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验 | 深度分析:如何理解用户与价值?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鸟哥笔记 Author 刘飞

    ↑点击上方“鹈鹕体验live”关注我们


本文由鸟哥笔记在上海主办的刘飞《产品思维》新书分享会分享整理而成,演讲者刘飞,资深产品人,滴滴出行司机方向前产品负责人。
大家好!我是刘飞,今天的分享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如何去认知用户,第二个是如何理解和创造用户价值。

一年多之前,我面试过一个产品经理。当时我问他,给他付费的用户是谁,他说不出来。我再问,这些人年龄怎么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文化程度,等等,这些他都完全都没有概念。

他只知道:我的用户就是百度的用户,而把他们导到我的功能模块里,这就是我的任务。

而有的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但是他也讲不太清楚,真的完全能讲清楚自己的用户是谁,用户在哪,这些用户有什么诉求,我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的,真的是寥寥无几,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

了解真实用户的真实状况

如果作为一个产品设计者,不管你是产品、运营,或者说你是一个创业者,还是老板,等等。不管你是什么角色,只要你是面向用户的,你一定要知道你的用户是谁。

你不知道用户是谁,就好像你是一个篮球运动员,你不知道篮筐在哪,你不知道要面向谁去做你的产品。

这个是快看漫画的一个用户方向,这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他们的年龄层、性别、日常的这些兴趣爱好等等,大概分布是什么样的。

比如,像我们在滴滴的时候做的司机的分层。司机全职多少比例,兼职是多少比例,有多少流失的等这种分层。

大家其实能经常见到的,就是基于生命周期也好,基于某些属性也好,去做分层。

除了这种宏观的表征和认知,你还是要有微观的故事,你要知道用户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只有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场景,你才能探索他真实的这种价值。

比如说像这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她有自己的名字,她叫小红,21 岁,她是河北人,中专文凭。她有一个在打工的男朋友,现在正在一个小店里学手艺,准备明年就出去自己开店,让他辛苦攒钱。她平时喜欢的,是化妆拍照。

中间的这个,是强哥,28 岁,河南人,高中文凭。他住在郊区,他已经结婚了,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正在攒钱,准备养一个孩子。平时的爱好就是玩网络游戏,玩手游或者跟朋友去唱 KTV。

下面这个叫明叔,40 岁,北京人。他是中专文凭,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之前的工厂关闭,所以他现在已经提前退休,找一份比较自由的工作,他比之前赚的还稍微多一点。他自己有车,平时的爱好就是周末跟家人一起出去郊游。

这么说完,是不是大家对这三人,就会有一个相对更具体的一个感知呢?

而这三个人,其实就是我之前做的三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美甲师、外卖员和司机。

你了解到美甲师、外卖员和司机,这几类人群平时自己的这种,从文化程度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平时喜欢玩的东西。

当你了解了这些东西之后,你可能才能更好地去把他们面临的问题,把我们能够为他们创造什么价值,这些想得更清楚。

比如说,举个简单例子,对于这些司机来说,你可能觉得,我是不是周末让发一些补贴,他们就能出来接单,但是如果你了解到实际情况是,很多都是这样的,我已经有家室了,我周末需要陪家庭、需要陪孩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周末通过你一些小的补贴,拉动他们出来的这种心理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

所以,这个是我想说的一点,了解用户,至少要了解到这么具体的一个层面。

那怎么了解用户呢?除了我们常用的一些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其实就是四个字:到现场去!

这个几乎是我见过的,绝大多数产品经理去了解用户最好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我在滴滴的时候,也做过我们的司机访谈,或者说我们会找一些专业的咨询公司,大家一起去做这种访谈。

他们的访谈流程很专业,会有主持人,会有一个单面镜的那种,就是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比如观察室等等。但是在那种场景下,你访谈到的一些结论可能,有的是不准确的,有的是不那么完整的。

比如说,有的时候,你问司机说:你平时在工作当中用 APP 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可能司机这个时候想不出来,但是在座的各位打滴滴的时候肯定会碰到司机在吐槽或者骂街。

这很有意思,吐槽和骂街的这种真实的反应,是他对这个产品使用上真实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可能这个事过了之后,他就忘了,或者说他也不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就过去了。

所以,你如果真的作为乘客坐在他旁边听反馈,听他去吐槽,那这个时候你了解的可能会更加真实和更加完整。

用户在什么状态下使用产品?

下面说的是用户场景。用户场景,一个是物理环境,一个是心流。

物理环境比较容易解释,大家可能也都比较熟悉了,就是使用手机的外部环境。

比如说,像锤子之前做的数据线的插头,它的插头会有一个微光,他解决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场景,晚上关灯睡觉之后,突然想起来手机要充电,这个时候你找不到插头插座的口,戳来戳去,可能要开灯或者怎么样。提供微光的功能,让你更容易的找到插头。这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功能。

再比如说像滴滴之前的一键报警功能是什么样的?是在卡片面板右下角,有个“更多操作”。你点开“更多操作”之后,中间能找到一个紧急求助。

这个,就大家想象一下,你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第一,你不知道这个更多操作里面有什么对吧?你不知道紧急求助是在更多操作里的,这个时候你就很慌,你也不知道去哪找这种紧急求助。

第二就是你要找那么小的字,然后识别出来每个按钮是什么,这个时候可能最好的呼救时机都已经延误了。

所以后来做的一个新的改版,会在左边有一个明显的很容易辨识的安全中心。你点击安全中心之后,会有一个特别大的一个“一键报警”。

这个时候,首先用户能把安全跟报警联系在一起。另外就是,用户可以快速地,在哪怕没法看的特别清楚的这种情况下,也能找到报警的按钮。

这是之前的滴滴做的一个改版,这也是考虑到真实的这种物理环境。

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在意用户的心流。心流是什么?是用户的连贯的一个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比如说之前做美甲的时候,我们做的是手机预约上门美甲那种形式,我们发现有很多美甲用户,我们是无论如何,想尽办法都很难把它转移到我们产品里来的。

然后我们就去看这些用户平时的场景和她们的心理,发现这些用户会把美甲当成逛街的一部分,她们不会单独把美甲抽出来说,我的手指甲现在不好看了,我想要做个什么效果之类。

她们觉得,美甲就是逛街的一部分,就跟买衣服、喝东西和吃饭一样,是逛街的的一个环节。到了累的时候,她们跟闺蜜一起坐在美甲店里边聊天,我顺便把这个东西做了。

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有趣的、一个逛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追求效果和美甲结果的一个过程。在这种心流里,你想把这些用户,转移到你的上门美甲,希望她在家里也能去约一个美甲,这个难度就非常非常大,心理成本是非常高的!

再比如说,之前旅游的时候,我在东京的一个手办店里面,买了很多手办,花了差不多一千多块钱。然后买完之后,回来我就想,诶,我平时好像都不怎么舍得花钱。

那为什么?旅游的时候就这么舍得花钱?而且这些手办很明显比淘宝要贵得多,而且比淘宝的质量还要差,所以我就觉得很神奇,这个心理状态,其实也很容易解释。

比如说,当你在旅游的时候,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就这个时候你花钱,你是从哪个心理账户上去提款?你说是从旅游的心理账户上,你去日本去一趟要花两三万的是吧?在两三万块钱中间,一千块钱算什么呢?小意思是吧?你都花这么多钱出去玩了。但是你回到家之后,我坐在这我叫外卖30块钱,我花一千块钱买个手办,我疯了。

就是说,你平时日常当中,你的娱乐活动,你平时出去玩,你唱个迷你KTV可能才50块钱,你这个时候花一千块钱你会特别心疼的。

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要观察用户在什么场景下,在什么心流下,就不光是物理环境,还有他会认为现在他是在一个什么状态下,去用你的产品,这个也非常关键,这个会影响他的心理的认知。

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接下来要说的一个点,是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假设这四个产品,微信、抖音、手机百度和墨迹天气,我们假设他们是有一样多的用户,比如说都有7亿用户,这些用户对于产品来说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但其实,显然是不一样的。

你掌握的用户量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你掌握的用户的具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你掌握了这些用户,不等于你掌握了他们的需求。

你如果是微信,那你掌握的是这些用户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甚至很多需要本地生活服务的时候,用户的诉求。

对抖音来说,这方面就会稍微弱一些,因为用户使用抖音的时候,是碎片化娱乐的需求,用户可能是没什么事干才去刷这个东西的。对墨迹天气就更窄,可能是很特殊的场景下,我想了解一下天气,我才会打开。

所以,对于这些不同产品同样数量级的用户来说,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或者,我们反过来说:产品真正的用户基数是什么?实际上是需求的总和,不是用户量的总和。

微信有 10 亿的用户,我们把它的功能或者满足的需求拆开看,它的通讯录和聊天是一类用户,它的朋友圈,可能有 5 亿用户在用;它的公众号,可能有 8 亿的用户在用。那么实际上对于微信来说,它掌握的是 23 亿用户的需求。虽然,它的用户量还是 10 亿。

但是另一个产品,他也讲自己的注册用户是 10 亿,但是他的活跃用户可能就非常低,可能只有 5000 万。这个时候你从需求的视角看,他的真实用户可能就是这 5000 万,可能超过一亿。

那么它们之间,对于从需求角度来说,用户的价值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这个点,用户说的“我想要什么”不等于用户需求,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这个可能很多人知道,乔布斯之前说过这句话。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拿出自己的产品。

之前网上就说,假如苹果的产品设计民主化,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样?所有用户的反馈,都堆到一个产品上,最后这个产品可能就变成这样,他所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插口,所有可能会用到的功能,甚至包括一个手机店的挂靠。

当这所有这些东西都堆在一块的时候,其实对于每一类的用户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一个杂糅。

所以,为什么说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因为用户反馈的有的时候是他自己想象的一个解决方案,有的时候他反馈的是很表面的一些基础诉求。

而在他表面的反馈背后,可能是有更深层次的需求。

举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在还没有汽车的时代,用户只会表达说:我想要一个好的马,一个“更快的马”。

但实际上他想要的是“更快的交通工具”。

从更快的马,到更快的交通工具,这一步的翻译,是一定要产品经理来做的。你要认识到这个,你不能说用户说了需要需要更快的马,我就永远努力给他提供更快的马。这个时候,没有用户会讲到汽车,那你的汽车永远做不出来。

还有比如说,像一些减肥的用户。其实他们的诉求也是不太一样,有的人减肥是为了健康,有的人减肥是为了社交,增加自己的社交资本,是为了更好地跟人相处,等等。

其实,这背后代表的本质的需求也都是不太一样的。你对于不同的减肥的人,要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才能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这句话有一个问题是,它也经常会被误读。很多人说:我从来不做用户调研,我就是凭自己的猜想,因为乔布斯说过了,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压根不需要了解用户需要什么。

但是,这句话其实意思并不代表,你可以不做任何用户调研。因为就像刚才说的,你还是要先知道用户表达的是什么,他表达的可能是更快的马,还可能是更好吃的面包。

你要先知道用户需要的是马还是面包,你才能给他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背后,依然是需要你去做各种用户调研分析的。

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

刚才说的是怎么认知用户的几个建议,下面我们来说:怎么创造价值?

这个公式是俞军老师之前提出来的,在产品经理圈里已经非常耳熟能详了:

用户价值=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之前我刚工作的时候,我记得很多人都在说:我用一个什么产品替代微信,我的产品体验比微信好多少,我的交互比微信好多少,或者说我的安全性稳定性比微信好多少...

之前有个学员是传统行业,他做了一个很完整的交互介绍,差不多有三四十页的一个 PPT,啪拍到桌子上,跟我说,刘老师,你看我要打败微信,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有的产品,你会发现他做的体验和稳定性确实有可能比微信好,对吧?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期,你去做一个体验和稳定性比微信好的产品,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同样的,我们回到前面的公式里,就会发现: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就是迁移成本。

你要抓一个用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你把这个用户抓来,他没法用这个产品,因为他有他的社交圈。

我们假设这个人,已经是一个自闭患者,只有十个人社交,你还要把这十个人找来,把这十个人自己的社交圈又要拿过来,最后你会发现,你迟早还是要把这十几亿人的社交圈全都挪到这个产品上来。

那就需要有一个产品,它相对所有人都比较可用,这个成本是无限高的。所以做这么一个产品,其实是没什么太大意义。

在这个公式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其实是旧体验。很多人会说:我对这个公式理解很深,但是我做的产品方向是没有旧体验的,我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需求。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产品都有旧体验。

比如说之前,有一个做音乐行业的一个朋友,让我帮他参考一下,他说他做一个综合平台,他问我会不会有市场。他甚至把原型图都放出来,里面有四个 TAB:第一个是附近的音乐工作室和培训学校的信息,第二个是上课打卡和电子教材的工具,第三个是二手交易平台,第四个是同城音乐活动交流平台。

然后,他认为这四个功能合到一块,这就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而面向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满足了用户全新的需求。

大家觉得这个靠谱吗?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它杂糅了这四个产品到了一个产品上,而且这四个产品其实都是有自己之前旧体验的。

对于第一个,就是大众点评,第二个特殊一点,是之前传统的这种教学都是用手动的打卡和纸质教材,但是这个体验不会差的特别多,因为对于很多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要重新安装和学习一个新的电子产品。

然后像二手交易,咸鱼转转都已经有了。像同城音乐交流活动,豆瓣已经有了...

你做了一个产品,可能每一个功能,做得都不如原来的产品好。你只是把它们杂糅到一块,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

再一个 case 是,之前滴滴在乘客端考虑说要不要做小游戏,因为之前想到的是很多乘客打上车之后看到 APP 界面就没什么信息了,或者说对我来说 APP 没什么帮助,是不是能做这个东西来提升用户的留存呢?

但最后考虑了一下,还是没有做。

因为大家想象一下,实际的场景对于用户来说,我打到一辆滴滴,我上车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关了滴滴,对吧?然后打开什么呢?打开王者荣耀、打开微信、打开抖音、打开快手...

你要做一个多牛逼的小游戏,才能比抖音、王者荣耀好呀!那是不可能的!

你要找准:旧体验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滴滴的页面,你的旧体验,是用户在车上真实会用的这个产品。这个体验如果无法与新体验相比,那这个功能,就完全没有意义。

再讲下一个点,就是为什么产品经理都要懂行为经济学?这个是之前去俞军老师的办公室拍下来的,这里面的书全部都是关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

[ 参考阅读:产品设计中的行为经济学 ]

刚才提到的都是我们要怎么去认知用户,我们要判断用户的场景,判断用户的价值,判断用户的需求。

但是同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也需要用户认知。我们做一个产品,用户到底会怎么想它?

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这种价值是非常主观的,我们做的任何的产品价值最终都是要为用户认可。只有用户认可的价值,就是产品价值。

但是,用户都是感性加理性,混杂在一块的,一个复杂的一种心理认知方式。所以用户的认知,总是存在偏误。

有一个比较小的 case,通过简单改了一个文案,就提升了很高的转化率。做定期投资的弹窗上,写的是“你愿意开通每周五美元的定期投资吗”,这个其实吸引力很弱。

但是,当你改成:“如果你每周存入五美元,五年后,仅本金就可以积累2500美元”。有了一个很实际的感知之后,转化率就会提升很多,这个在行为经济学上叫框架效应,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儿,你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用户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之前我在滴滴的时候,司机群体的认知和平台的预期差异非常大,也非常非常难做。这是因为他们经常有一些非常主观的判断。

比如说,他们最常见的投诉问题:司机的奖励是按限定时间的订单量算,但是当他接到倒数第二单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一单是一个特别长的单,最后一单就接不到了。他就会觉得,这是你平台故意的。奖励就差一单了,突然给我派一个长单。

或者说,附近明明有订单,为什么不派给我?其实,很多司机都会打开乘客端,再看一看,这有一些乘客在发单,或者说这附近明明没有车,然后我看到有乘客发单为什么不发给我等等。

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猜测,或者说,大家也经常能听到,他们认为抽成又变高了,或者说最近推动的各种政策优势在骗他们。他们永远都会往负面的方向去想。

有些更夸张的,就有的司机会觉得:老给我派女乘客的单,就特别讨厌。因为女乘客通常来说投诉率会高一些。

再比如说,他们就觉得,没有订单怎么办?我就重启!很多司机,很多老司机其实说得斩钉截铁,你一定要重启,反复重启,反复开关蓝牙,反复开关wifi,就很容易有订单。

还有最神奇的,有一个司机就跟我讲,就是语重心长的教育我说:你接不到单的时候,你就打电话骂客服,就疯狂地骂他,骂完立马就有单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做产品的都知道,客服肯定是没有权限直接派单的。

这个非常有意思,这个在心理学上叫逆火效应或者认知偏见。当你已经心里认定了一个观点之后,你会主动地搜集各种支持你观点的论据

你在各种司机群,可能看到有人说滴滴好了,把他们踢出去。然后,就只去看那些骂滴滴的,和这种做阴谋论猜测的司机。

当你把这些信息收集过来,会巩固你的观点,然后到比较夸张的程度,就是逆火效应。逆火效应讲的是,当你看到相反的论据时,反而会加强你的观点。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心理效应,大家可以回去搜集一下,非常的有意思。

所以说,对于这些群体,你还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认知的基础上,你还是要知道他们心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你去怎么改变他的预期,怎么改变他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诠释了:产品是我们定义的,但是产品价值永远都是用户定义的。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一个新闻。日本的一个共享租车平台,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大约有 12.5% 的人,其实是 0 行程的老用户,就是他们用车的时候从来那个车都是不动。平台做了调研分析发现,他们会在车里干嘛?

他们会在车里工作,睡觉。然后在车里可能充电,在车里唱歌,在车里直播,在车里换衣服,他们会把这个当成一个私密空间去用。这个私密空间能干啥?完全是看用户的想象。

用户永远不会看你产品设计是什么,然后去按照你的引导去用的,他们觉得:这个能给我提供什么价值,他们就会去认为这个产品就是提供了这个价值。

怎样保持用户体验?

我们下面讲的一个点是,什么是用户体验?

因为我之前一直是做 O2O 行业,一直做相当于服务行业的。在服务行业,我体验最深的就是:用户体验,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连贯的体验。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对于外卖和打车来说,它的核心用户价值是什么?它的核心用户价值肯定不是 APP 的快捷程度,对吧?也肯定不是 APP 里面的功能丰富程度。

对于用户来说,看重的是最核心的用户价值。

  • 比如说我叫外卖,最核心的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丰富,价格合理,配送准时,而且配送不会出问题,汤不会洒了,热的饭不会凉了。

  • 对于出行的用户,核心价值就是价格合理,叫车正常,车上没有意外,对吧?你做小游戏完全没有意义。

这些是最根本的,其实反而是更难做的一些细节。能不能保持这种连贯的,一以贯之的体验,才是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其实逻辑的统一和功能的完善要比你做一堆的亮点合集,要重要得多。

比如说这是一个小的 case,之前我用摩拜单车的时候发现,“取消预约”这个弹窗是怎么写的呢?标题是取消预约,内容是你确定要取消吗?下面就两个按钮,确定、取消。

一个弹窗文案里,居然出现了三个取消和两个确定,这个时候对用户来说,他的认知成本就会非常高,可能就在这个页面耽误很长时间,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在水平线以下的弹窗案例。

再比如说,这个更夸张了,是一个某个银行的智能助手,你问它为什么不能登录,它给了五个可选序号,你可以输 87 到 91,选择不能登录的原因。但当你输入 88,然后他说:拜拜,再见!

这明显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压根没有考虑到两条线,一个是 88 表示拜拜的这条线,和你表示我不能登录的原因的这条线,这两个逻辑没有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考虑。这就是一个很荒谬的一种产品逻辑。这就会造成很多的矛盾,在很多产品上其实你都能见到。

我们之前是怎么做用户体验的呢?

我们会做一张很全的司机的体验全图。

我们会把所有的触点,就是司机跟平台跟产品可能会有哪些各种各样的触点,全部列出来,然后分析每个触点可能会遭遇哪些问题。

我们当然要先做定性的分析,用户在整个体验流程中可能会遭遇哪些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再做一些定量的调研,去看出哪些问题更严重,我们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到水平线以下,就是我们认为体验能够接受的水平线以下。

所以,我们回顾一下,第一个就是怎么去认知用户,我的认识用户的法则,就是这五条。

第一,要认知到自己的用户是什么?
第二,要考虑用户的场景。
第三,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第四,需求不等于诉求。

第五,需求有不同的层次。

用户价值方面呢,有这么几点:

第一,要遵循用户价值的公式。
第二,所有产品都有旧体验。
第三,用户价值是主观的。
第四,用户存在认知偏差。

第五,发掘用户的核心价值,并且保持连贯。


//////////// END ////////////


推荐阅读
 体验专题:体验 | 想提高用户体验,必须学会场景思维体验 | 购买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体验 | 让你的产品体验提升十倍的金钥匙体验 | 如何捕捉消费者一瞬间的「口渴点」?体验 | 产品的体验价值是什么?体验 | 用户价值创新策略:3个维度9种类型
体验 | 产品可用性是什么?如何评估?体验 | 产品心理学:利用锚定效应,让用户接受定价体验 | 产品设计中的行为经济学体验 | 用户的痛点在哪里?体验 | 做了用户画像,怎么老板说一点效果也没?
体验 | 为什么很多炫酷的产品,没能流行起来?
体验 | 那些反人类的用户体验,错在哪了?体验 | 老是找不准需求?因为你不是“最优解”
三火观点:
三火观点 | 三款APP突然“宣战”微信,网友炸了!三火推荐 | 《联体》科幻小说独家连载,引爆AI科幻未来
三火观点 | 喝咖啡时我们喝的是什么?
三火观点 | 酒店体验做好这些就够了!MOT排名篇依点故事:依点故事 |“写作很难吗?”“不……很难。”依点故事 | 我是怎样完成100天写作打卡的?依点故事 | 从决定改变到改变需要多久?
依点故事 | 21天改变了我的写作习惯其他专栏:运营 | 抖音内容运营:从素人到百万博主职场 |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观点 | 世道变坏是从嘲笑专家开始的运营 | 两种土壤下的中美会员经济职场 |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拆解问题职场 | 德鲁克: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职场 | 拉低你工作水平的5大判断陷阱营销 | 如何解决品牌同质化?你有很多误会营销 | 传播不是花钱赚吆喝!这些问题应警惕运营 | 如何策划一场优秀的活动?这里有5步运营 | 产品商品化之价格运营运营 | 真正理解一下玩法、传播和裂变
营销 | 为什么你的产品很好,消费者却不买单?职场 | 固定型思维:许多人28岁已死,80岁才埋数据分析 | 客户数据的五个关键指标和七种分析工具职场 |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鹈鹕开讲啦(免费听课):
鹈鹕开讲啦 | KANO模型、用户情感地图、峰终怎么用?鹈鹕开讲啦 | 客户体验与人性有什么关系?鹈鹕开讲啦 | 听得懂,用得上的客户体验管理课程上线啦!鹈鹕开讲啦 | 解读《与客户共舞》打造3D全景式共舞模式
鹈鹕开讲啦 | 《瞬间的力量》解读:体验是可以设计的
鹈鹕开讲啦!客户体验的设计更多精彩文章,关注我们,阅读更多。


鹈鹕体验live

专注体验,专注生活,专注分享


鹈鹕全面客户体验管理

国内最专业的研究客户体验管理媒体平台



点击【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