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奥运第一人,“允公允能”南开创始人——张伯苓

2017-04-05 微享悦读
张伯苓简介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原名寿春,字伯苓,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早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后东渡日本学习,1904年回国。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奥运因缘

张伯苓,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是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教育家。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45年抗战胜利,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当时张老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六大贡献,堪称六个第一


【最早提出:中国要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早在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09年春天,赴欧考察归来的张伯苓又用幻灯机给大学生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最早参与:创建和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


张伯苓最早参与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后改称远东运动会)的创建和组织工作。张伯苓是远东体协成员之一,参加过第2、3、5、8、9届远东运动会,担任过第2、3、9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领队和第3、5届远东运动会的大会总裁判。远东运动会于1920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的区域性体育组织。


【最早提倡:奥林匹克教育入课本】

张伯苓先生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体现奥林匹克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张伯苓就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了体育科学教学大纲中。1929年10月印行的《天津私立南开中学一览》中“体育学科”教学大纲的“高级中学”部分就明确写明要讲授“西洋体育史纲要”和“世界,远东,全国,华北运动会之历史及组织法”。


【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1925年8月12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津召开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图中左四为名誉会长张伯苓

张伯苓先生最早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长期担任该会的领导。中华体育协进会努力推进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体育组织,先后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国际技巧协会等,并选派观察员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成员,这标志了中国从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


【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


刘长春

张伯苓先生最早促成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与奥运会的项目比赛。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主持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与会,代表中国出征,参加短跑比赛。


兴奋之余,张伯苓悬腕提笔,激动写下:“智力竞新,强国之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百米比赛项目,从而开启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


【最早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最早参与发起了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活动。1945年9月7日,张伯苓主持抗战胜利后第一次中华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邀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张伯苓还负责“向政府商洽”此事。


教育思想

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戏剧教育】

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但他体会到“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他自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曹禺)

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


【音乐教育】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

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久庵公对音乐的执着笃学精神,耳濡目染,对张伯苓由爱好、欣赏音乐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方面。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


【环境教育】

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


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

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公能教育】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对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断改进。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着这个原则去努力。南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


后世纪念

【张伯苓故居】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张伯苓纪念园】

2004年4月10日,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建立了张伯苓纪念园。

【温家宝赞扬张伯苓】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中热情赞扬张伯苓终生办学、矢志不渝的教育信仰。他说:“张伯苓是位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