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 》 ∣ 展览之光 · 视知觉

胡国剑曾堃刘宏剑 画刊杂志社 2020-10-20


展览之光 Illumination of Art Exhibition

视知觉

Visual Perception

胡国剑(Hu Guojian)  曾堃(Zeng Kun)  刘宏剑(Liu Hongjian)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厅


按:展览馆光环境可以说是影响展陈效果最重要的物理要素,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展陈照明的理论专著。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我国展览馆发展迅速,展陈空间形式多样化。在设计实践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对展陈空间照明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腻的体会。借助《画刊》杂志开辟的“展览之光”专栏,对美术馆与博物馆等展陈空间照明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和重视它,理解照明设计是观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媒介,是科学与艺术并重的技术。


接着上一期对博物馆自然采光的介绍,本期专栏将与大家分享博物馆照明设计中的视知觉体验。


“安藤忠雄展:引领”展览现场(上海新华书店美术馆)


光环境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有语言之一,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以更动人的表情。光对博物馆陈列弥足重要——如果没有光,展品形态就无从观赏;没有光的变幻,展示空间也会缺少生气。光线与视觉直接关联,光环境的营造也涉及到博物馆的空间与展品的造型表现。博物馆内对不同区域的照明方式选择会有相对的独立性。照度、亮度的强弱,灯具投射方位以及光色、色温变化等,都会明显地改变或影响博物馆空间给观众的感受,尤其对空间尺度感觉的变化。


一、 人的视觉特性


视觉作业是照明最基本的功能,一直以来,照明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都是围绕视觉需求来进行的。视觉产生由光照刺激、眼睛感光、视觉信息传导、中枢感知共同完成。光线进入人眼之后,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上形成视觉影像,然后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得到大脑意识响应,视知觉由此而产生。视觉作业不仅包括照度指标(水平照度、垂直照度),还涉及到色温、显色性、眩光、控制方式等具体参数。


昊艺术酒店展厅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厅


1.视觉的感光特征

人的视觉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光通量无法达到最低阈值时,光就不能通过视觉器官被人类感知,而视觉阈限就是能够使眼睛感觉到最暗亮度的光的感受。因此我国博物馆颁布的标准中,要求多数非保护展品照度不低于50lx,因为50lx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能看清楚色彩的一个最低值——再低的话,我们获得展品的一些颜色所传递的信息就会丢失。在博物馆空间光环境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人眼的视觉阈限性。当人的视觉处在比较暗的空间环境下时,人眼对光谱中波长较长的光的亮度阈限值就要相对高一点,比如红光和黄光;而对光谱中波长较短的光的亮度阈限值就会相对较低,比如蓝光和紫光。所以根据人眼的这一特性,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光谱和照度的光源。


“王璜生:边界空间”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


2.视觉的明暗适应

视觉明暗适应是指对光的亮度的感知,由于亮度大小的区别会导致感知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起源于不断变化的光刺激。不管在白天明亮的阳光下,还是在夜晚昏暗的月光下,我们都能对视野内的事物进行分辨。但若要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还能够清楚地看到事物,那么人眼的感受性也会随着变化而变化。人眼对光的适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不论是从明亮的环境过渡到黑暗的环境,还是从黑暗过渡到明亮,人眼在瞬间都会出现无法辨认环境及物体的状况。因此在博物馆空间中,需要避免两个明暗空间之间没有任何过渡的流线,特别是在涉及到自然光的区域。但是在特定的展示需要或者空间体验中,却可以利用这种明暗适应来制造强烈的对比,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在心理上产生变化,与展示内容产生共鸣。


明暗对比的另一个极端是眩光,主要是由于光源位置与视点的夹角造成的。亮度极高的光源,经过反射而产生的高度极高的光或者强烈的亮度对比,就会让观众产生眩光。展览环境中的眩光有一次发射眩光,还有经过二次反射产生的眩光。对于展示光环境而言,这种眩光的存在会打破展示空间的气氛,也会破坏设计师精心营造的设计效果。因此在博物馆展陈照明中,选用的灯具需要很好地控制光束角,采取足够的防眩光措施。



藤本壮介《远景之丘》(上海喜玛拉雅中心)


银川当代美术馆中庭


3.视觉的心理特征

英国心理学家格列高里曾说过:“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超越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接受到的信息。它通常会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知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


视知觉活动是视觉在空间中有意识但无目的地移动,直到知觉刺激对象出现,眼睛会迅速捕捉到它们,并且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送至大脑,这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博物馆的参观流程中,视觉系统会充分利用到选择性知觉,在浏览时会通过快速的眼动扫描,筛选出视觉对象的特征,选取具有特殊特征的区域,使其置于中心视觉区,实现对该区域选择性知觉。


在人的浏览过程中,视线有着固定的行为习惯,这个习惯一般是由左侧、上方沿弧线向右侧、下方移动,这种视线的空间运动所形成的路径一般被称为“视觉虚线”,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线的下移呈现集中——涣散——集中的趋势。一般左上和右下是注意力比较集中、注视时间相对较长的区域。人的视野是椭圆形的,因为人眼的水平移动比垂直移动要快,通常人们会先注意到水平放置的事物,然后才会注意到垂直方向的事物。此外,人眼的最佳垂直视野范围在视平线上、下 10°左右,但是最大视野范围能够达到视平线以上 60°左右到视平线以下 70°左右。所以,在照明设计时,应该将这部分视知觉的心理要素也纳入考虑范围。


二、 视知觉与展示照明


重庆龙美术馆展厅


“肖恩·斯库利个展:抵抗与坚持”展览现场(湖北美术馆)


1. 空间氛围的营造

光是视觉的媒介,是博物馆空间的造型手段,也是展览空间必要的外部支撑。博物馆的展陈照明设计是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的先决条件,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光来表现展陈的艺术主体。通过在设计中巧妙地使用光作为表达方式,可以创造舒适和谐的展陈空间,满足观众的身心需要。


一般情况下,直接照明塑造空间明亮感和紧凑感,间接照明增加空间的进深感;暖色光带来温馨舒适的氛围,冷色光形成通透肃静的气氛;高照度带来开阔感,低亮度塑造深邃感;还有光色、角度等诸多可以调整的照明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我们可以仅仅通过灯具的设置,满足博物馆空间不同的氛围需要。


2. 空间方位的引导

光照在哪里,人的视觉就跟在哪里;光移动在哪里,视觉就移动到哪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看”这一视觉活动上,是视觉与光环境品质和展示设计优劣的评价重要项目指标。眼睛具有趋向明亮光线的倾向,光照射的空间越大,人们视觉感受的空间范围也越大。即使空间很大,但若光只照射某一区域,那么不在照射范围的空间,在人们视觉上就会变得弱化或者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光有引导和指示人类视觉的作用。在制定展示视觉语言方案时,不仅应该考虑到展示视觉语言的本身的美观与艺术感性,还应当积极地帮助和引导观众的视线,通过重点照明或者高亮区域,引导参观动线,突出重点展品。


“安藤忠雄展:引领”展览现场(上海新华书店美术馆)


上海龙美术馆展厅


3.陈列展品的表现

光对物体有塑造作用,照明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博物馆中的光环境设计,是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的先决条件。观众观察形象时,照明对重点立体展品一般通过若干光源从多角度对其照射来实现。如果改变了灯具的位置和照射角度,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形象感受;如果把灯光的位置、色度、光色和照射范围都作改变,那么物体的形象变化也会随之改变。在设计中需紧扣陈列主题的要求,紧抓形式设计的艺术表达风格,利用光和影的艺术变幻来突出展品的特点。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北京UCCA)


4.观众行为的影响

在博物馆中的观众对物体的识别速度会与照明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当观众处在良好的陈列光环境照明条件下,可以缩短视觉所需的时间,还可以提高辨别事物的效率。另外,识别事物的速度还与目标物体的尺寸大小有关,也与亮度比和环境亮度差有关(背景亮度)。通常物体越大,人识别物体越容易;同样,亮度对比越大,也会增加识别物体的速度,反之降低。但博物馆出于保护展品的要求,不得不对展品照明水平保持在较低档位内,这就提出了明暗适应的调节问题,只能通过设置视觉适应的过渡区把观众的适应亮度压低,才能使得50lx的展室看起来仍然明亮。


光色及色温可以表达某种意义并对人心理产生作用。一般来说,红光给人以兴奋、激动、热闹、喜庆和光荣的象征,黄光给人灿烂、温暖、轻柔、高贵和希望的感受,绿光给人明快、清新、健康、生命和青春的印象,蓝光给人凉爽、深远、明净、和平与智慧的遐想,白光则显得纯洁、干净、庄重,博物馆陈列的背光会给人一种深沉、厚重、高大、静穆的印象,文物展品的侧光也会给人带来含蓄而鲜明的感觉。因此色温和光色的选择可以传达给观众不同的设计思想及空间主题,合理利用观众的心理尺度,可以让光产生更为突出的艺术美感,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在集结”展览现场(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颂.  博物馆视知觉与格式塔建构[J]. 文博,1991,第3期(3):93-98.

[2] 项震. 照明眩光及眩光后视觉恢复特性[J]. 照明工程学报,2002(2):1-4

[3] 张晖. 博物馆陈列区无光害照明设计初探[D]. 南京艺术学院, 2005.

[4] 郝洛西. 视觉与展示博物馆光环境设计[J]. 时代建筑, 2006(6).

[5] 张昕,詹庆旋. 倦勤斋光环境及相关文物保护研究[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 2.

[6] 张乘风, 刘沁. 视觉亮度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的运用[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9(11):22-23.

[7] 刘毅军, 赖世贤. 视知觉特性与建筑光视觉空间设计[J]. 华中建筑, 2009, 27(6):44-46.

[8] 刘沁. 基于视觉特性的室内照明设计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9] 艾晶.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光环境的设计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12.

[10] 寇宇. 基于视知觉的历史事件纪念馆展墙设计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注:

胡国剑、曾堃,同济大学视觉艺术与城市光环境研究方向博士,在光环境研究和照明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刘宏剑,参与过国内外众多重要的展览灯光解决方案及现场调试,在博物馆、美术馆专业照明领域中有丰富的现场经验。




延伸阅读

《画刊 》 ∣ 展览之光 · 自然采光

《画刊》|艺术展览照明与布光 ——刘宏剑访谈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