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专访|梁玉涵: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
编者按: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时光前行不舍昼夜,青年奋斗的步伐也未曾停止。神秘面纱背后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神州大地的过去,而文学院学子踏寻山河去收集谱写,绘成的却是当下中国青年的故事。“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文学院学子通过实际行动向我们谱写了奋斗的华章,唱响了青春的歌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文学院研究生国奖获得者梁玉涵,细细倾听她的故事。
人物介绍
梁玉涵,女,湖北荆州人,中共预备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现担任2021级专业负责人。本硕期间曾获博雅奖学金、树人奖学金等校级个人奖学金6次;荣获“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学生工作积极分子”“‘三下乡’先进个人”等称号;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书评一则;参加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大学生论坛等;连续两年参加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
1
问: 学姐的专业是民间文学,这个专业相对还是比较小众的,请问学姐当初是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方向呢?答:
本科期间,我曾经担任过华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的会长,从那时起我对民间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大一暑期我参加了华师非遗中心组织的“千人合作计划”,在前往湘西进行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激发了我对民间文学的兴趣。此外,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任何文学形式都有其社会基础。只有深入民众时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最原始的生命力,这是独坐书斋时所不能体会的,而民间文学可以让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原始生命力。最后,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我更加坚信民间文学是一门前途光明的学科。
2
问: 学姐有论文发表的经历,请问学姐在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遇到过困难吗,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呢?答:
在论文写作方面确实遇到过一些困难,如难以确定选题和框架,或者确定选题后,有时感到无话可写。我的研究方向是关公传说和俗信,我记忆深刻的是,之前有老师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感情吗?”我当时的答案是模糊的。后来我进行了深思,如果自己都对研究方向没有热情,那何谈写成关于它的论文呢?对关公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材料搜集与田野实践的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民众与关公间切实的情感连接,这种朴素、真挚的感情感染着我,也推动着我不断走下去。我想解决方法大概就在于此。不过仅有兴趣和热爱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如何进行论文修改,有时候自己的想法比较浅显,可以学习专业前辈的论文框架、论文逻辑,优化措辞,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问: 作为学生干部,工作任务必然很多,那学姐是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呢?答:
这两者并不是很冲突,于我而言,首先是要合理规划时间,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今日事,今日毕。再者就是要有耐心,不要轻言放弃。很多时候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要合理规划,加一点点坚持,就可以有理想的结果。
4
问: “良好的习惯是优秀的基础”,一路走来,学姐有没有受益匪浅的好习惯可以分享?答:
我认为自己比较受益的好习惯是做到顺其自然,不提前焦虑。虽然有时候焦虑不可避免,但我们自己应该知道,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断去暗示自己,这样反而会促进事情的解决。我们专业的刘守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我看来,做事情尽心尽力,没有遗憾即可,结果如何不必强求。月满则亏,否极泰来,万事万物皆有度,不需要太偏执。
5
问: 学姐可以为正在奋斗中的学弟学妹们送上一句寄语吗?答: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多反思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反思自己是否能力上存在不足,如果自身能力有欠缺,那当然应该提升自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反思自己心态上是否存在问题。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永远只成功、不失败,“行有不得”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除了接纳失败外,遇挫时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是否太急切、太急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太关注别人,有时候改变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采访手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梁玉涵学姐给小研留下的深刻印象。从生活实践中发现自己所热爱的,设立目标,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在求学之路上,循梦而行。“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梁玉涵学姐的动力在其内心,她的学习之旅好像是有一股韧劲,带领她走向远方,认识内心,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正如她所言,“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太关注别人。”做好自己,坚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独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
责任编辑|佟奕晖 徐菲
被采访者|梁玉涵
采访|徐慧
排版|彭妤婕
审校|曹宇
投稿邮箱|hsyjs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