类似于巨型的加劲板。镶嵌内墙可以使得竖向力直接藉由墙体平面内传递,从而降低了曲墙的局部弯矩。


实心外墙

实心外墙的作用与镶嵌内墙的作用类似,也是起到加劲板的作用,


服务核心筒

服务核心筒由于是上下通长的,其竖向传力路径比曲墙更直接。所以,曲墙在不同的标高与其相连,直接将竖向力传递到基础。服务核心筒也能提供一定的抗侧能力,但与大量的曲墙相比,其抗侧刚度并不大。


幕塔结构

幕塔顶部的钢桁架支撑幕塔屋面与舞台设备,由8根钢柱支撑,钢柱则支承于4根SRC柱。幕塔在各楼层与曲墙连接,以提供侧向约束。

桁架仅在外缘有斜杆,其余部位腹杆均为竖直杆,以保证舞台铺设的弹性。

对于歌剧院的抗侧力体系,小i理解是这样的:曲墙在楼层间的竖直段是有足够刚度抗侧的,而楼板又是一个刚度极大的面,可以协调不在同一位置的墙体之间的剪力。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论,只要竖向传力没有问题,只要楼板的刚度足够大,抗侧用的剪力墙是不是上下对齐其实没关系?比如下图。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史上最难盖的房子


2005年,当伊东打败扎哈赢得竞赛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项目的建造会是如此艰难。



曲墙能施工出来吗?

这样的建筑是否能造出来?谁也不知道,包括伊东也是没有底气的。

所有的墙体都是三维曲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曲(面)墙的施工。伊东为了证明曲墙的可实施性,委托日本竹中公务店试做了一片曲墙,确认是可行的。具体方案在后面介绍。但是日本施工单位能做的,别国的施工单位不一定能做。

▲ 试浇筑现场

所以台湾的施工单位还是一片观望,直到与伊东合作过“高雄世运主场馆”的互助营造也成功试做了一片曲墙,台湾施工单位才觉得是有可能造出来的。但是互助营造在斥资千万(台币)确认可行后,决定不参与投标,估计互助营造打了个样后觉得这是个肯定要亏的项目啊。于是在经历了五次流标后,由台中当地的丽明营造接受了这个艰巨的项目。

最后,丽明营造做了大量的试验,制作完成后经相关单位确认施工工法、精度、结构强度,并经过伊东丰雄确认后,才开始正式建造。这时,已经是2009年,伊东中标的四年以后了。

▲ 被放在歌剧院广场边上的曲墙模型

是难度最最大的对称内涵洞的左侧墙体


施工方案

搭设钢模浇筑混凝土?但是因为每个曲墙的面积和形状都不同,这意味着每一块钢模用过就得丢弃,无法重复使用,在工程时间和预算考量下并不可行。清水混凝土做法?由于墙体是自由曲面,模板如何塑形同样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 墙体构造示意图

最终采用的是“混凝土灌浆墙的钢筋结构体及其施工方法”,这是工法的专利名称。大概的思路是用骨架(钢筋桁架)来塑形,再寻找材料与方法阻止混凝土浆液外流(外覆金属防漏网),这样等混凝土凝固后可以形成结构体。

▲ 实际墙体构造

整个工序构造如下(请结合上图看):1)按照曲墙的曲率制作钢筋桁架;2)将钢筋桁架以20cm间距组成曲墙的骨架;3)绑扎曲墙的双向受力钢筋;4)在两侧铺设一层防漏网与一层支撑网;5)在外侧用固定筋压贴支撑网;6)使用可拆卸的压板压住固定筋,以使得支撑网稳固;7)浇筑混凝土;8)待混凝土凝固后,拆下支撑网。

下图是试做时的工序示意图。实际施工时,因工程量巨大,桁架的放样并非人工,是机器自动放样。


造价与工期

由于很多钢筋只是塑形作用,并非结构受力钢筋,且曲墙的受力效率不高,所以整个结构的用钢量非常高。建筑面积5.67万m2,用钢量约2万吨,单位面积用钢量约353kg/m2。经济性比较差。总造价为43.6亿台币(约10亿人民币)。

复杂的施工,也给工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工期一延再延,最终,直到2016年才竣工。这已经是伊东中标后第11年。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2014年,大剧院主体大致完成但未验收,适逢市长选举,市长以“试运营”方式启用。但随着前任市长选举失利,2015年新市长上任后,停止试运营,继续施工,直到2016年9月30日才正式开幕。看到这里,小i也理解了为什么领导们总是很关心进度。

歌剧院的实心外墙上有很多呼吸孔,象征着自然界透过呼吸孔与歌剧院内部相互联系。白天,外部自然光透过呼吸孔照进歌剧院内部;夜间,呼吸孔也会发出明暗不一的光线(有的是内置灯光,有的是透射场馆内部灯光),营造变化的立面。

最后放一个discovery拍摄的台中歌剧院的纪录片,约10分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开看下。


时隔四年,景观周中国台湾游学再度开启。点击图片查看:11月26日—12月1日台湾:东方美学、大师设计、文创文旅游学招募


注:图片来源谷德景观网、iStructure,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